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音乐课程标准变迁特点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2
/ 2

我国音乐课程标准变迁特点研究

夏圣翔

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山东省日照市 276800

摘要:从百年音乐课程标准变迁的立场探讨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可以阐明音乐教育思潮更迭的本真之义,更能为音乐教学实践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本文结合百年来音乐课程标准的变迁,剖析《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的新动向、新特点、新思潮。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核心素养;音乐教学

一、变迁历程

降至20世纪初期,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状况已是极为糟糕,而音乐教育作为正民风、启民智、树民魂的重要方式,在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下获得了史无前例的重视。学堂乐歌开启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体系化、制度化的进程,我国真正意义上将音乐课纳入普通学校必修课目的学校音乐课程标准是192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新学制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它奠定了学校音乐课程建构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基础。

总体来说,我国学校音乐课程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清末民初时期的萌芽阶段、国民政府时期的确立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期的探索与实践阶段、21世纪以来的新课程改革阶段。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与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音乐课程的建构随着文化、政治、社会的变迁而变迁,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二、变迁特点

(一)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取向

20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大纲)中有着不同的表述,如,“涵养爱合群的情感”(1923年),“以激发儿童的爱国情绪,培养儿童的民族意识”(1938年),“培养儿童活泼、愉快、热情、勇敢及五爱国民功德和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感情”(1950年),“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新人”(1956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性。进入21世纪后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对音乐课程性质与价值取向的定位是“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一种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2011版课标总结音乐课程具有: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四大价值且兼具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这是我国对于音乐课程的价值取向与性质方面第一次较为完整的展现,可以说是对20世纪以来学校音乐课程价值与性质最全面的表述。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后统称新课标)在价值方面提出“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音乐课程的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的特点。一方面体现多元文化冲击下音乐教育之于全面教育的重要性和独特的“育人”作用,另一方面也突出了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综合创造力、审美感知力培养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音乐课程是对青少年儿童弘扬真善美观念,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途径,其价值核心在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开展具有真实性和具身性的审美教育。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作为国家对地方、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性文件——音乐课程标准之中,并以此成为指导音乐课程改革及其实施的理论依据。进入21世纪后,重视多元文化理解,关注人的素质教育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前进方向。2011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音乐教育基本理念注重关注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多元文化的教学比重,突出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发展指向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十余年的实践中,对于这些理念不断应用与反思,最终提炼形成了“新课标”中“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学科综合”的音乐课程理念。

“新课标”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音乐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开放性在于拓宽了音乐教学的视野,鼓励更多地方性、民族性音乐进入课堂,使音乐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更反映地方特色,以这种方式间接地影响学生适应地方社会的能力,同时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使其通过教育习得国家性知识及其价值观,促进其社会适应性发展,另一方面强化其地方传统文化的浸染和滋养,成为一个能将公共知识共性与地方和民族文化个性协调起来的个体,从而真正意义上打破地方性文化知识与国家性知识之间的割裂。综合性体现在新课标中对于音乐课程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艺术课程间的联系,突出学科综合与艺术综合。

(三)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

“新课标”中将教学内容概括为“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涵盖了14项具体的学习内容规定学生在艺术实践中需要掌握并有效运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保证了学生专业知识的习得,同时也关注到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真正提高学生音乐综合能力。其深层含义就指向:使学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通过具体的、可视的学习内容要求,强化其感受的音乐感官感知能力,丰富音乐审美体验,强化学生联觉能力的培养,提升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培养学生通过音乐媒介表达与宣泄思想感情,丰富音乐经验培养储存大量听觉、动觉意象的能力,提升艺术表现素养和综合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实践中表达个人想法和创意,提升创意实践素养;理解音乐中所包含的人文和社会意义,开阔文化视野,从而提升文化上的审美素养。

总体而言,“新课标”的内容设置上呈现出纵向续进、横向联系的形态,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由僵硬的目标式内容转到动态的学生综合能力(核心素养)发展的任务式内容。对教师来说“新课标”的闪光点还体现在以每一艺术学科各个学段的学业质量描述、核心素养的四个领域为准绳,深入挖掘了学生在每一学段结束后应当达到的标准,为教师的教学评价、教学安排和教学任务的设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以使教师对教学活动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与定位。

结语

我国音乐课程标准的变迁,是我国整个艺术教育事业改革的一个缩影,凝聚着无数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心血,体现了中国音乐教育不断守正创新、兼容并包的向前迈进。“新课标”的核心观念可以凝练为:坚持以人为本,彰显核心素养;重视艺术实践,彰显美育功能;强化学科融合、培养综合能力; 突出学生主体,鼓励创意实践;理解多元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这既是我国几十年来艺术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新思潮碰撞后的科学总结,更为世界音乐课程研究范式提供了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朱玉江.百年中国学校音乐课程变迁的文化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2]褚灏,马晔.中国音乐教育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3]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期刊类

[1]朱玉江.百年中国学校音乐课程范式的现代性追求及其反思[J].音乐探索,2015(03)

[2]崔学荣.艺术课程改革的新动向·新突破·新征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音乐)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07):3-13.

[3]杜宏斌.聚焦核心素养 凸显美育功能——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09):57-64.

[4]杜宏斌.立足素养,以乐育人(上)——《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音乐”学科标准解读[J].中国音乐教育,2022(05):5-9.

[5]杜宏斌.立足素养,以乐育人(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音乐”学科标准解读[J].中国音乐教育,2022(06):5-9.

[6]于泽元,马祝敏.义务教育新课标的精神内核与实践逻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教师教育学报,2022,9(03):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