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民生重点领域的问题与举措——以教育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6
/ 5

论新时代民生重点领域的问题与举措——以教育为例

李慧娟

(天津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4)

摘要:解决民生问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既是我们党的性质与宗旨、初心与使命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与目标。教育乃民生之基,是人民幸福生活之基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以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教育类型、教育发展阶段、教育发展区域、教育发展城乡等结构性矛盾与问题为切入点,进而提出有针对性政策措施,着力解决上学难、上好学等问题,促进教育领域平衡充分发展,切实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教育;公平;民生;结构性矛盾

新时代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各种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教育、就业、就医、养老、住房等问题尤为突出,被称之为“民生五难”,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民生难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对于我们实现现代化强国和民族复兴,对于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学有所教,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等战略决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这为我们改革现代教育事业,努力提升教育整体质量指明了方向与道路。

一、教育是民生之基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人之生存发展的基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习近平将发展“更好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的第一位置,强调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关乎于每一个家庭、每一位老百姓,关系到社会长期稳定、和谐,是当前涉及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习近平在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知识和人才在创造财富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而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承知识的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发凸显。“教育公平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通过不同形式、各年龄阶段教育获取知识与能力,使之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为一个社会人,从而实现其人生价值。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水平与质量如何,也是衡量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可以直接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提供服务,可以为社会各行业输送高度专业性、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提供相关智力支持,创造更多工作岗位,也使受教育者拥有更为广泛的就业选择与就业机会,把社会的人口压力转变成人才优势。因此,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们都应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

二、教育的结构性矛盾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当前已基本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良好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在快速推进。在此基础上,我国教育事业开始步入调整发展结构、注重由量转变成质的发展阶段。根据世界主要国家人口教育数据的分析,“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美国20世纪50年代大致相当,略低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3]可见,我国人口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仍无法很好的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要搞好教育事业非常艰难,但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4]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为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国整体财力仍有限,加之以前在教育投入方面的欠债、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教育整体投入不足、教师收入偏低、教育教学条件不完善等,导致教育结构性矛盾与问题仍十分突出。

一是教育类型的结构性矛盾,主要凸显于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矛盾。以高中阶段教育为例,根据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全国共有普通高中1.46万所,年度招生904.95万人,在校生2605.03万人,专任教师202.83万人,生师比12.84:1;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7294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88.99万人,在校生1311.81万人,专任教师69.54万人,生师比18.86:1。”[5]可见,普通类型教育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要明显优于职业技术教育。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这不仅制约了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也对广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阻碍。

二是教育发展阶段的结构性矛盾,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与义务阶段教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19年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高质量学前教育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平等的学前教育系统更可有效推动经济增长。”[6]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根据2020全国教育发展情况数据显示,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5.2%,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96%,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为102.5%,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2% ,”

[7]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孩子都有学上的目标。经初步统计,“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7873.67亿元,全国学前教育经费、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分别为4203亿元、24295亿元,分别占教育总投入的7.93%、45.83%。”[8]学前教育适龄儿童仍面临“入园难”、“入园贵”、保教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目前我国缺乏保障学前教育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律与政策措施,监管体制机制也不健全,与全面普及、政府兜底的义务教育相比较,学前教育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要“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9]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起点,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开端,对于人的一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众也逐渐意识到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对于学前教育也愈加的重视,使得这类矛盾更加突出。

三是教育发展的区域结构性矛盾,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东、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一般公共预算和教育经费也有着较大差距。根据教育部关于2021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一般公共教育经费分别为1135.16亿元、1013.35亿元、2505.13亿元、2029.90亿元、2387.01亿元、3793.37亿元;内蒙古、西藏、宁夏、甘肃、青海、广西一般公共教育经费分别为633.69亿元、290.36亿元、199.04亿元、661.92亿元、230.36亿元、1105.04亿元。” [10]根据2021年各级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统计,“北京市生均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在幼儿园41021.76元、普通小学35473.59元、普通初中64124.46元、普通高中72612.47元,分别是广西等同类学校的9.9倍、4.0倍、5.6倍、6.3倍”。[11]西部地区投入的教育经费少,加之人才引进政策措施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人民群众教育意识淡薄等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剧了教育发展的区域结构矛盾。

    四是教育发展的城乡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之间的矛盾。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存在着巨大的悬殊,城市与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各省份城乡人口教育差异很大,如西藏、青海、甘肃、贵州、云南等省份的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城市地区低 3~5 年;福建、广东等地的城乡教育不平衡程度较小,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城市地区的低 2 年左右。” [12]根据2015年中国青年报通过问卷网进行的一项2159人参与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在教育领域,其中57.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教育差距上。” [13]尤其是受城镇化等因素影响,农村学校生源大量减少,而城镇学校随迁子女不断增加,“乡村空、城镇挤”的矛盾凸显,使得乡村教育面临很大的问题。加之累积多年的农村教育的投入问题,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矛盾问题更是凸显。

根据2021年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显示:以全国初级中学为例,“2021年全国城区、镇区初中学校占地面积分别是 156048391.49㎡、247272139.16㎡,教学及辅助性用房(包含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微机室、语音室、体育馆等)分别是130051888.56㎡、143012250.29㎡,乡村初级中学占地面积120873180.53㎡、教学及辅助性用房(包含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微机室、语音室、体育馆等)45627537.82 ㎡。”[14]其中微机室、实验室、语音室这类设备先进、费用高昂、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显著效果的软硬件设备的占地面积,城市学校更是以约3倍远超乡村学校,由此观之,我国教育教学资源在城乡地区分布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城区学校的教育资源明显优于乡村学校,教育发展城乡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三、解决上学难、上好学等问题的政策措施

“有的学校没有学生来上学,有的学校招生爆满”,当前上学难、上好学问题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一个重点问题,是千家万户都无法绕开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继承并发展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5]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进一步深化了新时代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方向的认识,强调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这为我们解决上学难问题提供了根本的理论依据。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教育工作要坚定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持续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推进教育数字化和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

[16]中国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到深度调整结构性矛盾阶段,重点解决上学难、上好学的问题,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一是改善教育类型结构的矛盾,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首先,要纠正广大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误解以及对职业学生成长路径的偏见,要让广大青年普遍认识到,职业教育既有利于培养多样化人才、也能传承技术技能、同时促进就业创业,是广大青年成功成才的重要途径,“教育部正在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渗透融合、协调发展”[17],职业学生也可以继续升学深造,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就业空间。同时,为整合职业技术教育,国家适时出台了多项职业教育的政策,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要求改进对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办学格局,保障好技术技能性人才权益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18]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了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9]与此同时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更好适应青年学者们多样化需要,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为,满足人民对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这些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结构类型的矛盾,之后,不同禀赋要素的学生能够经过多次选择、多样成才,既实现了对幸福生活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不断推进各教育阶段统筹发展。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是一项关乎家家户户重大民生工程。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对于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学前教育提出了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全面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安全优质发展;拓宽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途径、鼓励社会性力量开展学前教育;健全经费投入长效机制(投入结构、成本分担、资助制度);加强对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是在2035年实现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立起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同样提出要加大对学前教育资源的投入,优先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这些政策措施有力提升了各地发展学前教育阶段的积极性,使学前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对于缓解教育阶段的结构矛盾起了重要促进作用。根据2023年3月24日《光明日报》的报道 ,2022年“学前教育普惠资源进一步增加。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9.7%,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0]可见,2022年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求,在‘上好学’上迈出坚实步伐。

三是促进教育的区域协同发展,“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21]东西部地区协同发展,将推动更多教育资源转向西部地区。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统筹中西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组织更多社会民间团体参与到教育发展中来,改善中西部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指导的意见》中指出,支持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推动东西部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共享东部地区优质的教学资源;意见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都做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倾斜。人才对于西部地区教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允许西部地区采取更加灵活的人事制度,吸引更多国际以及高素质、高学历人才;鼓励高校为西部地区培养“订单式”专技人才。政策的贯彻落实对于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引领西部地区教育朝向高质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四是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实现城乡教育结构优化,一直是政府教育工作的重点。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22]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23]2016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稳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间差距,逐步实现教育公平。2018年《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要着力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转移到乡村学校,让更多乡村学子能够接触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24]教育政策向乡村地区倾斜,将会是政府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教育工作的重点,将有利于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以达到城乡教育共同发展的目的,缓解乡村地区上学难、上好学等问题。

五是加快构建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25]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6]“活到老学到老”正是对当前终身教育发展图景的美好展现。发展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就是使人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让学习永远在路上,终身教育不是封闭式教育,而是开放的、包容的教育,教育资源应该面向所有的学习者开放,力求实现优质教育服务的均等化,要以202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的最新的权威数据为根据,此次公报汇总了2020 年全国人口教育状况,并将两次普查期间人口教育水平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再结合历次的人口普查数据,全面了解全国人口教育发展状况,把握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新变化、新趋势,提供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开放,尤其是为中老年人提供特殊的个性化的服务。终身教育是重要的“平台”,为每一个人通过教育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让人始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地成为“社会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也是人民高品质生活的良好展现。

结语

新时代新征程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民生需求日益迫切,而教育是最大的、最基础的民生,是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基础,教育越来越成为美好生活期待的重要内容。优先发展教育事既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党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破解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关系到关亿万学子及其家庭的民生福祉,是人民最为关切的现实利益问题。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调整和完善教育结构体系、教育体制机制,统筹各教育阶段、东西部地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同时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群众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9] [15][19][21][24][2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34;33;34;34;34;34.

[2]霍小光;张晓松.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J].人民教育, 2016,18:6-9.

[3] [12]牛建林. 中国人口教育发展的特征、结构性矛盾与下一步思路——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和相关人口教育统计的发现[J].教育研究,2021,42(11):36-47.

[4]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4,19:6-10.

[5]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209/t20220914_660850.html

[6] UNICEF. A World Ready to Learn:Prioritizing Quality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R]. New York: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2019.13—22.

[7]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

[8]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4/t20210427_528760.html.

[10] [11]关于2021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3040/202212/t20221230_1037263.html.

[13]教育部.教育不公平首先体现在城乡差距上[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5nztzl/lianghui/meiti/202103/t20210329_523318.html.

[14]2021年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 初中学校校舍情况

[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1/quanguo/202301/t20230103_1037904.html.

[16]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301/t20230112_1039188.html.

[17]2022教育事业发展交出亮眼答卷[N].中国教育报,2023-03-24(01).

[18]习近平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N].人民日报,2022-8-20(01).

[20] 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发布 学历教育在校生达2.93亿人[N].光明日报,2021-03-24(08).

[22]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02(1).

[23]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重大疫情防控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研究(TJKS20-002);天津理工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项目: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的重要论述研究( YJ2273)

作者简介:

李慧娟,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生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