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彝族儿歌的本土教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景东彝族儿歌的本土教育研究

罗丽萍

景东彝族自治县幼儿园  云南省普洱市   676299

摘 要:景东彝族儿歌记录了景东彝族的历史、生活、习俗和哲理等内容,具有幽默诙谐等特征,适用于儿童教育。近年来,景东彝族自治县不断加大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力度,但一些优秀儿歌仍然缺少传承者。因此,加强景东彝族儿歌的本土教育,不仅有利于彝族文化传承,也能够延续彝族的精神特性。笔者对此展开,基于景东彝族儿歌的本土教育发展现状,探索推动景东彝族儿歌本土教育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景东;彝族;儿歌;本土教育

一、景东县彝族家庭儿歌教育现状

景东县安定镇青云村位于无量山脉,属黑彝支系,虽然位于深山,但是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彝族传统文化。为进一步了解景东彝族家庭儿歌教育的情况,笔者对青云村进行田野调查,以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选取了青云村的6户彝族家庭进行调研,对家庭成员进行访谈。

在景东县安定镇青云村的实地考察中,笔者有幸采访到了所属彝族腊米支系的景东彝族民间传承人李学智及其父亲。得知在传统的生计方式下,生活在景东县的老一辈彝族民间传承人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熏陶,基本都会唱彝族儿歌,一开始源于长辈长期无意识的哼唱,自身出于好奇,也就一味跟着长辈咿咿呀呀的唱,长此以往,自然也就学会了。可是,随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当代彝族孩子不断走出大山,为了适应现代社会而学习汉语,加之彝族家庭传承彝族儿歌的意识较为淡薄,没有主动引导孩子学习和涉猎,导致景东彝族地区的许多孩子已经不会说彝语,更不用说接触且熟知彝族儿歌了。在与传承人的交谈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耳濡目染式的家庭熏陶对景东彝族儿歌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族群的生活在空间上的壁垒已经被打破,随着景东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景东彝族家庭的儿歌教育也在默默地发生改变,大部分传统的彝族儿歌只存留在老一辈口中,而新一代彝族儿童传唱的儿歌则少见民族特色。且彝族长辈认为学唱彝族儿歌不需要刻意学,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如果年轻人不喜欢学唱的话,他们也不会强求。更值得关注的是,像传承人李学智这样喜欢唱彝歌,并从中找到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的年轻人太少。正是这些原因才导致景东彝族家庭儿歌教育走入困境,可见,景东彝族儿歌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

二、景东彝族家庭儿歌传承内容

景东县彝族儿歌唱词多是关于天文地理、风土民俗、道德伦理的内容,融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寓教于乐。大多提倡勤俭,反对懒惰,讲究人伦道德,提倡孝顺父母,和睦家庭,提倡助人为乐,不沾恶俗,积德劝世。总之,景东彝族儿歌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儿童游戏要唱,外出打猪草、放牛羊、采桑果、打核桃等要唱,儿童集会、逢年过节也要唱,孩子满月第一次抱去给外公外婆看时大人们要咏诵吉利的儿歌,祭祀祖先要说文雅的儿歌。虽然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在时代的飞速发展中加快了流失的速度,但是彝族家庭儿歌教育仍然有生存的空间,在内容上大多记录了景东彝族的三种生产方式。

大散居、小聚居是彝族族群的分布特征,以此也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畜牧为辅的生产方式。彝族先辈要想传授世代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需要以儿歌为载体,凭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方式将生存智慧传授给儿童。如“横切萝卜我不吃,细切韭菜带长短。鸪公叫到三月三,阳雀叫到正栽秧......”这首儿歌采用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插秧的时间和切菜的技巧,让彝族儿童收获了生活经验,也反映了彝族农耕社会对时序的重视。其次,还有“天打丢来地打丢,白饭细碗一齐收;葵花细碗高收起,穿不完来吃不愁。正月二月要铲埂,三月四月要栽秧......冬月腊月喜洋洋,鸡猪鹅鸭闹嚷嚷;穿不完来吃不完,陈谷烂米盖新房。”这首儿歌真实描写了彝族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场景及细节,记录了彝族耕作的季节特点,也体现出彝族人们农耕丰收的喜悦之情。另外,《牛歌》里“水牛牯子小扎角,小角扎扎转回来。啊黄牯子小尖角,小角尖尖转回来。”这首儿歌以“牛”为主角,用“牛牯子”这个词一语双关地说明了对象是小牛犊,又指代了唱儿歌的正是彝家儿童,讲述了彝族小朋友放牛时的状况,讲述了牛在彝族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也描绘了在春耕和秋播时节,景东彝族地区牛歌阵阵,此山唱罢,彼山应和,构成了一部农耕交响乐。而“顺河拿鱼顺河玩,顺河放下钓鱼杆,阿苏则尼瞧尼着,西苏寨尼瞧尼着。红鱼白鱼我不要,专钓我的小心肝。”这首儿歌把彝族儿童的勇敢活泼的场面描绘了出来。这几首彝族儿歌在无形中记录了景东彝族的三种生产方式:农耕、畜牧和游猎,为景东彝族生活留下了有声的影像。在教学时,使儿童在唱彝族儿歌的过程中感受景东彝族独特的民俗文化,这样一来,儿童们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和民族的自豪感自然就油然而生了。

三、景东县彝族儿歌教育的意义

(一)发展彝族教育

景东彝族儿歌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可以让儿童获得一些民间生活常识,扩大儿童的知识视野以外,还能让儿童在活泼有趣的教学中提高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在学习双语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儿童的愉悦感,培养了其审美能力。因此,将景东彝族文化元素溶入到儿童教育实践中,有助于儿童了解、热爱家乡文化,从而推动景东彝族教育的发展。

(二)传承彝族文化

古老而又丰富的景东彝族文化处在最严峻的年代。现在的景东彝族处于汉文化文明与古老彝文化之间,甚至是彝族人民把自己变成了一道隔膜。“文化多样性从来都是人类自我完善、自我丰富、自我发展的必要要求。”今天,时代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负面因素让我们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景产生了担忧。只有发展文化多样性,才能帮助我们寻找理想的出路。而景东彝族儿歌的教育,不仅让民族文化遗产得以传承,而且还能发挥一定的优势来保护民族的文化多样性。

现如今,很多彝族人游走在世界各地,为了生活,为了梦想,为了欲望,与世界融为一体。一个古老的民族,从人们面前走过,只留下灰色的脚印,不知去向。但是“语言的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宏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保护传承优秀的语言文化遗产及其重要。而任何民族文化的延续与拓展,都需要大家携起手来一起保护和传承,为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尽一份绵薄之力!

注释:

本文例举的彝族儿歌,大多为笔者收集所得,基本为景东县青云村彝族村民李学智提供。

参考文献

[1]谌曾灵.彝族民俗歌舞艺术论——以景东县安定乡青云村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4):6.

[2]景东县文化局,文化馆,景东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景东民歌第三辑[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142.

[3]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委员会.景东民歌第四辑[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13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