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孩子自由的翱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3
/ 2

助推孩子自由的翱翔

单凤岐

柯桥区六一幼儿园大越府园区       312000

“世界有多大,幼儿想象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宽,幼儿创造的天地就有多宽。”绘画对幼儿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游戏,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如果没有想象的空间,幼儿的绘画作品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灵性。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贯彻与落实,艺术领域的基本精神就对传统的艺术教育进行了挑战,建立了新的艺术教育理念,一种新型的,科学型的艺术教育之花正在盛开。作为教育者,我们都知道美术教育活动是要全体孩子,获得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美感直觉,具备一定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艺术思维方式,最终目的在于促使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但是在创新教育越来越重视的今天,我们是否遵循了孩子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呢?是否做到了让孩子自主创新呢?放眼身边的美术教育,我们发现美术教学中孩子的自主创新不容乐观,虽然教师们理念跟随着《指南》,但实际还仍旧沉浸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过多地在“术”字上下功夫,喜欢运用范例要求孩子服从划一的步骤与方法,这种“标准手法”看似既省时简捷又立竿见影,却紧紧地束缚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忽略了幼儿绘画作品中应有的创造力与鲜活的生命力。使孩子从此就置入了“依样画葫芦”的框框条条中。这种行为是有背《指南》精神的,是不利于幼儿主动地去表现美和创造美的。

那我们在绘画教学中该如何引导进行自主创新,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呢?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

美术创造是一项个别化的活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构想和表现方式,但只有孩子在获得充分的自由感和愉悦感时,他们的好奇心、创造动机、兴趣等心理需要,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和发挥。

例如:在美术活动各种各样的风筝中,我给孩子创造了一个丰富的物质环境,提供了用各种材料装饰的风筝,让孩子自由欣赏。这些漂亮的风筝一下子给了孩子一种新奇的、美的感受,完全让他们心动。孩子在自由欣赏和讨论的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讨论的环境也是宽松的,孩子席地而坐,说着自己喜欢的风筝。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下,自然而然地就呼唤、激励起孩子的积极性和想创造的愿望。有的说:“老师,这些风筝真漂亮,我也要画”;有的说:“我等下要画出比这些还要漂亮风筝来,我们来比比谁画得最美。

(二)循序渐进,引导创新

孩子的认知水平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阶梯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孩子搭建一个个认知水平不大的阶梯。孩子每前进一个阶梯,既是上一阶梯认知水平的发展,又是下一阶梯的准备。为此,我们必须观察和研究他们在两个阶段之间面临哪些困难,然后按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环节安排,必须从原有的基础出发,使他们有能力联系过去的经验去思考、操作、解决问题。当孩子发现这些问题是由自己发现的,他们就会在成功的喜悦中充满信心,更大勇气地去迎接挑战,实现自主创新。

(三)因人而宜,尝试创新

首先孩子的发展水平不同,我们提出的目标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在操作活动中,我一直在巡回指导,注意个别差异。能力差的,允许他们再次欣赏、学习、模仿。发现有不对称的作品,我不批评,而用提醒、鼓励等方式引导。如:当我发现有的孩子先装饰蝴蝶的左边,而把右边置之不理时,我会提醒他们在左边画了什么图案呀,右边你不能落下喽!

其次我们应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去情景性地解释知识技能,让每个孩子用各自的创新角度去尝试,去实践,如:我常采用“你为什么这么画?”了解幼儿所想,以启发幼儿用画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针对不同幼儿的创作,给其提供丰富的观察刺激,让他们从观察中发现美,表现美。

最后教师要帮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错误,自己去纠正错误,并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反复操作,反复修正,不断创新。这样,每个孩子都会有所提高,有所创造。在美术活动《美丽的蝴蝶》中教学活动的难点是让孩子理解“对称”。“对称”这个知识点对孩子来说有点难于理解:“为什么象样的还不是对称呢?”活动中我设计了巧妙的提问,用好奇神秘的口吻,引导孩子通过二次找“秘密”去发现、了解“对称”,感知对称美,更为下一环节操作“对称”装饰美活动打下了基础。在美术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孩子依赖教师范例或同伴作品,件件作品都如出一辙,大致相同的情况。因此,在孩子创作过程中,我再三强调孩子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构思想象力,选择不同的材料,大胆创作。同时我将已完成的的蝴蝶作品收集起来,也进一步促使孩子独立创作。合理的环节设计,科学的引导,打开了孩子创作的心扉。

(四)多元评价,促进创新

在绘画教学中,活动的最后环节——评价欣赏,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精彩的评价欣赏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让幼儿从他人的创作中启迪创新智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造意图,不简单用“象不象”、“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但以往的绘画评价中,往往都是已老师为主体在进行评价。都是以“象不象” “好不好”的标准来衡量绘画作品的优秀与否,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的习得,如涂色是否均匀、线条是否流畅、布局是否合理,这些固然重要,但这样的评价太注重视觉,太注重结果,约束了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针对《指南》精神和评价的不足,我认为应该发挥孩子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孩子,把评价的机会让给孩子。

第一,让孩子明白评什么。在评价的时候,可以让绘画的幼儿自己说说作品所表达的意图或自己的想法,还可以请其他孩子说说对这幅作品的感受,在这基础上,再来看看绘画的技巧。这样的评价才是以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创造潜能的开发为重点的,有利于幼儿创造个性的发展。

第二,去引导孩子怎么评。通过实践,我们觉得评价的形式应包括集体评价、自由欣赏、自我评价欣赏等形式。在设计活动时,我们还要考虑评价内容与活动重难点的相辅相成,如《下雨啦》绘画教育中,活动的重点是各种各样的人在雨中的各种动态,难点是伞和人的大小关系。在评价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围绕这两点来开展,这样,孩子在评价时,就不会天马行空,毫无目的了。

第三,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将自我反思贯穿于整个活动中,强化积极因素,不断优化孩子的创新行为。

另外,评价还要结合每个幼儿的原有基础,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注重孩子自身的纵向发展,使他们一步一步地到达相应的阶梯。

“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人的个性,顺应幼儿自然本性的发展”。我们觉得,在绘画教学中,应把培养孩子的自主创造精神放在首位,让幼儿在自己的创作中插上想象的翅膀,按自己的意愿表现,使他们觉得绘画是一件快乐而有趣的事,让他们在绘画活动中尽情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和奇妙斑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