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统整教学实施困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1

小学学科统整教学实施困惑

段文星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谦益小学

一、学科统整的含义

所谓课程统整,简单理解就是对课程进行“统筹整合”,是通过梳理各学科的内容,并挖掘出可以统整的内容,打破学科边界、学段边界、教师边界以及资源边界并对其进行统整,最终形成能融合不同学科、贯穿不同学段的统整课程,是一项需要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

二、跨学科课程统整带给教师的挑战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统整者”。无论从课程统整理念、专业知识素养等内因,还是教师合作程度、传统教育因素等外因,对课程统整的关键人物教师而言,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对课程统整的看法,老师们也有不同。有的教师认同课程统整的理念,但受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局限,不知道如何进行课程统整,就算尝试了也很容易成为多学科知识的简单堆积,从而因缺乏创造性和系统性,使得课程统整的优越性无法充分发挥;有的教师对课程统整不甚理解或不愿理解,仍囿于传统的学科领域空间,对课程统整的高价值没有科学思考与正确判断。因此,目前课程统整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如何将其从自发状态转向主动推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与关键因素就是树立教师高度的课程统整的先进理念。主要问题存在于:

1.专业的知识不够

要进行跨学科课程统整,教师就不能受制于自己所属的学科界限,而要涉及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知识。教师在跨学科课程统整过程中需要涉及的知识样态通常包括:(1)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前者是指由于知识分化而呈现一系列彼此孤立、不连贯的课程知识,有鲜明的分科性和切分化;后者是指蕴藏在学科边界或交叉地带、未被学校课程所明确规定且具有极大价值的非课程知识。(2)公共知识与个体知识。前者是指遵守科学认识论、追求客观、普遍及价值无涉的通识知识;后者是指先在的知识经验、兴趣感悟以及对人生与世界的认识、领悟等,是难以脱离个体认知活动而独存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知识形态。现实的问题是,当前的教师都是在分科教育中培育出来的,要真正跳脱专业领域知识而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大多数教师都必须面对相关专业的知识素养不够这一巨大挑战。

2.不同学科教师间缺乏合作

跨学科课程统整是一个系统工作,要突破学科界限、在共同的主题课程设计中超越自身学科的桎梏,就必须实现相关学科教师团队的通力合作。只有在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中,通过共同制订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一起讨论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在不断的交流互动、协作磨合中教师才能对其他学科有所了解,并逐渐掌握协作伙伴所在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但传统的分科教学导致的习惯就是各学科之间互动不够,教师对其他学科相当陌生,因此不同学科教师间缺乏合作是跨学科统整所要面对的又一大挑战。

三、应对策略

面对跨学科课程统整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挑战和实际困难,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学习一些新兴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技能,进而为跨学科课程统整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学校设立课程统整的专题培训项目,加强教师对课程统整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其信息采集、资源整合、教材驾驭、知识总结等课程统整能力。

其次,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在课程统整中的作用,并以课程统整为自身职业发展的动力,通过主动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完善,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最后,学校应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机制,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监控其专业发展的进程,考核期每个阶段的发展水平,运用多元化的方法形成过程性评价报告,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总之,跨学科课程统整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与学生等多方面的团结协作,尤其对于教师来说,更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跨学科课程统整能力,延展自己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真正跳脱学科边界去组织课程、进行教学实践,使自己成为与时俱进的研究型、智慧型教师。

参考文献

[1]何永红,龚耀昌.学校如何设计课程体系:基于课程统整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4,(3):50-55.

[2]金建芳.课程统整实践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2013,(z1):148-149.

[3]熊士荣,张友玉.科学课程统整设计的范式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3(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