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关键点 “活动”促德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9
/ 2

抓好关键点 “活动”促德育

张远理

南阳市社旗县第一高级中学 473300

高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既需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又需要让学生养成好的思想品格,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但在有高考升学竞争压力的情况下,一些学校出于短期目标的考虑,往往侧重智育,而边缘化或者弱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其他教育,尤其是在“德育”培养上,较多地停留在口头说教的形式上,即使有一些德育活动,也停留在表层上。这实际反映出学校教育对“德育”作用认识不到位,以及对开展“德育”活动重要性认识不够。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德育作用。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建构期,德育对于学生树立理想、端正态度、涵养品格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试想一个学生一旦有国家认同、人文情怀、健全人格等价值观,在学习上需要攻坚克难之时,怎么会退缩不前,徘徊观望,进而自暴自弃呢?当然,德育的渗透需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不是停留在说教的浅层次上,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也是参与社会实践对于一个人体验生活、强化印象的重要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定义学生应有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理性思维等十八个基本要点。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因为主客观原因,很难做到逐一落实,那就抓好国家认同、人文情怀、健全人格三个关键点,以实践活动为主,开展德育教育,就会起到以局部带动整体的作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家认同就是通过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国情、文化,认同国家制度、道路选择、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于时代的关注中树立远大理想,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家国自古一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命运自古息息相关,家庭管理的好坏直接关涉国家统治秩序及社会的稳定发展与否,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引导学生珍惜亲情,热爱家庭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重视家风、家教建设,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具有以上品格,一定程度上,就能做到珍爱生命、自我管理,具备劳动意识,主动学习,做到乐学善学,因为他知道要为社会创造价值,必须自立自强,不断奋斗。

当然,要增强国家认同意识,不能停留在口头说教上,要用多种形式进行渗透。要通过具体可感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强化学生独特的感受。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祭奠先烈,感受烈士的信仰,培养爱国情怀。让家长带领学生回家祭祖,感受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民风,进而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五四青年节,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以“激情青春,传承使命”为主题的活动,通过观看影视、朗诵经典、制作“手抄报”、书法比赛、组织辩论赛、参观革命博物馆等形式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国情、历史,感受近代史上那一代青年的青春风貌,责任担当,以此铭记五四“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进而,置身于时代的需要,强化自己的使命担当,于千秋伟业建设中筑梦前行;烈士纪念日,通过观看经典视频、到烈士陵园献花篮、红色经典文化朗诵、集会演讲等活动,厚植爱国情怀,让学生铭记先烈,珍爱和平,爱党爱国,创造价值。

人文情怀就是要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内容。置身于社会中,要想得到发展,就需要跟别人搞好交往,而搞好交往,就需要有一种对人的理解、尊重,需要处理好竞争与合作、个人与社会等关系。人文情怀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有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有这样的意识,才会思考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进而具备创造人生价值的奉献意识;就是要养成善良的品格,因为善良的人,才会对其他的生命抱以同情,能做到理解别人,进而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就是培养幸福的感知能力,让学生明白幸福在于劳动创造,幸福在于跟别人和谐相处,幸福在于心灵充实等内涵。抓住了人文情怀,就是抓住了对友善、尊重别人、乐于奉献的品格的培养。

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成立班级合作小组的形式破除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法;学校定期举行春期、秋期运动会,让学生增强体质的同时,又强化了合作交流能力;不定期地举行以班级为单位的篮球、足球、排球比赛,强化竞争与合作意识,思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达到认识自我、理解别人的目的;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以“我跟老人聊聊天”为主题的“敬老”活动,让学生走近另一个世界,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珍爱生命。

健全人格指的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一个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往往心理也比较成熟,说话、做事都比较妥帖、圆融,说话做事勇敢而不失理智,坚守原则而不失灵活,态度大方而不失稳重,勇于进取而不失认真,讲文明,懂礼貌,会感恩等等,应该说,健全人格的培养,不只是知识教育培养起来的,也不是口头教育起来的,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熏陶出来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育起来的。只有置身于实践活动的土壤,学生的健全人格才会像树木一样长成参天大树,因为实践活动是感性的、形象的,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例如,母亲节,学校开展以“爱的体验”为主题的家校联谊活动,让学生感受母爱的细腻,学会理解关爱别人,从而做到自尊自爱,做到热爱生命;开展“山羊过独木桥”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团结,培养坚忍执着的品格;以国庆节为契机,在班级内开展以“我为母亲唱只歌”为形式的歌唱比赛,来培养学生乐观开朗向上的性格。

抓德育的“国家认同、人文情怀、健全人格”这三个方面,并不是说其他方面不重要,而是强调这三个方面在学生德育培养中,具有方向性、前瞻性、引领性 、基础性、整体性作用。强调实践活动之于德育培养的重要性,也不是忽视其他方面对德育培养的作用,而是更强调在实践活动中,突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体性地位,突出学生原生态的真实性感受。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这样说。同样,德育活动能否很好的开展,进而被学生接受的程度,取决于学生的需要程度。学生的需要程度源于对现实的关切,视野开阔的程度。学生只有洞察了社会的变化,找准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坐标,才会自觉地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做到善学,乐学,勤于反省,不断奋斗,从而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而为自己的健康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