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新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28
/ 2

融媒体时代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新探

杨芬霞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西安 710122

摘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来临,编辑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巨变,给编辑出版教学带来冲击和挑战,暴露出培养目标落后、教学模式陈旧、实践能力培养等不足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明确落实编辑作为融媒体时代“信息筛选者”的定位,并以此建构编辑出版新的教学模式,加大新技术课、构建特色课、强化实验课程课时,充分利用新技术建立教学沟通平台,通过丰富多次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力。

关键词:融媒体  编辑出版  人才培养

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出版产业的生态正在发生变化。网络出版、手机出版方兴未艾,亟需了解互联网业态、熟悉新兴出版流程,具有编校基础,对出版内容有情怀的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编辑。但是与出版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是现有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各种问题,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成为制约出版业发展的障碍。因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重新建构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一、编辑出版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 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脱节

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出版、手机出版、智慧出版等出版形态不断涌现,给出编辑出版教育带来挑战。编辑出版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无法跟上业态迭代更新的步伐。教学方案的革新的节奏也与现实需求有脱节的现象。新的出版业态更需要复合性人才,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编辑出版专业知识技能,又有了解新的出版市场,能具有新的编辑技术的人才供不应求。而现有编辑出版教学模式与现实需求脱节,满足不了新业态对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陈旧,实践教学课时不足

多年来,编辑出版专业课堂教学始终面临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维,导致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尽管各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学方案中,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环节中都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培养环节,比如采用安排实习、开设实验课,或者在理论课教学中加入实践学时等措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仅通过一门实验课或者课程的实践环节掌握一定的编辑技能,学生可能或学会一种软件操作和编辑技术,但是不是编辑技能。

    二、编辑出版专业新的教学模式的建构方向

融媒体时代媒介“通融”“兼容”是主题,编辑作为“信息的筛选者”1整合者,首先应具有技术素养;其次是对网络海量内容资源分析整合利用的能力;再者熟悉业态链,具有多种媒体市场运作能力。因而在数字化时代,要以“大编辑”“大出版”的理念为指导,拓展学科建设,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适用于图书、报纸、期刊、广播、影视、音像、网络和手机等传播媒介,提高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数字化时代,为了提高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需要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重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按照市场的目标来培养学生,使他们站在数字化发展浪潮的前端,具有更好的职业适应性, 并拥有较多的技能储备。

(一)充分发挥新媒体理论和实验课程作用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称“国标”)给编辑出版专业增设了不少新媒体和实践课程,如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新媒体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首先,除了升级改进实践教学设施零散低端等硬件条件提升外,高校教师队伍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人员固有的眼高手低弊端,大致也需要学校建立“走出去,请进来”的制度,建设一支既懂编辑出版理论,又熟悉实践业务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强化实践教学人员的实战性。

其次,单一枯燥的传统实验教学方法需要改变。实验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基本演示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当前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主要以演示型实验为主。实验教学类型十分单一,演示型实验是最常见基础性的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理论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原理、理论的感性掌握。但这种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主要以书为本,注重知识验证过程,缺乏创新性、探究性和自主性,加之教学形式上单一枯燥,仅仅停留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内部封闭性实验教学。以灌输讲授为特色。

   (二)构建特色课程,加强实践性课程的编制

出版产业具有文化属性、商业属性和技术属性。即便是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生产与新技术的融合,内容生产所提供的品质保障依然是数字出版必须始终坚守的底线。媒介融合环境下需要编辑掌握跨学科、多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在海量数据中迅速做出判断并快速整合信息,此外编辑还应具备操作多种媒介的能力,以及具备策划与管理各种媒体的素质。就需要高校在原有的编辑出版课程基础上构建特色课程,加强实践性课程的编制,同时还需要推进文化和学术的共同发展。[①]利用编辑出版的实验教学课程,将所学的理论和所学的新技术连接起来,制作出内容充实的新媒介形态作品出来。

    (三)实践教学设施要注重融合性。

数字化趋势下,内容融合、终端融合、技术融合等已促使编辑出版工作更加多元,编辑方式从线性编辑扩展为多媒体的非线性编辑。要培养现实需要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专业人才, 就需要具备多元化、综合性的教学设施。为此实验中心的建设重点应将过去独立分散的传统实验室,过渡到以媒介融合为导向的教学与科研功能的开发与利用上,形成涵盖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的编辑出版整体系统,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或实践成为大系统中的一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可以充分调用各个实验室的资源,各个单元之间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流程的衔接,从而为培养数字化时代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提供充分的条件。

    三、如何有效实施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模式

(一)建立基于新媒体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号平台提供了一个开放性、可操作性的实践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获取、分享和传播信息的平台。除此之外可以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信息统计功能,查看当前用户数、图文消息阅读量等数据,从而可以对公众号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性和运营数据的可获取性使得编辑出版专业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有了广泛且真实的平台,为编辑出版专业学生通过策划和运营各自的微信公众号学习与编辑出版相关的选题、策划、组稿、编辑等专业知识以及提升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运用能力提供了可能。而这些课程往往不是一门课程可以完成的,是由多门课程,多个老师完成的,造成了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有了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打破课程的条块和时间跨度,实现一个完美的作品在实验课中最后完成。比如说,图书选题策划课程,老师在讲解完新闻策划的规则方法等原理外,可给学生分组,让他们完成一项市场调查、写个图书策划书。在后面学期的出版物设计与制作,在老师讲解了出版物制作技术后,完成自己图书的编辑和制作过程,在装帧设计课,运用所学的装帧设计知识给做的书设计制作封皮,打印装订出来。那么这个微信公众平台能起到很好的连接沟通作用。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编辑出版专业教学新模式,就是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以各种新媒体技术作为工具来帮助学生进行编辑出版的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编辑出版实务技能,也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认同编辑出版学的学科价值,从而增强专业学习兴趣,培养专业自豪感。

(二)以赛促教,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展开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环节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编校技能大赛,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大赛等赛事,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荣誉感。也可以实验课为依托,在院系定期举办丰富多样的设计编辑制作比赛活跃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学生实验报告反馈收获很大。

 参考文献

1肖东发 杨虎:中国出版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第526页。

2国锋,施婷婷: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方式. 经营与管理,2017年第3期。

作者简介:杨芬霞 (1969.6- ),女 ,汉族 ,陕西西安,  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文化传播、数字出版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