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方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7
/ 2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方式探究

潘妙文

东莞市石龙中学 523320

一、教学目标

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烟草病毒感染实验,理解“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明确科学方法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1.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概念的形成。
  2. 实验探索过程中实验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具备的条件。
  2. 掌握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
  3. 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4. 能构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概念模型。

四、教学策略

  1. 引入微课辅助教学
  2. 构建概念模型
  3. 通过问题串层层递进解答教学难点
  4. 小组讨论,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发现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哪一种是遗传物质?

学生活动:

1.你认为遗传物质应具备什么特点?

2.你认为证明什么物质是遗传物质可以用什么技术或方法?

教学意图:回顾旧知识,实现知识点之间联系

(二)、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断

1教师引导活动:1.出示蛋白质结构图、DNA结构图,学生讨论它们作为遗传物质的理由

2.引导学生从构成物质的单位,排列顺序等方面分析

3.小结:“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占主导

学生活动:

1.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依据?

2.DNA是遗传物质的特点?

教学意图:引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格里菲斯)

教师引导活动:

1.观察培养皿上两种菌的特征,完成表格

2.实验过程

教师组织:看教材43页,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1组和第2组对比说明了什么?

②第2组和第3组实验现象对比说明了什么?

③第4组的目的是什么?

④什么使R型活细菌转变成了S型活细菌?

⑤实验体现了什么实验原则?

⑥细菌是否发生了变异?如果有,变异的类型是什么?

3.实验质疑

对此实验,不同的科学家分别做出三种质疑:

 ①R型菌以某种方式使加热杀死的S型菌“复活”。

②S型菌死菌刺激小鼠体内产生免疫物质,后者刺激R品系突变成S型菌。

③S型菌的遗传物质进入R型菌,合成了S型菌的荚膜。

科学家将R型菌和S型菌的无细胞提取液(所有完整细胞、细胞碎片、荚膜分子都通过离心和过滤从提取物中去掉)混合,培养皿上仍长出了S型菌。

学生活动:

1.学生观察并填表

2.学生分析实验过程,小组讨论后,回答总结:

①S型菌有毒,R型菌无毒性

②加热后S型菌没有毒性

③R型菌与加热杀死S型菌混合后可以形成S型菌

④格里菲斯提出加热杀死的S型菌体内存在“转化因子”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⑤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⑥基因重组

3.学生思考讨论三种质疑是否可以成立?

4这个实验补充说明什么?

(1).否认了R型菌以某种方式使加热杀死的S型菌“复活”

(2).S型菌细胞提取物中含有转化因子,而且化学本质还是未知

教学意图: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明确生物学上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价值观点。2.开发学生思维,学会分析实验过程,学会从问题中层层递进,找出实验的本质,开发分析问题的能力。3.学会质疑,在质疑中学习与进步,不断提升自我

(四)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艾佛里)

教师活动:

  1. 提出问题:

转化因子是什么?蛋白质是转化因子,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占主导。

2.提问:①艾佛里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什么?学生观察教材44页实验示意图思考分析

②S型细菌中有哪些物质呢?怎样将他们分开呢?

3.实验过程:播放微课视频

培养,观察是否具有转化性

4.提问:

第一组:S型细胞提取物+ 有R型菌的培养基,实验现象是什么?

第二至第四组::S型细胞提取物+ 有R型菌的培养基+蛋白酶(或RNA酶、酯酶),实验现象是什么?

第五组:S型细胞提取物+ 有R型菌的培养基+DNA酶,实验现象是什么?

5.实验过程分析

①酶在本实验中的作用?蛋白酶、RNA酶、酯酶、DNA酶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②艾佛里实验结论是什么?

③第五组实验中培养基上两种菌落数目上有什么区别?

④加热过程 中对蛋白质、DNA的影响是否相同?

⑤艾佛里实验遵循哪些实验原则?有什么巧妙之处?

出示重要概念

“减法原理”:即在每个实验组人为去除某个影响因素后,观察实验结果的变化。

“加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

学生活动:

1.学生思考:蛋白质为什么不能作为遗传物质?

2.学生看图分析实验设计思路

①设法逐步去除S型细菌的各组分后,再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

②分离方法:分离、离心、提纯

3.学生观看微课视频

艾弗里所做的科学实验,他将S型细菌的蛋白质、多糖类荚膜和DNA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结果发现只有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基中才能既有S型细菌,又有R型细菌。

4.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5.学生回答:

①DNA酶水解除去细胞提取物中的DNA,该组实验结果可推测DNA就是转化因子

②DNA是遗传物质,同时证明蛋白质等物资不是遗传物质。

③R型菌多,说明只有少数R型菌转化为S型菌。

④DNA和蛋白质对加热的耐受性不同。在高温下,蛋白质失活变性,空间结构被破坏,DNA双链解开;当温度恢复下降后,DNA双链能够重新恢复,蛋白质的活性无法恢复。

⑤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巧妙之处:运用“减法原理”

教学意图:学会从简单的实验中分析问题,理解每一步骤的本质与目的

(五)、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教师引导活动:

1.介绍T2噬菌体

2.教师讲授以下问题:

(1)噬菌体的组成和元素是什么?

蛋白质:C  H  O  N  S

DNA:C  H  O  N  P

(2)噬菌体的生活方式?宿主细胞是什么?

寄生生活,唯一宿主细胞为大肠杆菌

(3)噬菌体的生活史有什么关键步骤?

(4)噬菌体增殖过程中的各种物质由哪方提供?

T2噬菌体:只提供模板DNA

大肠杆菌提供:脱氧核苷酸、氨基酸、ATP、酶等

(5)该实验的方法技术是什么?

同位素标记法

3.实验过程介绍

播放微课视频

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1)分别用什么元素标记蛋白质和DNA?

(2)分开标记蛋白质和DNA还是同时标记?

(3)怎样使噬菌体的DNA或蛋白质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4.教师介绍实验步骤

看图思考问题:

(1)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什么?

(2)离心的作用有是什么?

(3)离心后,上清液和沉淀的物质是什么物质?

5.用32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

(1)实验现象是什么?

(2)如果放射性集中在沉淀中,是什么原因?

6.用35P标记噬菌体DNA

实验现象是什么?

(1)如果放射性集中在上清液中,是什么原因?

(2)观察子代噬菌体DNA的放射性情况?

(3)综合分析,噬菌体侵染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4)该实验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资吗?

学生活动:

1.学生学习噬菌体结构

2.学生根据教师课件的图片和语言引导逐步回到解决问题

3.学生观看微课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1)蛋白质:32S   DNA:35P

(2)分开2组标记

(3)首先在分别含放射性同位素35P、32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培养好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即可得到DNA含35P或者蛋白质含32S的噬菌体。

4.学生思考回答:

(1)搅拌:吸附在细菌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2)离心:上清液析出质量轻的噬菌体,沉沦中留下重的细菌

(3)离心后物质分布:上清液(噬菌体)、沉淀(细菌)

5.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汇报结果

(1)实验现象: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淀放射性低

(2)沉淀放射性高原因:搅拌不充分,噬菌体没有与细菌分离

6.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汇报结果

(1)实验现象:沉淀放射性高,上清液放射性低

(2)上清液放射性高原因:保温时间不足,噬菌体未完成侵染过程或者保温时间过长,细菌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

(3)子代噬菌体DNA放射性:部分DNA有放射性(DNA半保留复制)

(4)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教学意图:

1.再次给学生灌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复习巩固病毒生活史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学会合作学习的效率高于个人

4.学会看图,从图中找出不同的,分析实验现象

(六)、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

教师引导活动:

DNA是唯一的遗传物质吗?

思考:通过图解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教学意图:根据学习内容分析实验,形成逻辑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小结

教师引导活动:

1.教师课件给出题干,学生根据题干填空

小结:大多数生物遗传物质为DNA,少数为RNA,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2.小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结论。

3.小结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方法、思路、现象、结论。

学生活动:

1.学生根据老师的题干完成填空,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学生根据笔记回归本节课知识,回答教师提问。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学会总结知识,并迁移知识,形成一种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让学生针对实验现象展开讨论,培养学生明确合力大于个人力量的观点。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中成长,能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4个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价值观点。在课堂上,引入2个微课进行课堂教学,运用多种元素进行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认识,提升枯燥的科学史实验介绍的趣味性。本节课以“什么是遗传物质”为主线,层层递进,以一个个问题串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既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另外,通过学生课后构建本节课的概念模型,进一步理解“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一重要概念。

七、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