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31
/ 5

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综述

苏保朵

嘉兴南湖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浙江嘉兴 314001

摘要:为了掌握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现状,作者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教学胜任力、混合式教学胜任力到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分析不同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关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维度。研究发现,教学胜任力研究随着教育环境不断变化、评估模型持续完善,并且有一定的学科、地域特色;研究方法比较偏定性研究多,多维实证研究比较匮乏,并据此启示未来的研究。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混合式教学胜任力;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

1引言

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胜任力决定着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力量[1]。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而且要在建设高校教师队伍人才高地方面开新局[2],将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再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国内外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层出不穷,从教师胜任力、在线教学胜任力、混合教学胜任力再到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教学胜任力做剖析,但其目标基本一致,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为了掌握国内外研究脉络,作者梳理教学胜任力相关研究文献,以期明确其研究路径及发展趋势,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2 文献梳理

2.1教师胜任力研究

Olson&Wyett[3]指出教师教学胜任力是指教师具有的与实施成功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价值观。随后Tigelaar[4]等提出教师胜任力指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及在不同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技巧和态度的综合,并提出了教师胜任力包含的五方面。随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相继构建教师胜任力模型对其做更细致的研究。国外学者 Danielson[5]从计划与准备、 高校教师环境监控、教学和专业责任感 4 个维度构建了教师胜任特征模型 ;Kabilan[6]则提出动机、技能知识思想、自我学习、交互能力及计算机能力等教师胜任力评价标准。国内学者地方高校类别[7-8]、人才差异[9-12]及智慧教育[13-14]等视角对教师的胜任力模型做了大量的研究,参见表1。如李小聪和王惠[7]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模型,包括角色胜任力、岗位胜任力和发展胜任力 3个方面;周霞等[9]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构建了由 27个胜任特征项目构成创新知识、创新品德、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创新人格五大胜任力维度的创新人才胜任力结构模型;熊思鹏和何齐宗[12]从知识素养、教学能力、职业品格、人格特质四个维度开展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胜任力研究;CUI Y[13]和赵忠军[14]以智慧教育背景为依托分别构建包括教学认知、教学组织、实践技能、开发与推广、职业情感、智慧教学理念与动机、智慧环境使用与构建、教学组织、评价与反馈和教学提升等维度的胜任力模型。也有学者引入实证分析[15],提出提升胜任力的策略。整体研究围绕教学内核展开,并在时代背景下赋予多维的综合素质如创新能力、智慧教学理念等特征。

表1 教师胜任力相关文献表

来源

研究维度

Tigelaar[4]

作为教师的人、知识专家、学习过程的促进者、组织者、学者/终身学习者

Danielson[5]

计划与准备、 高校教师环境监控、 教学和专业责任感

Kabilan[6]

动机、技能知识思想、自我学习、交互能力及计算机能力等

李小聪 王惠[7]

角色胜任力、岗位胜任力、发展胜任力

郝永林[8]

学术支撑能力、教学转化能力、教师个性态度

周霞等[9]

创新知识、创新品德、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人格

王昱[10]

创新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人际理解力、责任心、思维能力、关系建立和成就导向

陆慧[11]

专业知识、教学技巧、教学态度、专业价值观、人格特质

熊思鹏、何齐宗[12]

知识素养、教学能力、职业品格、人格特质

CUI YZHANG H[13]

教学认知、教学组织、实践技能、开发与推广、职业情感

赵忠君 、 郑晴[14]

智慧教学理念与动机、智慧环境使用与构建、教学组织、评价与反馈、教学提升

2.2混合教学胜任力研究

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观念提出以后,教师教学胜任力内涵随着教育大环境的更新得到不断丰富和扩充。教学胜任力实现了向远程教学[16-17]、基于慕课或者SPOC教学的在线教学[18-20]、混合教学胜任力[21-32]的转变,相关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周榕[16-17]把高校教师分为主讲教师与辅导教师两大序列,构建包含11 项通用胜任力和 5 项岗位序列胜任力的远程教学胜任力双层结构,之后经过完善,构建了远程教学胜任力评估指标体系。颜正恕[18]以麦克利兰胜任力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和事件访谈(BEI)等,借助探索性、验证性因子分析和 AHP等方法,构建了包括教学人格、信息素养、晶体能力、教学影响、教学互动和教学管理等6个一级因子和21 个二级因子的高校教师慕课教学胜任力模型和评价体系;廖宏建等

[19]构建了包含专业知识、讲授能力、信息素养三项基准性胜任特征和13项鉴别性胜任特征的SPOC混合教学胜任力模型,用于指导SPOC混合教学能力评估、教师培训等实践活动。这些研究开创了线上教育的先河,为未来的混合式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深化,技术对教学的影响逐渐加大,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学者们随之开始探索混合式教学胜任力相关研究。陈薇等[21]通过文献梳理、访谈及工作特点分析, 探索了基于远程教学背景下的混合教学模式中教师胜任能力有知识与技能、态度和个性三大能力结构, 共13项胜任能力;王晶心等[22]以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胜任力理论为指导,结合高校教师特点构建了包括专业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与学术3个核心维度和10项胜任特征的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胜任力模型,全面地解释混合式教学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胜任力要求。Jafar等[23]提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框架,指出工业4.0 时代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技术能力、非技术能力、个人能力属性、动机和自我建构以及身心健康等。另外,也有学者从教学改革[24-25]、教学流程[26-27]、教学技能[28]方向构建混合式教学胜任力模型,如Powell[24] 提出了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应具备理念、素质、适应能力和技术能力等四个维度的胜任力;King[27]认为教学流程涵盖课程准备、课程设计、交流讨论、动机激发等四个方面。刘庆红[29]和解佳龙等[30]分别以洋葱模型和冰山模型为基础展开研究;郭婉瑢等[31]基于回溯定性建模法挖掘教师混合式教学中的困难与需求,自下而上地构建了混合式教学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统计检验进行修订和检验;李颖和徐岚[32]围绕高校教师教学力的内涵与构成,对11名具有混合式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发现,高校教师教学力是涵盖专业精神、教学素养、学科素养、信息素养、人际交往五个维度彼此关联、全面发展的行动系统。综上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式教学相关研究已经遍地开花,并逐渐深入到具体的学科、课程领域,在研究范围上,课程与技术并重,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受重视,并且关注教师的混合式教学理念、素养等个人特质。

表2 混合教学胜任力相关研究

来源

研究维度

周榕[16]

通用胜任力:责任感、行业认知、信息素养、问题解决、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创造性思维、自我效能、自我提升、教学评价、媒体表达;岗位序列胜任力:讲授技能、学科素养、课程设计(主讲教师)、监控与支持、咨询与建议(辅导教师)

周榕[17]

教学认知:模式认知、自我效能、自我提升、创造性思维;信息处理:信息素养、交互能力、媒、体表达;教学实施:学科素养、课程设计、讲授技能、学习评价;过程管理:责任感、问题解决、团队协作

颜正恕[18]

教学人格、信息素养、晶体能力、教学影响、教学互动、教学管理等

廖宏建等[19]

个人特质、教学知识、职业素养、教学管理

陈薇等[21]

知识与技能:制定混合教学策略能力、远程导学能力、专业与科研能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态度:责任心,严谨认真,诚信,工作热心;个性:成就动机,敏锐性、耐心与亲和,创新能力

王晶心等[22]

专业价值观:育人理念、变革意识、终身学习;知识与技能:技术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技术-教学法知识、教学法-内容知识、整合知识;创新与学术:知识共享、科研融合;

Jafar等[23]

技术能力、非技术能力、个人能力属性、动机和自我建构以及身心健康

Powell等[24]

理念、素质、适应能力和技术能力

冯晓英等[25]

准备应包括教学理念、协作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开展混合式教学的专门能力,包括混合式教学实施能力、混合式教学学科教学法知识 。

Oliver等[26]

课程、教学设计、专业责任、技术、计划和准备

King等[27]

课程准备、课程设计、交流讨论、动机激发

Graham 等[28]

基础知识技能与性格、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与策略、评价和评估、管理等

刘庆红[29]

教学技能、知识水平、人格魅力、工作态度、价值观及驱动力;

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计划设置、教学反思与评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业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心理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多学科交叉知识;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亲和力、线上教学交互能力、信息和数据素养;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创新精神、合作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教师职责;自我效能感、教学动机

解佳龙、卢特英[30]

能力准备和态度准备两方面对胜任力进行解构与指标甄选,提出了理念塑造、课程准备、技术支持、交流讨论和动机激发五个细分维度的评价体系

郭婉瑢等[31]

教学能力:混合式教学素养 、混合式教学设计能力 、混合式教学支持能力;

技术能力:技术与教学融合能力 、数据思维与实践能力;

组织能力: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设能力 、混合式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

李颖、徐岚[32]

专业精神、教学素养、学科素养、信息素养、人际交往五个维度彼此关联、全面发展的行动系统

2.3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研究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出现,带给教师教学能力新的要求和挑战,“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随之诞生,它蕴含着混合式教学胜任力的基本内涵,但是其发展的高阶形式,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观念混融力和方法混融力[33]。韩志祥[34]提出构成“双线融合教学”内涵的要素包括:人、目标、内容、学习方式、互动、管理以及信息技术;刘双等[35-36]构建了包含个人特质、价值观、教学知识及教学能力等4个因子的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模型,并通过实证验证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戴妍等[37]提出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是由教师专业理念引领力、知识素养创新力、教学技能融合力和职业道德保障力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邱百爽等[38]提出包含职业素养、知识素养、教师特质和教师实施4个层级的高校教师双线混融教学应具备的胜任力,为高校教师开展双线混融教学提供了参考。总之,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继承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又在此基础上强调线上线下的融合和共生,实现双线教学模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 总结与启示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技术的更新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动而不断进步,教师教学胜任力的评价维度、模型也随之不断优化、完善,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全面提升教学效果。研究发现:(1)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随教学模式不断变化,目前已经实现线下-线上-混合-融合的转变,处在双线融合研究的初始阶段;(2)模型构建的维度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逐渐向技术、理念、创新等方向发展;(3)该领域研究方法主要包含扎根理论、回溯建模、层次分析法等,多维建模的实证研究较少,未来实证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是一种趋势;(4)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评价模型多具有院校特色、地方特色和学科特色;未来既要继续发扬本土化研究,又要开发普适性的评价标准,以提升其落地效果;(5)不同类别院校的教学胜任力提升策略也是值得调查的课题,有助于实现横向的学习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何莽,王灿娜,彭楚舒.基于师生感知对比的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9(2):112-1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EB/OL][2023-06-27].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306/t20230627_1065948.html

[3]Olson,C.O.&Wyett,J. L.. Teachers need affective competencies[J]. Education,2000,(4):741

[4]Tigelaar,D. E. H.,Dolmans,D. H. J. M.,Wolfhagen,I. H. A. P.et al.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compet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J]. Higher Education,2004,48(2):253-268.

[5]Danielson C. Enhanc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A ramework for Teaching [J].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2007,9(1):2-18.

[6]Kabilan M. Onlin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 Literature Analysis of Teacher Competency[J].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Teacher Education,2005,21:51-57.

[7]李小聪,王惠. 基于扎根理论的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重构研究[J]. 惠州学院学报, 2018,38(2):113-118.

[8]郝永林.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胜任力建模:基于41份文本分析的理论构建[J]. 高教探索,2015,(8): 76-81

[9]周霞,景保峰,欧凌峰等. 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2,9(7):1065-1070.

[10]王昱,戴良铁,熊科.高校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J].高教探索 ,2006,(4):84-86.

[11]陆慧. 高等学校教师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胜任力行为特征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2013,(7): 75-79

[12]熊思鹏,何齐宗.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研究,2016,(11):126-132.

[13]CUI Y,ZHANG H,LIU S.Research on teacher teaching competence (TTC) model under smart education[C].2019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ediaand Engineering (IJCIME). IEEE,2019:38-41.

[14]赵忠君,郑晴.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胜任力关键要素识别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4(4):118-122.

[15]何齐宗,赵志纯.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8,(7):77-79+85.

[16]周榕.高校教师远程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86-92

[17]周榕.高校教师远程教学胜任力评估体系构建:基于灰色系统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14,(4):112-120

[18]颜正恕. 高校教师慕课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6):104-111.

[19]廖宏建,张倩苇.高校教师SPOC混合教学胜任力模型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5):84-93.

[20]张淑辉,高雷虹,杨洋.高校教师在线教学胜任力提升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21(13):156-159.

[21]陈薇,黄洵,周驰岷. 基于远程教学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胜任能力初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17(7):39-43.

[22]王晶心,王胜清,陈文广.基于TPACK的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胜任力模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22,(8):26-34

[23]Jafar,D.S.A.,Saud,M.S.,Hamid,M.Z.A.etal.TVET teacher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framework in industry 4.0 Era[J]. Univers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20,8(5):1969-1979+2020

[24]Powell, A., Rabbitt, B., Kennedy, K. iNACOL blended learning teacher competency framework[R].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K-12 Online Learning. 2014

[25]冯晓英,吴怡君,庞晓阳等.混合式教学改革:教师准备好了吗——教师混合式教学改革发展框架及准备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01):110-117.

[26]Oliver K M, Stallings D. Preparing teachers for emerging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J].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4( 22) : 57 -81.

[27]King, S. E., & Arnold, K. C.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how professors make it happen.Mid-Wester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12.(25), 44-59.

[28]Graham C R, Woodfield W, Harrison J B. A framework for institutional ado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Internet & Higher Education,2013( 4) : 4 -14.

[29]刘庆红.后疫情时代高校教师混合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2,36(03):94-98.

[30]解佳龙,卢特英.高校专任教师混合教学胜任力评价体系研究[J].高教论坛,2022(10):17-23.

[31]郭婉瑢,冯晓英,孙洪涛等.“互联网+”时代的教师混合式教学胜任力框架构建及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回溯定性建模法[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2(05):59-69.

[32]李颖,徐岚.混合式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教学力模型建构—基于扎根理论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09):71-79

[33]邱燕楠,李政涛.从“在线教学胜任力”到“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J].中国远程教育,2020,(7):7-15+76.

[34]韩志祥.走向“双线融合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2020,(24):17-24.

[35]刘双.双线混融模式下思政课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22,12(2):102-109.

[36]刘双.思政课教师教学胜任力对教学效果影响研究:基 于 双 线 混 融 教 学 模 式 的 思 考[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2,34(12) :32-37

[37]戴妍,刘斯琪.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的价值、构成及其实现[J].当代教师教育,2023,16(1):36-43

[38]邱百爽,章昊,张颖.高校教师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23,29(4):101-109.

项目:嘉兴南湖学院2022年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高校教师“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22851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