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视角下工科人才就业能力培养机制探索

/ 2

新工科视角下工科人才就业能力培养机制探索

黄莹 曲艺 张瑛

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12

自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战略提出以来,我国朝着从工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的目标稳步迈进。在党中央、国务院“六稳”“六保”重大战略部署中,就业都被摆在首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面对新时代对工业制造的行业人才需求,我国各工科院校承载着培养中国工程人才的光荣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因此坚持以社会及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探索开展行之有效的就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目前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工作。

    一、国内高校提升工科人才就业实践能力现状分析

随着新工科建设三部曲“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相继出现,我国各高校以未来卓越人才标准为依据,不断创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其中针对工科研究生就业的实习实践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

哈尔滨工业大学针对机械行业的现实需求,积极探索新型工科专业的学科交叉融合,不断优化实践课程,持续丰富实践教学方法,着力加强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建设;北京交通大学积极探索校企协同发展、合作共赢,共建专业实践基地的创新共建新模式,并创新提出了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下的毕业实习创新模式;天津大学积极探索工科教育新模式,为国内各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天大样板”,并在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启动实施后,紧紧盯住新工科人才培养,提出“天大方案”多学科教育平台建设、新工科理念基础课程教学、高校青年科技人才“树形”培养新模式、大力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四项改进措施。

二、当前工科就业实习实践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可提供就业实习岗位资源较少

工科研究生就业实习实践的岗位相较人文社科类较为单一,多数工科研究生的实习需求主要集中在研发类,但能够提供研发类岗位的制造业企业研发岗多数都涉及技术保密,实际能够提供给工科研究生的实习资源较少。因此,缺少稳定持续可供选择的实习实践资源是当前工科就业实习实践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校外实习基地就业指导作用不明显

主要存在顶层设计理念不精确,校企责权机制不健全,评估评价机制不合理,国际合作交流不紧密等问题。工科的教学实践一般都是由学校统一安排,主要为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就业创业的指导不多。相对企业的生产线和工业环境来说,同时参与的人数较多,在学生实习阶段能够参与日常管理的教师较少,因此,实习实践现场的学生管理往往比较困难和滞后,实习实践期间的现场管理也不够细致、不够人性化。

(三)校内课程与社会发展需求联系不密切

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迸发,高校机械类专业的课程内容与行业实际相脱节的矛盾日益凸显。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一次全面全方位变革,新型工业体系正在形成,“集成与融合”“智能与创新”是其代表特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已经不适应现实需求,需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重组,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专业性质、兴趣爱好和就业目标为需求导向的多元化、开放式的课程体系,突破学科专业藩篱,加强文工渗透、理工结合、工工融合,培养学生掌握以机械专业知识为中心的多学科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三、提升工科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思路

(一)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紧盯行业需求,健全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明确“职业教育、知识传授、实践培养”的相融合教育理念,通过走访企业、拓展岗位等形式深入企业展开协调和调研,并促进高校优化学科课程体系。依据行业对于工科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结合工科专业发展特点健全实习实践课程体系。坚持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紧密结合的机制,大力提升“新工科”背景下的学生在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以能力培养为准绳

转变高校教学理念,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彰显学科培养特色。坚持将能力培养贯穿工科实践教学全过程。本着“实用有效、贴近现实、分层分众”的建设思路,开设以设计性、综合性、创新应用性实训或课题为主的实践训练,持续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此类贴近企业工程实际需求的创新实践类课程,提升学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和现代工具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以协同发展为驱动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于工业的发展改变不容忽视,应以协同学生和企业共同发展为驱动,结合新工科的建设背景及特点,实施学科交叉、校企协同、国际合作等工程实践教育新机制。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多元化,推动将优质校企合作平台转换为优质就业资源。

四、提升工科人才就业实践能力的机制探索

(一)面向行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目标需要满足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应重点培养毕业生面向就业的专业领域、职业特征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培养目标不仅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相契合,更要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着重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创新型工程人才,还要以新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动态调整。面向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机械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以机械类专业知识为中心的多学科交叉知识、数字化思维、跨界整合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满足当下和未来机械产业发展中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趋势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新经济发展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

(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适应机械产业需求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的生产模式逐渐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需要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机械类专业需要面向“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智能制造发展,深化和相关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培养学生跨界整合的能力。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工科的特征,也是区别于传统工程教育的关键所在,主要涉及重构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跨学科研究等。

(三)构建协同发展培养实践育人格局

下好先手棋,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多样化。推动将优质校企合作平台转换为优质就业资源。与企业合作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作为显性目标承担重点项目,让工科学生在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的充分结合,丰富工程实践教学的内涵。基于此类校企共赢发展的有效合作,可以提高企业与学生的双向认可度,强化与企业之间的实质性产学研用合作创新,进而促进工科学生的优质就业。本硕博协同互助的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培养就是充分利用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间知识和能力的梯度,进而培育具有丰富人力和智力资源和澎湃创新活力的毕业生协同实践团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