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1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张圣君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六中学  830000

摘要初中是语文写作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阶段,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然而,目前我国初中语文作文的审题存在着许多问题,存在着许多模糊不清的问题,文章试图从"审题"的困境入手,对初中语文作文的审题策略进行剖析,以期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题教学;策略

前言

众所周知,写作之人要对题目进行仔细的研究,对题目的意思有深刻的了解,对作文的要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才能确定作文的主题。一篇好的作文,要在落笔之前仔细地研究一下题目,达到题目的要求,这样才能做到写作时游刃有余。反之,若题目不明确,则会产生立意上的偏差,从而大大偏离作文的要求。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对作文进行正确的考题,以提高作文的质量。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对初中语文的审题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一、初中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困境

(一)教学实践没有践行新型的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教材的审题、立意、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了一种新的教学观念,而目前的新教材审题性教学速度较慢,传统观念较多,仅侧重于提高学生技能的积累,而忽略了对写作技能、写作观念、写作观念的培养。当前,作文并非单一的考试题目,它涉及到了整体的教学内容,比如对新教材的解读、对题目的理解、对文章的理解、理解文章是新材料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1]

(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主体地位常常被忽略

有的教师重视教育效率和教育进度,功利主义意识强,不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忽略进程,只关注结果。因此,研究主体和意图的作文理论表明,教师介入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不仅消耗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严重挫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逐渐偏离作文教学的实际目的。

二、初中语文作文审题教学策略

(一)抓住题目中理解难度比较大的词

如果考生能看懂题意,那就是审题,但如果考生在写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很难理解的词汇,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写作,这会让考生偏离自己的写作目标。因此,在写作实践中,教师应使学生注意到文章中的一些难以理解的词汇,使他们更好地了解材料中的词汇,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词汇的意思,从而降低写作的困难。比如,以《课余生活的乐趣》作为作文题,一有些学生就很容易用生活中的趣事代替乐趣,以致于学生们的作文总在讲述某件趣事,而"乐趣"这个字眼的真正含义,则是指人感觉快乐。因此,老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课余生活描述出来,重点写自己的感觉,而不是简单地讲述一件事,同时,由于题目要求的是课外活动,因此,可以认为题目的主题是"课外活动"。比如题目:《母亲的头发》,很多同学都把妈妈的头发当成了母亲身体的一部分,重点描写了妈妈的外在,不过实际上指的是妈妈在经历岁月之后的心酸、痛苦等,因此,同学们写的内容应当是妈妈为生活付出的辛苦,以此来表达对妈妈的爱,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词语的意义。

(二)抓住题目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

有修饰功能的词就是修饰语,而在标题中有其它重要成分的词或词。大部分的同学在审题时,都会忽视某些具有修饰意义的词语,从而使文章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所以,在初中语文作文课上,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使他们能够在恰当的时间内把文章写好。初中生作文对作文的写作没有太大的要求,但某些文章中的修饰词却会限制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人、空间、时间等等。因此,在作文考试中,学生必须注意话题中的修饰语,并明确它们的界限,以免偏离话题的意思[2]

(三)抓住题目中有言外之意的词语

在初中语文写作中,命题作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出题人的意图。如果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无法理解出题人的用意,那么,文章就会偏离主题。另外,命题作文的出题者通常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来表现其作品的内涵,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学生在分析文章的时候,会认为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含义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需要学生去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在初中语文作文课上,我们要从命题作文着手,把握命题作文的构成特点,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其中包含的修辞能力,让学生从现象中看到本质。

三、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作文的审题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能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适应考试的需要。教师应面对当前初中生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认识其审题的缺陷,指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的审题思路,使学生能迅速、准确地审题、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其佳.初中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方法[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6):61-62+65.

[2]沈虹君. 初中语文功能性写作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