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搭建资助育人平台提升资助育人实效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三全育人”视角下搭建资助育人平台提升资助育人实效的研究

安文浩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摘要:资助育人是困难生资助工作中重要组织部分,是高校“三全育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三全育人”视角下,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搭建多种育人平台,着力解决“资助”与“育人”之间脱节的问题。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存在平台质量不高,机制建设不健全等问题,因此,“三全育人”视角下搭建资助育人“四部曲”平台,在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经济支持的基础上,要在学生理想信念、实践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全面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资助,育人,平台,四部曲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弄清怎么样去资助学生,在每个阶段怎么样去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首先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同时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开展思想引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让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脱节

当前,高校困难生资助工作倾向于“经济资助”,过度关注资助多少名学生,发放多少助学金等等基础问题,对于发放助学金后,如何使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助学金进而达到育人目则关注较少,多数高校往往只是开始简单几个活动,例如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流于形式,不够系统,没有达到育人的目标。此外,资助工作较为机械化,只是硬性给学生发放各类助学金,开设勤工助学岗位倾向于事务管理,没有考虑到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进而导致资助和育人工作脱节。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缺少工作载体

   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仅仅围绕“诚信教育”、“合理使用资助金”等几个主题,缺少与当代大学生实际特点相融合,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仅仅依靠资助中心和学院辅导员的工作力量,力量较为单薄,校、院其他部门育人意识不强,尚未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力量。此外,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缺少工作鲜活的工作载体和工作平台,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资助育人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高校辅导员资助育人工作理念滞后[2]

   高校缺乏对资助中心、辅导员组织和开展常态化资助育人专题学习和培训,从事困难生资助工作的辅导员工作理念滞后,对如何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少工作想法,对于结合新时代、新特点,开展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资助育人活动缺少思考[1]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构建资助育人工作载体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构建完整的困难生资助工作体系

“三全育人”视角下,开展困难生资助和育人工作,往往应从全局考虑资助工作在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的作用,开展各类活动也会从提升学生能力为出发点来设计活动,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制度建设和平台搭建,促进学生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全育人”视角下构建资助育人工作平台,可以从理想信念、实践能力、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四个方面设计资助育人活动,贯穿学生四年的职业生涯中,探索形成“学习—实践—反哺”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

“三全育人”视角下开展不同类型的资助育人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存在不同的问题和困惑,进行积极引导和解决,如帮助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实践、科研能力提升训练营等,使存在薄弱环节的学生逐渐提升综合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也逐渐增强。

四、“三全育人”视角下搭建资助育人平台“四部曲”路径的探索

开展特色资助育人工作,要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学生专业特色量身打造个性化资助育人资助方案,紧扣“育人西步曲”(理想信念“引航工程”、实践能力“护航工程”、专业素养“领航工程”、能力提升“启航工程”),将育人工作有针对性的融入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工作上,始终要把“助学扶志、资助育人”理念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因此,资助育人工作才能得到同学们的追捧和喜爱,也能达到应有的育人效果。

(一)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实施理想信念“引航工程”

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精准结合,多种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感恩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为学生们的大学引路领航。将共青团“青年大学习与资助育人工作深度融合,开展主题团课,以青年的语言讲述理论,用党的创新理论吸引青年,践行的“学习新思想,争做新青年”质朴口号,在同学们心中种下坚定的理想信念。将共青团“到梦空间”第二课堂与资助育人工作深度融合,面向家庭经济困难生开展“朗读者读书朗诵会”,邀请校、院专家、学者、教授、知名教师等朗诵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分享学习心得,指明前进方向,不断引领同学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二)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实施实践能力“护航工程”

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要着力强化实践育人的功能,积极开拓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新途径,依托共青团“志愿汇”等工作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同时,学院应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各类实践活动。例如,在创新能力方面,组织同学们积极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增强同学们创新创业能力;在社会实践方面,组织同学们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返家乡实践活动”、“新时代·实践行”主题实践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同学们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感恩精神。在就业实践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助理”、“扬帆计划”、“顶岗实习”等就业实践机会,增强学生们实践能力。

(三)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实施专业素养“领航工程”

   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要着力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积极拓展学习平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专业竞争力。开展“青年博士助力青年成长系列活动”,邀请青年博士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畅谈学业,交流规划。开展“教授茶会”主题实践活动,邀请学院教授与学生“喝一杯茶,聊一聊学业”;开展“科研有我”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走进教授实验室,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努力做好科研小助理工作。

(四)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实施能力提升“启航工程”

   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要着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积极搭建全程一体化指导体系,开设专业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探索专业类职业发展新路径;努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如开展“职业技能提升专题培训、“精英训练营”等专题培训班,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强化专业特色,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

   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要坚持学生为本,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积极采用形式多样,积极向上,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扎实推进资助育人工作落地落小落实,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会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向丁.《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教育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3(36)

[2]吕阳.《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研究》[D].《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