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地质地貌研学课程设计——以“万盛石林”地质地貌研学考察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2

核心素养导向的地质地貌研学课程设计——以“万盛石林”地质地貌研学考察为例

赖丁

(重庆复旦中学,重庆市  渝中区 400012)

要:地理研学实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高效途径,是达成地理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方式。因此,野外研学实践应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手段之一。本文以地理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以“万盛石林”地质地貌考察为例,确定了研学目标、研学活动、研学过程,并在研学活动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研学课程设计;野外考察;喀斯特地貌

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味和精神境界[1]1。野外考察的教学方式是地理学科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必要学习途径之一。本文以市级精品选修课《探寻身边的地理》和市级重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地理实践力教学策略研究》为支撑,开发设计了对万盛石林喀斯特地貌的研学考察课程,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确定研学目标,选定研学目的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必修课程”对“地质地貌”一章的教学要求为“通过野外考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8“选择性必修课程”对“地质地貌”一章的教学要求为“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1]12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详细分析,结合我校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的地貌特点(喀斯特地貌最常见最典型),基于学生已经具备“地质地貌”的基础知识,拟定了如下的研学目标:①探究西南地区石灰岩的成因(区域认知);②综合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综合思维);③完成对常见的6种喀斯特地貌的识别、描述及成因分析(地理实践力);④探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人地协调观)。万盛石林是我国第二大石林,形成年代最古老,被誉为“石林之祖”,其间喀斯特地貌最典型且丰富多样:地表有石扇、石龟、化石等万盛石林八绝;地下有水平溶洞和垂直溶洞等;岩石中化石广布,科研价值巨大。万盛石林喀斯特地貌系统完整,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能很好地契合研学目标,成为本次研学目的地的首选之地。

二、突出学科特色,设计研学内容

此次野外研学实践的地点是喀斯特地貌典型的万盛石林,围绕地质地貌主题的考察,为了突出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设计了如下研学考察内容:

任务一:寻找、拍摄、简绘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特征的小地形单元,如石芽、溶沟、石笋等,并分析其成因,完成研学目标③。突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适应高考中对地貌景观图的考查。

任务二:寻找化石,查询资料,了解万盛石林的形成历史与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时间尺度,通过内外力共同作用,综合分析石林的发生发育过程,完成研学目标①和②。重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任务三:通过访谈,了解景区周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分析景区的开发建设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完成研学目标④,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人地协调的理念。

三、立足研学过程,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

野外研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直观丰富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它融合了地理原理和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内化应用,更能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育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针对本次研学活动的目标和任务,设计了有关人地协调观素养培育的研学活动如表1所示。

表1  人地协调观素养实践内容

实践内容

调查当地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思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生活动

①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特征与自然环境特征;

②了解当地在发展旅游业前的产业结构及原因;

③观察、统计目前景区周边产业类型与分布,总结产业结构特征,并分析原因;

④通过访谈,了解当地居民的就业方式、经济来源等,了解当地服务业创办者及劳动力的来源等,认识产业发展的意义;

2.综合思维素养的培育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使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针对本次研学活动的目标和任务,设计了有关综合思维素养培育的研学活动如表2所示。

表2 综合思维素养实践内容

实践内容

喀斯特地貌发生发育的生命过程

学生活动

要素综合

学生通过对气候、水文、岩石、植被等要素的综合研究来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时空综合

学生能用动态的观点去研究喀斯特地貌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通过发现化石,了解形成的地质年代,从而解释喀斯特地貌在特定时间发生在特定区域的原因。

3.区域认知素养的培育

区域认知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针对本次研学活动的目标和任务,设计了有关区域认知培养的研学活动如表3所示。

表3  区域认知素养实践内容

实践内容

了解万盛石林的位置特征和形成环境

学生活动

空间格局

怎样确定和描述万盛石林的位置?认识该区域的环境特征。

空间秩序

考察前,查阅地图,了解万盛石林的位置特征(相对位置)和环境特征;实地考察时,通过GPS了解万盛石林的经纬度位置和海拔;

4.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育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针对本次研学活动的目标和任务,设计了有关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活动如表4所示。

表4  地理实践力素养实践内容

实践内容

完成对常见的6种喀斯特地貌的识别、描述及成因分析

学生活动

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方案的能力

在喀斯特地貌的实践考察活动中,学生能与他人团结协作,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学生能从研学目的出发,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有目标、有步骤的地理实践活动方案。能选择合适的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判断地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实施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

学生能完成实践方案,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建立静态接受与动态实操统一的行动能力系统。在实践过程中深入体验,用心感悟,反思总结实践过程的利弊,提升实践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