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物理的学习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8
/ 2

“双减”政策下初中物理的学习策略

陈星羽

成都双语实验学校和悦分校

摘要:“双减”指的是教育战线推崇并落实的新型发展理念,通过对教育的格局进行重新构建和更新,从而促进更优质教育的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力。政策强调必须要使得学生的学业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切实提升学校教育的教学质量以及服务水平,通过给学生合理科学地布置作业,使得学生的基本需求都能够在课后服务当中得以满足,为此,需要针对学生的课程教学、作业、评价、管理进行有效改革。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策略

引言

“双减”政策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引领学校和教师培养多元化人才。“双减”政策鼓励“增效减负”,但中学物理课本知识增多,难度增高,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的物理课堂效率是摆在初中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生本教学理念下初中物理需要遵循层次性原则。最直观表达层次性原则的方法就是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认知水平,结合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的个性化发展趋势,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将日常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划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从而达到知识之间的有效融合。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1、课程效率低下

多数教师认为传统教学的形式更加有作用,因而在当前课堂上依然保持传统单一化教学模式,但学生在课堂学习上就较为被动,仅仅是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问题,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达不到课堂的要求。只有制定高效课堂的模式,渗透学生所认知的生活实际内容,才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物理知识。

2、教学模式循规蹈矩

近年来,学校在不断地尝试对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于教学模式仍然影响十分深远,这主要是由于改革的实施不够健全。在创新的过程中仍然使用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依然是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的培养。考试的评价仍然只满足于考试的分数。然后是课程的设置仍然不合理。轻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和老师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对于老师而言。只需要完成自己规定的教学任务,而没有过多地去关注学生有没有学习到知识隐藏的思想与方法。

3、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公式、讲定理,没有设计好课前预习、课中互动,就导致留给学生在课堂运用知识点进行探究讨论和课堂操练的时间很少,学生只能听教师的讲授,就不能打开自己的思维将物理公式的、定理等知识点加以运用,做不到融会贯通。

  1. 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学习策略

1、利用有趣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当我们讲解汽化和液化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两种有趣的物理现象:

(1) 向圆底烧瓶中注入一些水,然后用酒精灯加热,直到水沸腾。煮沸水后,将烧瓶从酒精灯火焰中取出,水停止沸腾。同时,迅速堵住瓶子,并询问学生将冷水倒在停止沸腾的水上后会发生什么。然后把烧瓶倒过来,把冷水倒在烧瓶底部,学生们又看到了沸水。

(2) 老师把水倒进一个手工制作的小纸壶里,然后在火上加热纸壶。过了一会儿,学生们会看到水在沸腾,但纸壶不会燃烧。当学生们看到这两个挑战他们原有知识的有趣物理现象时,他们会不停地思考为什么?这样,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兴趣将得到充分激发,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例2,当我们讨论流体压强和流速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向学生展示了前两个有趣的物理现象:

(1) 将乒乓球放入倒置的槽中,用手指握住乒乓球,然后用力吹气到槽中并移动手指。同时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乒乓球不会掉下来。

  1. 将一根长塑料吸管插入盛水的杯子中,取出另一根吸管B,将其喷嘴弯曲到吸管a的顶部。当你吹入管B时,学生们看到吸管中的水面增加。在课堂上,当学生看到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时,他们仍然会思考。当学生对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时,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也变得很强。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顺利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这种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而且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物理科学无处不在。只要学生用心去发现、思考和学习,他们就会发现许多人身权利。同时,它也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信心。

2、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双减背景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化“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如果我们想在生活中使用物理知识,我们必须使用物理知识来发明和创造能够为人类服务的商品。学生应该学好物理,不仅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还要为更多的实验和设计做好准备。在实践设计和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技能,尤其是发散思维。该教材中建立了“想与做”这一学习环节,反映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和实践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教学这部分内容。通过简单的动作,学生不仅可以理解生活中不同现象所包含的物理原理,还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可以自己制作温度计、模型摄像机、气压计、潜艇、密度计、发动机和太阳能收集器。在学生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不同的思维技能将得到很好的训练。因此,应用实践性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不同思维能力。

3、设计一题多解的物理题

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和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发展的多种解决方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课堂必须是多方位的,不限于一个角度和方向,不与思维模式挂钩。教师应注意解决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回答更多的问题。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开放思想,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同一个物理问题,这样大脑中存储的信息将被充分调动,在寻找问题解决方案时,思维也将大不相同。教学意味着允许学生思考并将原始问题转化为不同形式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用相同的知识点来解决;“一题多问”是指一个问题与多个相关问题相关联,从而逐步深化问题的定义,引导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深度;由于条件的不确定性,一个问题的多个答案可能意味着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达或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物理开放题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开拓、研究和应用的物理练习,作为设计性的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灵活性和独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示例:学习电气知识后,学生应使用位移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不同特性的电阻(压敏电阻、光敏电阻、热敏电阻等)和适当的电路元件来设计仪器电路图,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学生可以设计酒精浓度检测器电路图、油箱油量测量装置图、压力传感器电路图等。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思考、讨论、研究和改进的过程。在这些试验中,持不同意见的学生思维将得到很好的训练。

结语:

当前教育形式下,“增效减负”正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原动力。初中物理教师要充分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从学科角度不断探索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并加以时间运用,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地做到“增效减负”,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总之,当下“双减”政策下的物理教学,必须要明确“减”的是什么,弄清楚如何“减”,把握准“增”的是什么,在质量上如何“增”,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质意义上顺应提高课堂效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严碧云. 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析[J]. 新课程,2021(39):132.

[2] 雍彦虎. 后茶馆式教学模式与初中物理教学[J]. 福建茶叶,2021,43(3):194-195.

[3] 刘艳超,刘新梅,张宇梅. 初中物理协同教研的实践探索[J]. 中学物理(初中版),2021,39(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