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让我和学生共成长——论中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共情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6
/ 3



共情,让我和学生共成长——论中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共情艺术

杨银亚

富阳学院

【内容提要】本文由17岁跳桥少年的悲剧事件引发思考,从育人先育心的角度出发,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阐述共情在中职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提出共情艺术在倾听、接纳、引导三个方面的运用策略,并结合精心遴选的典型性案例加以分析说明,为铸魂育人的班主任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中职生 班主任 共情沟通 倾听 接纳 引导

一、引言

2019年4月17日,上海一名就读中职的17岁男孩在学校与同学闹矛盾发生争执,在回家途中途经高架桥时打开车门头也不回地直接转身跳下了大桥,花一般的年纪正值青春年少,然而,一切全部定格在17岁,面对少年的自杀行为,网络上的评论一面是同情妈妈,责骂孩子,而另一面则是同情孩子,谴责母亲偏激。是母亲不够尊重孩子,还是孩子不够体谅父母?如果母亲能情绪平和,耐心倾听孩子的解释,言语中多一些关爱少一些责备,多一分理解少一分猜忌;我想事情也远不至于此。作为中职班主任,每天面对形形色色问题且心理脆弱的学生,在处理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沟通技巧,无异于每天走钢丝,危险重重。在班级管理中,怎样做到有效沟通,达成良好的育人效果?我认为掌握共情的沟通技术是助力班主任有效管理的一剂良方,也是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二、什么是共情沟通

共情,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他向反应,是一个人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体会和理解他人的感受、需要、意图,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反应的能力。

它需要班主任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以倾听、理解、平等、尊重的态度,深入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努力帮助学生尽情表达和宣泄,使学生的困惑心理得到最大舒展,并挖掘出问题的本质,帮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纠正自己的错误。

三、中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一)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不足

中职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渴望与成人平等,反对权威式的说话方式,自律观念弱,行为差,一方面有自己的主见,一方面又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为了突出自我,往往会表现出对要求的不遵从。

(二)自卑感严重,但反抗性强烈

中职学生成绩不高,不被重视,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他们缺乏明确的方向,对自己的前途比较渺茫,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他们又非常敏感,情感脆弱,常会采取反抗的行为来保护自己。比如用缺课、打架来显示自己的勇敢,需要老师及时引导。

(三)渴望得到认可,但人际关系障碍

中职学生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家长、学校、社会的认可,希望得到理解和接纳,但他们又怕暴露自己的心理,容易多疑,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想说又不能敞开心扉地说,存在沟通心理障碍。

四、中职班主任在育人过程中运用共情沟通技术的意义

  1. 赢得良好的关系

如果班主任能够运用共情沟通技术,用心关注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接纳和信任,学生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引领,从而形成平等、和谐、顺畅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 促进有效的沟通

在共情的过程中,教师在不断探索着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在修炼教师自己的内心,与学生共情的努力,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所以说共情不仅是化解和避免冲突的最佳方法,也是积极的师生关系形成的关键,有了关系才有沟通,才能使沟通变得有效。

    1. 共情沟通”技术策略把握

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把握好共情沟通的倾听、接纳、引导这三个策略层次,就能增强对学生的影响力和管控力。

(一)学会滤镜式的倾听,捕捉内心的声音

1.关注学生,让他大胆地说

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要让学生多说、多表达。不要用居高临下的 “训话”方式,大道理会让他们的心门关紧,导致无从捕捉到学生内心的声音,成为师生之间的一道情感障碍。要替代学生的内心去感受,用心、用情、用智慧去引导他,让他放下防御,敞开心扉大胆地说出心里话,而不是一些套话。

2.观察和体会,捕捉内心的话语

倾听不只是做一个普通听众,而要在听他讲的过程中不放过一个动作,一句语调,读出表象下心的呼唤。无论是身体动作还是面部表情都是班主任在学会共情倾听的时候捕捉内心声音的重要来源。

3.情感表达与沟通,传达共情的心境

倾听需要在“让我变成他”的心境中表达自己的感同身受,做到和倾诉者同频共振。在促进沟通,帮助情感表达方面,教师可以有以下一些做法:

  1. 表情亲切、自然,身体略微倾向学生,与他四目交接,要有眼神接触,不时发出“嗯”“啊”的声音或用点头来回应它,用乐于接受的姿态欢迎对方。

  2. 专心致志地关注学生,不轻易打断,也不为枝微末节的事而突然插话,用认真倾听的态度肯定对方。

  3. 提出切中要点的问题,若有遗漏或疑问,及时询问。

  4. 抓住学生说话中的关键词,去积极响应他的说法,让他感觉到你对他所说的话很感兴趣或者很关心。

  5. 提出问题或发表感想,用兴趣和关心激励对方。

在与班上的一名男生由“对抗”到“对话”的关系转变中正是共情的倾听让我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发挥了沟通该有的作用。

案例一:

这是一个“劣迹”斑斑的学生,初中时网瘾、抽烟、打架,无所不能。新生刚刚报到的第一天,他就接二连三地和三位同学发生了矛盾冲突。面对我的调解,他的态度非常强硬,也一再强调自己的理由,痛斥对方的种种不是,眼露凶光,愤怒之时还频频做出一些不礼貌的举动。在经过调查之后,我言辞凿凿地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并向他提出了向三位同学道歉的要求。没曾想,他不仅出乎意料地当场拒绝了我的要求,倒打一耙控诉起了另三位同学的不是,还边委屈地流着眼泪抗议是我在偏袒。我断定是他在胡搅蛮缠,指出他就是在狡辩。那一刻,我仿佛从他愤怒地目光里看到了一丝失望。这位顽劣的男生不久就成为了班里最不受欢迎的那一个。 随着我频繁地一次次找他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给他讲行事做人的道理,可他还是那样,爱狡辩,爱强词夺理,爱胡搅蛮缠,总而言之,无法让他心悦诚服。他的抵触也引发了我对自己教育方法的反思,我应该了解他屡教不改的原因。为何他总会不讲道理地辩解,我试图寻找真正能打开他心锁的钥匙。

通过与他的父母深入的沟通中,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这孩子自尊心强,情绪控制力差,不喜欢被忽视,渴望被别人认可,但较偏激,也爱较真,缺少宽容和协作的意识,这就导致他在很多时候表现出了令人不快的言谈举止。为了维护自尊,他容不得别人的批评、指责,面对指责,他要极力为自己申辩,承认错误就是让他颜面扫地。这种过度的自尊就会演变成自负与自卑的复杂性格,导致他总是以进攻别人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对于他这种情况,我应该改变喋喋不休的教导方法,本着尊重、信任的态度去搜寻他的内心,听一听他的理由和委屈,听一听他的愿望和要求,我决定试一试。

当有一次他请假,回校时姗姗来迟,而且还边吃早餐边不紧不慢往校园里走,我叫住了他,并与他作了一次深入的谈话。

师:平时家里有人做早餐吗?

生:沉默不语。

师:起码今天是自己张罗的是吧?心里又要惦记回校的时间,努力的赶,但还是迟到了,在赶回校的一路上,心里有些许煎熬吗?

生:努了努嘴巴,还是一声没坑。

师:老师没有要责怪你的意思,就想知道事情背后是否存在情有可原的故事。

生:(开始流下了眼泪)其实,老师,我跟你说一个秘密,但你不能告诉我妈妈。

师:嗯,你都能将秘密告知我,我肯定要对得起你的这份信任。

生:其实,我妈妈得了癌症,早上要休息好,我也不忍心去打扰她,就想让她多休息。所以既没让她起来烧早饭,也没让她送我。

师:(我拿了纸巾不是递给他,而是非常轻柔地替他擦干了眼泪)我拍着他的肩安慰地说,原来你是如此善解人意,尽管有着这么大的压力,却还能表现得如此坚强,妈妈一定非常宽慰。

生:老师,其实真正的我不是这样的,你看我表面很强悍,家里我都是压抑的,周末在家也几乎很少出去,父母都忙自己的事……

之后他跟我说了很多小学到初中的一系列事情。

我庆幸自己没有劈头盖脸训斥他,借助语言、情感、肢体的沟通,尤其是我亲手为他擦去了眼泪的那一个举动,我能够观察到他凝滞了几秒的细微神情,我知道这是融化的先兆,它让学生感受到了从忙碌的父母亲那里难得感受到的温暖,有了共情的催化,学生渐渐就愿意敞开心扉跟我说。

一个善于倾听的老师就好比一台高质量的过滤器,能捕捉到最为有效的信息,从而触摸到孩学生情绪的温度,听出弦外之音,最后你会惊喜地听到学生思想抽穗、情感裂变、知识拔节的声音。

  1. 学会真心的接纳,架起信任的桥梁

教师在和学生沟通过程中要向学生传达一个信息:我愿意客观地接受你的观点,我能够接纳你的情绪,无论正面还是反面。学生觉得教师很尊重他的意见,理解他的想法,接纳他的情绪的时候沟通就成功了一半。在和学生沟通过程中,教师理解接纳的态度要从语言、神态、表情上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绝不要先否定和反击。因为否定和反击会学生关上沟通的大门,试想当学生已经选择不听的时候,即使再努力,说得再多,也我无法产生教育的效果。

下面这个案例就成了我与学生共情沟通的反面教材。

案例二:

班里一位有美术特长的女生,负责班级的黑板报。为了让她放手大胆地做,我告诉她这方面我擅长,做不好有我在。第一次完成黑板报,我对很多地方都不满意,但为了不打击她,只挑选了问题最严重的两个地方委婉地提出了我的意见,我感觉到该学生只是出于礼貌性地点了点头。第二天当我看到丝毫没有采纳我意见的黑板报,若无其事地就新的问题又给她提出了我的建议。让她在黑板右上角的一块空白区域简单地配上一点插画。她还是昨天那样面无表情地口中“嗯嗯”地应承了两声。当我第三天跨进教室上课的时候,便看到右上角斗大几个字;“干饭人,干饭魂,干饭就是人上人”。虽然那期的主题是“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但我第一反应却是这句话和主题的格格不入。心想这肯定是哪个调皮的男生做的恶作剧。等下课我把该学生叫来询问,她说,是她写的。我否定了她的这一做法,我说它缺乏思想和精神的引领,起不到黑板报该有的作用,更何况周末家长会,给家长们留下的印象也不好。听了我的分析,她不以为然,但我还是执意让她擦掉了这句话。更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家长会上,本该在信中表述自己的学习、思想、目标、决心的话,却一字字都在控诉我这个班主任的不是。言辞难听,从字里行间能清晰感受到她对我的不满。在对该学生持续关注和不间断的沟通中,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从一开始我的说辞就让她感觉她的付出没被我接纳和认可,反倒处处在挑她的毛病。

她认为她很辛苦付出:颜料要一笔笔涂上去,因为不能加水,每个色块要涂抹均匀,既要耐心又要细心,老师简简单单一句有口无心的蜻蜓点水式的表扬话,哪里抵得过对她辛苦付出的认可来得满足。感受不到被理解、被接纳的快乐,那么之后一系列不情愿的表现也是可想而知 。在整个案例中,我没有做到对学生充分的理解和接纳的地方有三:第一,老师要求她改,直接忽视了她辛苦的付出;第二,不认可她的劳动成果;第三,没有接纳她的审美;

只有真心接纳,学生才会感到被信任、也愿意信任老师和接纳老师,才有可能将自己的内心充分展示,师生间有了相互的信任,老师才能拥有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实现高质量的沟通,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真正的接纳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 不企图

我们在接纳的时候,不要有什么特定的期待,也不要想通过接纳去获得什么。在上面的案例中,我就带有太强的目的性,削减了沟通的真诚性

  1. 不评判

产生评判的言行,那就不是接纳了。

3.能包容

包容就是接受那些跟自己所想所做不一致的客观的情况。

4.真心情愿

就是要我口说我心,我思引我行,这一点需要不断修炼。

  1. 传达自身的理解,引导问题的解决

共情始于理解,但并不止于理解。通过认真倾听和用心感受,教师要传达出听后理解到的对方有情绪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自己的建议。

案例三

班上女生A,因为长相美丽,又是坐在中间位置,上课时候总与四周的男生聊天,课堂影响很大。开学前我收到了女生B给我发的微信,请求把她坐了一年第一桌的位置调整一下。女生文静,在第一桌已坐了一年,我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我直接把女生B和女生A的座位调换了一下,这样女生A也减少了周围跟她聊天的人数。开学两周后的周末,我收到了女生A给我发来的微信,单刀直入地说不想做第一桌,要换位置。而我也说明了这样调换的理由,表明一方面我会尊重她提出的意见,另一方面表示暂时按目前的座位。学生看了我的信息也不再有别的情绪反应,只补充了一条事假2天的信息。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谁料想,到该生事假第2天的下午,我接连收到该生四条信息和一张我跟学生B的聊天截图,问我为什么把她和学生B区别对待?是不是看不惯她?最后带有威胁感地说,后面几天她继续请假。至此我感觉到问题不只是学生A不想坐第一桌这么简单而已,于是我做了以下处理:

  1. 跟学生通话

我想表达站在她的立场对老师不同对待两人的请求的处理办法产生情绪的理解。文字很难将情感融入其中。在此事件中,学生对老师区别地对待两人的态度才是她计较的关键,通话中,我的充满关心的言辞、带温柔的语气,关爱的语调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一样重视,渐渐平复了她的情绪。

  1. 说出她心里的感受

我表达了对她没有被事先告知的情况下换了座位的不能接受的情绪的理解。同时理解她看到学生B截图后老师不同对待心里产生的不平。

  1. 消除她的顾虑

表明老师也很爱她,如同爱学生B那样。说明老师这样做是不带任何偏见的,满足她被尊重,被关爱的需求

  1. 引导问题解决

我向她说明为什么老师不同对待的原因,是基于两人不同的情况,我把她们的区别加以分析。顺势我反问她,你觉得老师能因为你不喜欢,他不习惯而频繁地给大家换位置吗?她没有正面回答地说:那我也不想一直坐在第一桌。于是我马上补充,就目前班里的情况,调整换位置最短的时间也是需要2个月。其实到这里学生的情感已经大部分得到了满足,位置什么时候换已经不是那么在乎了,顺理成章地学生在老师的预料中表达了2个月等待老师的调整,事情圆满解决。

    1. 共情沟通”要避免的误区

(一)共情不是同情

同情是跟着学生一起感受和体验情绪。共情是把自己成为他,去感受他的痛苦和情绪。两者的区别就像是水和油的混合还是水和牛奶的混合。同情就像水和油的混合,有相互的作用,但不交融。共情则像水和牛奶的混合,融为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情更易被理解。

(二)共情不等于一味迎合

共情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师生间良好的沟通,促进沟通的有效性服务的,不要过于迎合学生,不然就丢失了教育的本意。要善于学会“温柔而坚定的拒绝”,这样才能提高沟通的质量。

    1. 小结

在中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中,拥有共情能力,就能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它即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即是一个班主任最基本、最有效的技能,也是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更是一个优秀班主任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张惠梅. 中学师生沟通问题研究[D]. 华南师范大学,2005.

[2]张玉.一句话,一道风景,开启一个美丽的春天——浅谈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技巧[J].成才之路, 2010.04.25.

[3]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04-01.

[4] 陆艳.班团辅导中的共情策略与积极品味[J].管理观察, 2016(11):78



Shape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