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3

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问题研究

张琦

( 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广西南宁, 530226)

摘要: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网络时代创造出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的信息多元化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社会对个人的控制减弱,影响了大学生对道德价值的判断。加之大学生甄别信息能力不足,提取有效信息的技能匮乏,使得他们在网络交往、资讯交互等繁复的过程中迷失自我,造成网络情感淡漠,引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探究,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对于营造清朗和谐的高校网络环境,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素养建设,大学生



前言

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为大学生了解时事、学习知识及休闲娱乐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网络上充斥着许多不良信息,各种道德思潮、人生价值观的碰撞使得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陷入困境。道德规范的缺位与错位渗透在大学生行为的各个方面,使大学生在无意识中触碰道德底线和法律边界。

由此可见,网络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网络道德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问题备受关注。网络道德失范,是指在网络信息生活中,由于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的缺失与混乱而产生的、有悖于现实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那一部分道德现象[1]。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益凸显的背后,折射出的大学生道德情感淡漠、网络法律尚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

大学生是承载民族发展、国家繁荣的中坚力量,研究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对于我国的社会风尚、国家建设及大学生自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如今大学生普遍接触网络较早,上网时间较长,对网络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大部分人在网络上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中言行一致,能够明辨是非,抵制各种网络有害信息的侵害;同时存在部分大学生,心智发展不够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经由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冲击,价值观扭曲,道德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行为:

(一)网络语言不文明

部分大学生会在网络上宣泄生活中的不满情绪,或存在使用粗鲁的语言或符号调侃他人,反击他人的谩骂攻击等网络语言不文明的行为。而由于网络存在匿名性,更加催生了网络语言不文明现象,这一现象会影响网络正常秩序,放大网络的负面作用。

(二)发布虚假信息

部分大学生存在通过互联网发布、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网络具有传播信息速度快、范围广的特性,这一特性导致谣言易在人群中快速形成感染效应,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带来影响。通过网络平台散布虚假信息不仅是一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严重的甚至会触犯法律。

(三)浏览网络有害信息

极少数学生表示曾在网络上访问过色情网页,或参与过网络色情活动。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大量的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大学生涉世未深,心理认知方面还存在缺陷,加之社会生活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欠缺等,极易受到有害信息的诱导和侵害,阻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网络侵权行为

还有部分大学生存在网络侵权行为,如侵犯他人隐私权、著作权等。网络侵权行为相较于上述几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更为隐蔽,也更为普遍。不少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于网络信息随意转载,有可能在无意中导致侵权行为的发生。由于网络开放的特性,网络侵权行为给被侵权人带来的精神打击和经济损失与传统侵权相比,危害更加严重。。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原因剖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是大学生现实道德状况在网络世界的具体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现实道德状况。由于网络世界的复杂多样、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网络法制不够完善、大学生自身心智不够成熟等诸多因素,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提升受到阻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多重因素叠加引发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网络的虚拟性使个体形象符号化,道德对大学生个人行为的约束作用明显弱化,现实世界的道德准则难以直接在网络空间发挥作用,因而传统道德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使得虚假信息、网络暴力信息等各种有害信息通过网络迅速、广泛地传播,这些都会使大学生群体在心理人格、伦理道德、价值判断等方面受到各种消极、负面因素的影响,弱化大学生的道德信任,甚至出现道德冷漠,最终导致大学生道德观扭曲,对社会缺乏正确的价值认识,无法有效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2]

(二)缺乏自律性、心智不成熟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稳定。当代大学生生理基本成熟,但受自身发展限制和社会阅历影响,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并不同步,感情丰富但不稳定,容易被错误观念所左右

[3];对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分辨不清、认识不全面,在虚拟与现实的切换中,感到茫然、紧张和焦虑,加之不够自律、缺乏必要的心理干预,造成自我迷失,很难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网络道德环境中作出理性判断,从而忘记自己的角色和承担的使命,出现无视网络道德规范的现象。

(三)当前我国的网络立法还比较滞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个体与网络空间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社会个体的个人信息存在于诸多的网络媒体公共领域,而这些个人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很容易诱发网络侵权违法行为[4]。由于当前国家针对网络媒体发展还没有形成严格的法律规范和制度规范,加之网络媒体也缺少自身的行业准则,部分网络媒体在信息发布过程中没有关注侵权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自我法律意识薄弱、底线意识不够明确,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使得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尽情地放任自己,肆无忌惮地从事各种网络行为,对现实社会的法律和制度无所畏惧。因此,法律作为保护网络社会的最后力量的形同虚设,更容易引起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四)当前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复杂。从国际上看,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正在发生变革,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频繁,斗争深刻复杂,且西方社会不断通过网络空间这条主渠道,借助新媒体等各种文化传播手段,向各国网民尤其是青少年宣传渗透他们的文化信仰、价值观念和政治诉求等,其信息资源所含的政治意识形态往往具有隐蔽性、灵活性和渗透性等特点,对个体的心理影响也更具暗示性和渗透性,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挑战着我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对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力[5]。部分大学生辨别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相对不足,易被是非观念,进而影响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

(五)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影响大学生道德教育整体效力。随着网络道德问题的日益突出,不少高校开始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但仅限于举办活动、开展讲座等形式,并未形成完善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频现。此外,部分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内容滞后,缺乏时效性,并未根据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时代及时更新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三、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策略

大学生是网络应用率较高的人群,且正处于思想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网络上精彩纷呈的世界和数量庞大的信息辨识能力较差,所以大学生网络道德面临的问题值得重视。只有多角度出发,优化社会大环境,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养,才能有效治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

(一)提高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素养

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首先需要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而不仅仅是依靠于外部的力量。大学生在刚步入高校的时候应对盘根错节的网络道德现状应对起来并非容易的事。学校和社会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加强道德自律。通过网络实践,明确网络道德规范,了解网络道德权利、网络责任与义务,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信息的获取能力,加强信息的辨识能力[6]。网络道德的隐蔽性就是可以无端无度地获取各种网络资源,那么就要求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谨慎自己的网络言行,在规范自己的同时,也要善于反思自己,是否有网络行为失范的动机,同时加强道德修养,提升法治素养[7]。作为知识群体,大学生应当在整个社会舆论引导中发挥正向作用,积极正面地使用网络;也应该积极参与网络道德实践活动,学习和认识网络道德的相关内容。在网络道德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善恶辨别能力,培养自己的克己自律精神,养成良好上网习惯。

(二)加强高校网络道德建设

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应以大学生本身为着眼点,着重加强大学生日常德育教育。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构建网络道德教育新模式。学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构建网络道德教育新模式,丰富高校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对德育及网络道德教育等内容做出适当调整,丰富教学内容,适当开设相关必修课程,实现系统教育。同时,提高教师队伍网络道德素质,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其次,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社会进行交互式学习,打破单一的网络道德教育形式,创新网络道德教育形式[7],摆脱现今网络道德教育的局限性,多开设一些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课程形式,扩充符合主流技术发展的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网络监管的社会环境

加强网络监管对规范人们的网上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通过推动网络实名制立法、健全公民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体系和网络实名制的分类管理体系等措施来加强网络监控。同时,媒体必须要负起责任,分清是非,应弘扬正能量,加强正面引导,要多渠道、多角度净化网络,用积极正确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教育青少年。

最后,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法治化建设。网络法治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最终保障,是社会创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的底线,必须通过健全法律规范整治混乱的网络环境。要加强政府对网络平台公司的监管,强化各类不良信息的过滤,铲除和遏制网络道德失范产生的土壤,从而创造和维系一个文明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网络道德环境。



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虚拟社交软件的繁荣,使得现阶段人际交往主要依赖于网络,面对面的交谈越来越少,这对传统人际关系提出了挑战。并且面对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人们极易混淆欲望与需求、感性与理性的认知。网络在给大学生提供便利和丰富大学生学识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消极的方面,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至关重要。我们不仅仅将网络道德问题看作是一些简单的失范行为,因为这些失范的行为已经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我们要针对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时给出相关策略,引导与监管并存,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网络道德。




参考文献

[1] 于慎鸿.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20(6): 59-65.

[2] 朱曼.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22, 13(1): 79-81.

[3] 宋亚楠.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成因探析[J].现代交际,2021(5):244-246.

[4] 刘一笑.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软法治理[J].领导科学,2020(16):102-105.

[5] 姬慧, 杨兴林.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心理探析[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3): 59-63.

[6]王雪.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1,38(10):52-56.

[7] 孟鑫慈.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与对策研究[J]. 品位·经典, 2021(12): 110-112+122.

[8] 王志芳, 张珑凡. 全媒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J]. 办公室业务, 2021(14): 90-91.



作者简介:张琦(1995.1-),女,汉族,广西柳州市,硕士研究生学历,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教务处干事,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广西2019年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独立学院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研究》,项目编号2019KY1133,项目主持人:檀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