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的相互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浅谈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的相互影响

张,绮

蕉岭县桂岭学校  514100

摘要:目前,快节奏文化广泛进入大众视野,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仍然有很好的观看体验。其熟悉的音调和舞步都给广东汉剧爱好者带来一个难以忘怀的记忆。但想要得到长期发展,不仅要在传统上的说学做唱的表演形式上保留已有的优势,还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这个过程中,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表演人员还要正确看待这两者的相互影响,利用新媒体来满足广东汉剧爱好者的需要。同时不能一味迎合市场,也不能孤芳自赏,只有这样,才能将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广东汉乐;广东汉剧;相互影响

前言:现在的剧种表演,大多违背日常生活常理的逻辑,以及对网络段子刻意的生拉硬套。再加之节目方面对排片的需求 在重重环境及因素的影响下,我们过去所热爱的情景剧才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为此,如果想要让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表演重新焕发生命力,还应该正确看待这两者的相互影响,并结合所表演的动作和语言进行深入研究,做到源于生活、默契配合,从而将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表演真正深入心中心中。

一、广东汉乐称谓的变换历程

广东汉乐的称谓变化的次数频繁,根据相关记载它在古代时就已经变化了13种。从众多的称谓中,我们可以看出广东汉乐称谓演变历程较复杂。起初,广东汉乐在清末创立,被称为“国乐”或“儒乐”,主要用来赞扬那些文人雅士的儒雅之气或抗帝之心。到了宋代,它的称谓变成了“中州音乐”,主要是指从客家南迁时从中州这个地方带来的音乐,同时也有“客家音乐”之称,当时的人认为主要流行于客家人聚集的东南地区。接着,随着我国新中国的成立,广东汉乐的称呼变成了“民间音乐”,它与主流音乐存在一定的差别。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广州音专礼堂对广东汉乐进行了演奏,并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在这场音乐会结束之后,广东汉乐的源流问题也成为广东汉乐爱好者一直热衷的讨论话题。因此,如果想弄懂广东汉乐的称谓的变化历程,不能仅仅对某个历程片段进行研究和分析,这样不仅会产生分歧,还会与历史研究结果相违背【1】

二、广东汉乐音乐的构成

广东汉乐音乐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东汉乐内容丰富较丰富,对于其音乐内容构成,由于分类标准等原因,说法也不一。比如,有的文献记载可以将其分为五类说,这五类分别为丝弦、民间锣鼓、打八音、中军班和庙堂音乐。这种分类是根据广东汉乐的演奏形式和演奏习惯进行具体整体。同时,赵沨也提出了四类说的构成法,认为广东汉乐音乐由典礼音乐、牌子曲、风俗小品以及戏曲音乐四者共同组成,这种虽然将广东汉乐的功能和种类囊括在内,也有些不全面。因此,丘煌专家又提出了三类说,认为广东汉乐音乐主要由儒乐、中军班与其他民间音乐组成。这种说法虽然比前两者内容更简略,但涵盖的内容却是最丰富的,它不是三种,而是六种。由此看来,广东汉乐音乐构成经历了不胜枚举的变化,它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内涵,因此,无论是哪种构成说,都是广东汉乐音乐在相互借鉴和吸收的过程中,茁壮成长【2】

三、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的影响

(一)广东汉剧戏神的置换

精神信仰是支撑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终身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对于戏班也是如此。广东汉剧戏班他们对老郎神抱着崇高的信仰,这种文化也是戏班本身对社会发展的反映。他们对老郎神的信奉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戏班名角们的理想和信念,但这种信仰也存在一些不好的问题,导致戏班名角们长期形成的理想和信念难以改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受世俗利益的影响而置换。但随着广东汉乐戏班的与广东汉剧乐社两者的相互影响,尤其是到了清代,大多数“外江班”逐渐改变了本地戏班业存在的戏神观念【3】。加之“外江班”的戏神观念在粤东市场的渗透程度越来越强,本地戏班业对广东汉剧戏神进行了置换,开始进行频繁的交流,带头者主要是由汕头的公益社、成乐社等大型业余团体,各种层面与形式的交流和渗透达到了高潮。因此,广东汉乐戏班的与广东汉剧乐社两者也应该置换戏神观念,同时在广东汉剧的唱腔中穿插一些串词或曲牌,或者在广东汉乐安排一些烘托剧情的情节,从而丰富广东汉乐戏班的与广东汉剧乐社的创作形式,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广东汉剧爱好者的合理需求【4】

(二)操乐人的互通有无

要想发展好戏曲和乐种,必须重视好戏班和乐社这两个活的载体,他们的组成与运作方式、方法等对剧中人物关系和外部演出效果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同时如果我们将广东汉乐的与广东汉剧两个戏班进行比较和分析时,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两者属于不同的派系和组别,但两者实际上是一种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关系。根据有关记载,广东汉乐和广东汉剧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戏班是一种演出组织和剧团,乐社则是一种业余的群众性团队。两者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但彼此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此外,广东汉乐和广东汉剧之间的交流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相关的操乐了进行互通有无,在表演的过程中互相分享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并将发生的问题一并提出,最终实现广东汉乐和广东汉剧的创新发展

【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些人虽然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乃至生命,但是偶尔的神往还是会让他们熠熠生辉。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亦是如此。但如果将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两者相互整合,并且相互合作,结果将大不相同。因此,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表演人员可以通过分析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的影响,并且借助广东汉剧戏神、操乐人的互通有无等方法来增加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表演的趣味性和艺术性,进而推动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梦雨. 浅析新时期广东汉剧的发展现状[J].  2022(23).

[2]江丹.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的\"广东汉剧\"传承与推广[J]. 北方音乐, 2019, 39(12):2.

[3]潘谊. 从比较视野看广东汉剧与闽西汉剧的历史关系[J]. 中国戏剧, 2018(8):2.

[4]安葵. 历史叠加下的传承与创新 为广东汉剧《王昭君》点赞[J]. 中国戏剧, 2021(4):2.

[5]林紫萍. "互联网+"背景下广东汉剧的传承与发展[J]. 新丝路:下旬, 20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