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与功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02
/ 2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与功能

周惠

(济南新航实验外国语学校 山东  济南  250000)

摘 要 拒绝言语行为是由发话者主动实施的单一型言语行为,其表达策略较为固定,通常由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与修饰语的全部或者部分组合构成,不同的组合形式具有不同的表达功能和表达效果。其表达功能具有浅层与深层之分,浅层表达功能分为直接拒绝、间接拒绝、强烈拒绝和温婉拒绝,并且直接拒绝与强烈拒绝、间接拒绝与温婉拒绝不具有绝对的对应关系;深层表达功能分为“结束话题,立即终止对话”或“避免伤害,尽量维持关系”或“礼貌得体、尽力保全面子”的表达功能。

关键词 拒绝言语行为;表达策略;表达功能

 引言

拒绝是对他人的请求、邀请、赠予等给予不接受、不合作的反馈,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件高频发生。而较为爱面子的中国人更倾向于含蓄表达拒绝之意,于是在言语上就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这就造成“拒绝”言语行为的一种错乱无章之感,导致众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运用所学正确进行拒绝。因此,本文拟对汉语“拒绝言语行为”进行研究,探索其表达策略,分析其表达功能。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主要有五种,其中有中心言语行为的拒绝为直接拒绝,没有中心言语行为的拒绝为间接拒绝。

(一)中心言语行为单独表示拒绝

1.“我+不+VP”表示拒绝

(1)他说:“老太太!留着饺子给长顺吃吧!”长顺囊着鼻子,在屋内搭了碴儿:“我不吃!我想哭一场!”

该种形式下的拒绝较为直接,不具有回旋余地,立场坚定,语气强硬,拒绝意味非常浓厚。

2.“我+不愿/不想+VP”表示拒绝

(2)“怎样?你肯出多少钱?”老二问。“我不愿作校长,老二!”瑞宣一点没动感情的说。

上例因为加入了拒绝者的主观意愿,给建议提出者留了可商量的空间,拒绝语气略有缓和,拒绝意味浓厚性继续削减。

(二)“修饰语+中心言语行为”表示拒绝

此时,修饰语常为“对不起、抱歉”等礼貌用语,且常伴有“非常、很”等程度副词来加强情感,形成“(非常)对不起……+拒绝”结构,如:

(3)“现在,这些花是为了什么?”“我——对不起,我不知道 。”

(三)“修饰语+辅助言语行为+中心言语行为”表示拒绝

出于礼貌原则,修饰语首先使用;接着说明拒绝的原因,进一步保留了被拒绝者的面子;最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使得拒绝更容易达到。此时的“拒绝”表达则为“对不起……+解释+拒绝”,如:

(5)“我能再用一会儿你的充电宝吗?”“充电宝我也要用不能借给你了。”

(四)“辅助言语行为”表示拒绝

当中心言语行为不存在时,辅助言语行为可以直接表示拒绝。此时,辅助言语行为在句法上通常表现为反问句、转折句、双重否定句,如:

(6)“我要还房贷,能借我点儿钱吗?”“多少啊?”“五千吧。”“我哪儿有那么多钱?

(五)“修饰语+辅助言语行为”表示拒绝

仍是出于礼貌原则,许多人在表达拒绝之意时不仅选择用辅助言语行为代替中心言语行为,且常将“很(程度词)+对不起”等与辅助言语行为共同使用,形成“很(程度词)+对不起+原因句”的拒绝结构,如:

(6)她背上挎包拎着雨伞对我说:“雨停了,我想回去。冯小刚一定还没睡。今晚我真没了情绪十分抱歉下回吧。”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功能

汉语的“拒绝”言语行为是单一型言语行为,该言语行为的意义具有唯一性,但其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并且不同的表达形式具有不同的浅层表达功能;整体而言,该言语行为在具体的对话情景中又具备不同的深层表达功能,并且不同的表达功能对应不同的表达形式。

(一)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浅层表达功能

根据第二章节,五种“拒绝”言语为行为根据其浅层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根据其语气和态度又可分为强烈拒绝和温婉拒绝。具体而言,凡是含有中心言语行为的“拒绝”都是直接拒绝,不含中心言语行为的“拒绝”都为间接拒绝。但是直接拒绝与强烈拒绝、间接拒绝与温婉拒绝并不具有互相对应的关系,如 “方老,我很抱歉,不会唱京剧”是直接拒绝,但是“方老”这一称呼传递了发话者对请求者的尊重,“抱歉”这一礼貌用语的使用缓和了拒绝的意味,“很”字加深了“抱歉”的程度,进一步减轻了“拒绝”意味,“不会”二字对自身的能力进行了否定,可见发话者一直把自己放在一个“低姿态”的境况下,拒绝直接但不失柔和的态度。

(二)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深层表达功能

在具体的交际中,汉语拒绝言语行为除传达“拒绝”之意外,对语篇本身也产生一定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1.结束话题,立即终止对话

当面对陌生人的请求时,尤其是这些请求和自己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拒绝。但当面对熟人的时候,如果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或主观愿望上不想继续,言者也会实施“拒绝”,结束话题,将对话终止。如:

(7)“你会把事情闹大的。我说你这个脾气要改才好,”觉新焦急地抱怨道。觉民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这个脾气是爹妈生就的。你要我改,

我改不了。……”

2.避免伤害,尽量维持关系

在汉文化中,面子的保持和关系的维持对于中国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言者在对拒绝方式做出选择时一定会考虑如何避免拒绝不当对彼此关系带来的伤害,此时的拒绝言语行为就具有了维持彼此关系的功能。如:

(8)杰弗问:“今晚我们一起吃晚饭庆贺,怎样?”

对不起,”冈瑟抱歉说,“我事先已经有约会”。

3.礼貌得体,尽力保全面子

当言者通常为下级、晚辈或者服务人员,因为请求等提出者是上级或长辈,言者势必要考虑话语的礼貌性、得体性,最重要的是考虑到上级或长辈面子的保全。此时的拒绝话语中通常带有了礼貌性的称呼,如:

(9)童霜威暗想:他说的是谁?汪精卫吗?可能!但,也许不是汪,是谁呢?……胃里难受,脸上冒出冰凉的细汗珠,掏手帕来拭,摇头说:“和知先生,很抱歉,汉口,我不能去!

结语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在表达策略上,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中心言语行为”、“修饰语+中心言语行为”、“修饰语+辅助言语行为+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辅助言语行为”五种,有的内含不同小类,不同的表达形式具有不同的表达功能与效果。在表达功能方面,凡是含“中心言语行为”的都为直接拒绝,其余为间接拒绝;含“修饰语”的基本为温婉拒绝,其余基本为强烈拒绝,并且直接拒绝与强烈拒绝、间接拒绝与温婉拒绝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汉语“拒绝”言语行为在表达 “拒绝”的同时,还会承担“结束话题,立即终止对话”、“避免伤害,尽量维持关系”以及“礼貌得体,尽力保全面子”的功能,并且这些不同的功能与表达结构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2] 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栾义敏.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缓和手段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4] 马月兰.中美“拒绝”言语行为比较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5] 王爱华.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6] 游春花.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心理解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

[7] 赵艳萍.婉言拒绝的语用含糊现象及其功能[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