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下博物馆文化品牌的传播——以中国海盐博物馆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后疫情时代下博物馆文化品牌的传播——以中国海盐博物馆为例

谢诚

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旅游市场的成熟,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化和知识性消费的需求迅速提高,因此博物馆逐渐成为了人们旅行时的主要选择之一,而“博物馆热”的出现也让人们对博物馆的标志设计有了更多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标志与社会、经济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优秀的标志不仅能够体现博物馆的文化特色与内涵,而且还能为博物馆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促进品牌传播,对于推动我国博物馆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博物馆文化品牌传播

引言

博物馆是文物收藏、保护、利用之所,其需要通过馆藏陈列展览来达成社会教育、文化传承、文化自信培养等作用。据调查,传统的陈列展览方式已经难以保证馆藏的价值得到发挥,也不能充分对接观众多元化的参观需求。因此,将新的技术引入文物展览中是博物馆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1博物馆的起源及发展

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索托在亚历山大城建立起一座“缪斯神庙”,这座神庙主要用于收藏军事行动中搜集而来的各类奇珍异宝,因此被人们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而“缪斯神庙”一词的希腊文“Mouseion”也逐渐演变成“博物馆”的英文单词“Museum”。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早已走下了至高无上的“神坛”,它不再是属于某个人的私人财产,而是对公众开放,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提到,参照国际上的一般分类法,将中国的博物馆依据藏品性质分为艺术、历史、科技和综合四大类。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一个又一个地涌现出来,以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为首的综合性博物馆以其独具创意的文创产品设计和品牌经营理念,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各省份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博物馆,通过“掌上博物馆”“云讲解”等形式,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一览馆藏文物的全貌。随着逐渐升温的“博物馆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博物馆标志的重要性,它作为博物馆品牌形象的最直接可视形式,能够快速向大众传达其文化内涵和品牌理念,增强竞争上的优势,在人们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博物馆品牌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在如此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如何能够使标志在众多的博物馆中脱颖而出,既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又独具地域和文化特色,既能展现厚重的历史底蕴,又富有鲜明的时代内涵,成为了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形势

2.1宣传推广不力

博物馆开展宣传推广工作时能够积极使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只是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信息发布平台一般局限于政府网、群文公众号等,对独立网站与公众号的应用不到位。有的博物馆公众号存在受众面不广和宣传力度有限等问题,降低了宣传推广效果。如今博物馆展览次数和活动数量增多,以往狭窄的宣传推广渠道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消息不畅通造成想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民众无法获得相应信息,阻碍博物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2.2博物馆空间有限

在参观人数较多时,很容易因为展线的不合理安排导致观众无法按预定顺序参观所有产品,从而影响文物对观众的精神教育效果,使观众不成体系、凌乱不堪地去了解和学习一段历史。②文物展览存在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展柜将防火系统遮盖或者遮挡了智能视频头,从而存在火灾隐患和安全隐患;二是因为疫情的影响,部分观众习惯性摘除口罩,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

2.3文化供需失衡

公民的需求与价值取向在政策实施中居于首要位置,要求文化工作者认真聆听民意,积极主动地关心民众的真实需求,回应他们的需求与利益。②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也是如此,需要秉承服务至上的基本原则,将民主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核心。但是博物馆在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缺少群众的参与,出现唱“独角戏”的局面。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缺少吸引力和创造力,辐射面不大,弱化各类群众参与积极性,进而降低参与率,导致文化供需失去平衡。

3后疫情时代下博物馆文化品牌的传播策略

3.1丰富博物馆新媒体推广平台

在大力发展社会宣教工作期间,博物馆需充分加强对新媒体工程建设的重视。要积极探索数字化、交互技术等各种新兴技术的功能范围,并将其有效整合和运用到宣教工作当中。例如,可以在数字技术的有力支撑下,科学构建智能化的导览平台,从而为受众有效了解和浏览馆内藏品,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与帮助。不仅如此,还需加强数字技术的运用,做好统计平台的科学构建。对受众在馆内资源浏览数据等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加以分析,然后做出数据的统计评估,以了解受众的真实需求以及较为关注的藏品类型,以便在未来构建博物馆陈列展览室的过程中,对展品的顺序以及摆放方式进行科学调整。还可以重点加强交互技术在整个宣教平台中的有效开发与运用,基于宣教的目标进行考量,构建多元化的活动体系。增强趣味性游戏的设置,有效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促使受众真正地融入博物馆环境当中,并通过参与体验和模拟,进一步加深对产品的理解,以及有效掌握博物馆的相关工作方式。例如,就展品的修复等工艺技术进行虚拟操作演示、游戏规则设置,并充分发挥灯光等一系列工具的环境渲染功能优势,使整个展览氛围更具有感染力,促使受众在观赏与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带入情感,增强共鸣。

3.2推进多元发展,提高内生动力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能只依赖某一个博物馆的力量,应让各个博物馆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长期的藏品资源共享机制。这样可以让大众获得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促成公共服务事业和博物馆事业共同繁荣。可以构建博物馆战略联盟,开展馆际学术交流和联合办展,分享文物藏品数据库、影音资源等。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一带一路”沿线12个国家的博物馆联合举办“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化精品展”,让观众欣赏藏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明发展历程,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同时加强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积极组织学生进入博物馆参加实践活动,和教育部联合举办学习、研习、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群体的兴趣。例如,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的组织和实施,为探索博物馆和学校的新型合作模式产生积极作用,只要博物馆能够发挥好公共教育服务职能,举办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更强的教育活动,就能围绕文化教育构建共享机制,持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内生动力。

结束语

我国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在满足了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必然会追求更好的精神文化追求,参观博物馆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各地区博物馆也应与时俱进,积极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文物展览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文物的保护和研究,还可以提高文物展览的质量与效率,最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满足民众的文物观赏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小双.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宣教的思考[J].今古文创,2020(46):114-115.

[2]曹宇.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与社会需求[J].理论观察,2020(05):145-147.

[3]张欣.博物馆陈列展览如何更好地发挥宣教作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0(16):201-202.

[4]赵静.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路径选择[J].新闻研究导刊,2020,10(13):209+237.

[5]石飞.谈数字化时代如何强化中小型博物馆的宣教功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0):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