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化”走向“C位”——浅谈劳动教育下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从“边缘化”走向“C位”——浅谈劳动教育下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余煦姿

乐清市柳市镇第二小学 325600

摘要在课表里不大看得见的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如何发展落实?处于“边缘化”的劳动教育又如何走向“c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指明了方向。当前,劳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多方协作,丰富学生的劳动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的劳动激情,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关键词劳动教育;主题班会;校园活动;项目化学习

一、全面调查摸清“c位“现状

(一)研究背景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教育是教育界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自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劳动、劳动教育、劳动精神提出新论断、新要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劳育”被直接写入党的教育文献,开启了“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实践。

(二)存在问题

1、劳动教育内容的碎片化和零散化

当前,部分中小学校已就劳动教育开发校本课程或拓展性课程。这对于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及劳动素养有显著的意义。但是,由于劳动教育缺乏专业的理论支持和课程标准引领,导致部分学校在劳动教育的内容上存在碎片化和零散化现象。劳动教育的内容不仅不能满足于当下中小学生的劳动需求,其在各年龄阶段之间也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另外,就劳动教育而言,大部分中小学校缺乏完整的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施教者在教育过程中目标模糊,始终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零散化状态,从而打破了劳动教育内容上的联系。

2、劳动教育设计的形式化和单一化

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过度倚重量化和考试等原因,没有“考试压力”的劳动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受到学校、教师、家长及社会的重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形式化、“走过场”现象。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设置固定的劳动教育场所和劳动教育实践,即使有学校体系下的劳动教育拓展课,也经常被其他课程挤占,劳动教育始终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加之,劳动教育缺乏专业的科任教师,任课老师多为兼职教师,导致劳动教育课在设计上单调枯燥,技术含量低,导致师生缺乏上课积极性,最终无法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劳动教育评价的无效化和单一化

多元的评价考核是最好的学习驱动力。目前,大部分的劳动教育课程,只在乎学生是否参加,至于真正的参与度和收效性不得而知。也就是说,在我国诸多的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仍处于相对自发的、随意的尚未成熟的状态,不仅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也没有具体的评价方法,更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

二、全域融合培养劳动“c位”

主题班会发“劳动教育”之芽

根据小学生各学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结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分段制定劳动教育目标,确定劳动教育内容,借班会契机,开展劳动教育。

在一年级课例《巧手系鞋带》中,教师通过口令引领,动作指导,鞋模示范等活动,教会学生独立系鞋带的劳动技能。在两难问题“为什么一定要自己系”中,学生在讨论中领悟到“自己的鞋带自己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劳动观念。

在二年级课例《你真的会扫地吗?》中,教师从“最美教师”评比活动出发,引出班级存在的问题——扫地不认真。并通过微课教学,知道学生如何高效地打扫教师,并懂得“在劳动过程中,要有条理、态度好、会合作、懂合作”的劳动观点。

在三年级课例《我们一起擦窗吧》中,老师由班级现状调查导入,通过微课学习,与学生共同梳理擦窗户的技巧。同时,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真正地擦好窗户,并通过充满童趣的歌曲创编方式,将擦窗技巧牢记于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亲身体验了擦窗的劳动过程,还明白了“劳动时要责任在心,安全为上”的劳动观点。

在三年级课例《收纳盒里的学问》中,教师借助虚拟人物“福克”指导孩子们确定那些东西才是需要存入收纳盒的。同时,教师从学生当下的整理问题出发,通过收纳比赛,层层推进,带领孩子们总结收纳方法,让收纳盒从无序到有序,使孩子们懂得了“常态劳动,整理不可或缺”的劳动观点。

基于劳动教育的班会课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所欠缺的劳动技能,并通过课堂活动学习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将劳动观点真正的落实于心,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校园活动绽“劳动教育”之花

(1)以节日为载体的劳动教育活动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节日是教育的契机。在端午佳节来临之际,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劳动之乐,班级内开展了“包粽子”的劳动教育活动。拿粽叶、放糯米、取红枣、裹粽皮,在一系列的步骤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受端午,走进端午,品味端午,并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劳动期待。

(2)以榜样为典的劳动教育活动

    “劳动红领巾”帮扶活动中,中高年级段的学生走进低年级教室,帮助并指导班级值日活动的开展。他们通过经验分享,告诉大家如何更高效地开展值日活动。并通过“值日漫画”明确值日目标,让校园劳动教育更扎实地落实。

项目化学习结“劳动教育”之果

(1)角色体验掌握劳动方法

PBL项目化活动“欢乐小农人”中,二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以不同的植物类型分成了多个项目小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合作学习,了解植物属性和生长习惯。接着,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行劳动种植,并在后期进行劳动成果展示和劳动经验分享。在活动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掌握劳动方法。

(2)拓展空间感受劳动乐趣

PBL项目化活动“小鬼当家,我能行”中,三年级学生充分利用五一长假,从校内到校外,用自己的行动去全是劳动的意义,去体会家人的辛苦。活动中,项目化小组的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家务劳动清单,将家务劳动分为基础型劳动和挑战型劳动,并通过制定合格标准和多方评价,有目标、有计划地完成项目计划,从而锻炼了家庭劳动技能,体会到劳动的不易与成就感。

(3)基于问题理解劳动价值

PBL项目化活动“‘瓶’貌不凡,奇趣无穷”中,二年级学生通过手工作品方向制定、市场探究、专家指导、设计指南,样品交流等一系列准备措施,对活动目标进行了初步的构思。紧接着,项目组同学借助生活常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手工材料,并借助数学思维和计算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材料,之后运用美术和劳技学科的相关知识,设计、美化手工作品。在项目调研、实施、结果展示等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劳动教育资源,拓宽了劳动教育空间,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经历、解决问题的空间。在活动后期,学生将劳动作品与亲人分享,从中体会乐趣,从而缩短了从“无视劳动”、“不爱劳动”到“想劳动”、“爱劳动”的心理成长历程。

三、多维评价深化劳动“c位”

(1)云端“劳动护照”打卡劳动技能

根据小学各年级段的学情,制定劳动教育目标,设计“劳动护照”。当学生习得相应的劳动技能并通过考核,给予“通关章”。

(2)三级“劳动勋章”反馈劳动成果

    利用线上打卡app,对每日坚持主动劳动的学生进行“劳动能手”、“劳动标兵”、“劳动达人”三级评定,并获得勋章。

(3)多方“劳动法官”优化劳动评价

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向需从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出发,劳动教育评价主体需从劳动者、同学、家长三方出发。以“劳动法官”的身份,对主体进行多方向、多形式的评价,从而激发劳动者的劳动兴趣,提升劳动技能与劳动愿望。

注释: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3-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