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2

科技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王盈

黄岩区滨江小学  浙江省  318020

摘要:小学的科学教育非常重要。创造有趣的课堂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教师应多方借鉴学习整合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技能。老师在展开科学课程教学的同时,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实践的技能,同时通过有趣的实验内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兴趣,推动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生成。基于此,本文章对科技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科技史小学科学教学应用

引言

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将教学目光放在学生主体方面,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有限,对科学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既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大自然中寻找感兴趣的研究对象,逐步打开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小学科学知识的讲解,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辅助,将大自然当中的一些科学现象,通过直观、立体的形式进行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课堂交流和探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有效理解,提升学习效率。

一、小学科学课程概述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需要展开的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其中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的简单认知和生物、地理的基本概念,也涵盖了一些社会知识,交通规则,法律制度等人文类的知识,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对此,教师可借助小学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技能和学习方式,切实提升综合素质。

二、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开设建构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既能提高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又可以使课本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进而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更深层的提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制约,多数教师比较中意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学起科学知识也比较被动,尽管这样的教育方法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个体化教育很少能激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动手能力,这不利于制定科学有效的课程。在教育实践中,很多学生对科学没有兴趣,仅仅记住了科学知识,提高学业成绩,忽略了核心能力,难以形成科学、高效的学习体系。所以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导入有效的授课系统来构建高效课堂。

三、科技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挖掘教材资源融入科技史学

科学课程以科学知识为主线,揭示客观存在的事物,让学生认识事物、尊重客观规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点亮小灯泡》一节中,主要向学生介绍由灯泡组成的简单电路,在认识电路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引学生动手操作,让小灯泡发光,感受成功的喜悦,探究“电”的奥秘。在讲解科学知识时,重点是了解电路的基本结构,让学生能正确连接电路,并根据观察、描述,对点亮小灯泡实验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围绕“灯泡”的发明,融入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为了探索灯泡,在实验室里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一次次失败并没有阻断爱迪生对科学的探索热情。爱迪生凭借顽强的毅力,从失败中找原因,从尝试中找方法,最终发明了“灯泡”,点亮了整个世界。爱迪生的科学探索之路,为每个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同学们也要向爱迪生学习,学习他的科学探索精神。围绕科学教材内容,顺势展开德育渗透,借助丰富多样的科学案例,让科学知识更生动,也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崇高敬意。

(二)利用科技细化科学知识

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开展,信息化模式早已融入小学科学课堂。在教学改革时期,教师要突破传统信息化讲解特点,利用创新科技为学生打造更加系统化、全面化的学习流程,通过直观、立体地展现科学知识,让学生能够对自然界现象有更客观的解释,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重视程度。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在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创新,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科学现象,结合大自然赋予的神奇力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充分打开学生科学探索思维,掌握更多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教师要注重渗透途径,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能力的有效改善,通过信息化途径,学生能够快速沉浸在图片或视频的学习氛围中,让教学形式变得更生动,才能促进科学知识的细化和分析,提升教学成效。

(三)组织探究活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和现实中学校资源的制约下,课堂上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采用灌输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被动的情况下学生看不到科学课程存在的价值,也很难体现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这样既维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在进行探究活动中不但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能力。

(四)课后复习阶渗透科技史知识

在学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介绍声音产生的理论,并通过动手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知音色、音律、音调、音频等知识内容。然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拓展性教学引导,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收集声音知识的历史,以此对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进行巩固性认知,提高学生的声音科技史的学习素养。作为人类最早研究的物理现象之一,对声音的研究是当前唯一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在我国古代,对声音传播的认知在于认为物体运动能够产生声音,并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而系统化研究声学知识,是从17世纪初开始的,认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在1635年,人们测声速使用远地枪,1738年测量声音又用炮声,1747年第一次提出弦的波动方程,进入20世纪后,又发明了次声学、超声学、语言声学,等等。学生通过自主查找科技史,能够对声音的产生过程有一个完善的认知。

(五)加强儿童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儿童的思维模式相对简单,他们对现实世界的了解不够深,积累的生活经验也有限。在培养儿童哲学思维时,教师要注重加强儿童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儿童体会到科学知识不是自动出现的,是人类智慧果实的部分体现,并且它们不是独立、无关联的。当儿童开始关注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产生对认知本身的思考,他们的思维能力就会获得一定的发展,他们也会对现实世界有更多的感知和看法,从而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为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尽可能挖掘知识背后的故事,并尝试在引入新知识的环节介绍知识背后的故事,加强儿童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儿童形成科学、合理的世界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教师必须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以此打造高效的科学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主体自主能力的有效培养,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和探索,利用实验和信息化手段,让学生的学习困惑得到有效解决,辅助学生学习和思考更多与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不局限于教材的知识,帮助学生打好科技探索思维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培养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王红,刘磊.小学科学的教学现状及教学对策分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1(01):75.

[2]席雪琴.小学科学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52):127-128.

[3]罗永伟.探讨如何构建多元化的小学科学课堂[J].学周刊,2021(03):69-70.

[4]林琳.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J].教育艺术,2020(12):42.

[5]鲁丽霞.探究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