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2

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策略

曾娟

重庆市江北中学校, 重庆市 400060

摘要:在音乐与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的弊端日渐凸显,已经很难适应全新的音乐与舞蹈课程教学需求。因此,如何有效优化初中音乐教学模式,以适应《音乐新课标》的实施以及音乐与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是初中音乐教师迫在眉睫的事情。面对全新的音乐与舞蹈课程教学,初中音乐教师如何深入挖掘音乐与舞蹈之间的联结纽带,实现音乐与舞蹈的有机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感受音乐的欢愉以及舞蹈的魅力,这些都是初中音乐与舞蹈课程教学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舞蹈元素;初中音乐教学;渗透;实施策略

1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的原则

首先,音乐性。这一原则是音乐教学中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音乐性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原则,舞蹈元素只是辅助手段,是为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音乐,提高赏析能力,为提升音乐素养服务,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其次,情感性。音乐审美教育重在情感体验,舞蹈元素融入不应过分强调舞蹈技巧,而应该关注舞蹈元素的选取,选取的舞蹈要符合音乐特点,节奏要适当,表演时情感要投入,重在激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舞蹈元素为音乐学习做铺垫。再次,参与性。舞蹈元素融入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本着全员参与的原则。舞蹈和音乐都是在学生体验感受的基础上,心灵才能得到熏陶,审美情趣才能得以升华。再者,初中生处于青春年少,好动乐学,而音乐和舞蹈都具有“动”的特征,教师激励学生“闻乐起舞”,把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最后,创造性。音乐教育是极具创造性的教育,这门艺术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音乐的多义性、朦胧性及不确定性等特征给学生创造了无限的遐想空间,音乐活动充满了创作、表演和欣赏,能使他们在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下激发灵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助力。

2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策略

2.1合理应用线上学习平台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学校层面首先需要及时地更新相关教学设备,并且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出发,来对目前众多的线上学习平台进行筛选,进而能够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来尽可能地选择合理的线上学习平台。同时,在进行准备工作中,还需要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培养,使得教师可以具备更加优秀的综合教学能力。教师可以借助线上学习平台,来为学生整理满足初中生舞蹈学习要求的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将每一个舞蹈动作进行拆分,让学生较为直观的体会舞蹈知识的内涵,联系音乐知识来对学生进行更加有针对性地讲解,帮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完成相关学习活动,同时可以对美育教学中的舞蹈元素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例如,在进行“巴蜀山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借助网络平台,来为学生搜集巴蜀地区的经典传统文化,同时对其中的一些经典舞曲进行整理,从而可以在线上学习平台中,让学生学习到更加丰富的舞蹈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来为学生利用视频呈现出经典的巴蜀舞蹈文化,从而可以搭建起一个直观的情境,让学生不仅仅可以欣赏舞蹈的美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智能教学设备,对其中自己所感兴趣的舞蹈进行自主学习,有效拓展学生学习视野的同时,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进行美育教学培养。

2.2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表现舞蹈动作

以《鳟鱼》(钢琴五重奏)的教学为例。《鳟鱼》的曲子是奥地利舒伯特创作的变奏曲,通过变奏再现了曲折的故事情节。第一次变奏主要通过钢琴在高音区主奏主题,表现河水的清澈透明以及小鳟鱼的活泼、愉快;第二次变奏主要通过中提琴演奏主题,描绘小鳟鱼在河水中悠然自得地嬉戏的情景;第三次变奏主要通过大提琴、低音提琴深沉的音色,以及钢琴快速、激烈的音响预示着危险即将出现;第四次变奏,音乐色调突然变暗,表示渔夫无情打破了鳟鱼的生活,小鳟鱼遭遇不幸;第五次变奏音乐充满了伤感,表现作者对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基于此,笔者用视频呈现了这样一个情境:可爱的鳟鱼在小溪中悠闲地游动,随后钓鱼者来到溪边,用鱼竿搅浑溪水,导致鳟鱼四处逃窜,其中还有一条鳟鱼在溪水被搅浑后被钓鱼者抓住。然后笔者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那条被抓住的鳟鱼,要如何通过舞蹈动作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个问题,并播放音乐让学生进行即兴表演。笔者先引导学生根据音乐旋律用舞蹈动作展现鳟鱼的一开始的悠然自得,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所以接着笔者鼓励学生自由想象鳟鱼被抓到后会有什么想法,并将自己的想法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来。这个环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卧倒在地,表示接受悲惨命运,而有的学生奋力扭动自己的身体,表示与命运抗争等。在这个教学情境下,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可以自由地把音乐与舞蹈进行结合,来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的个性化理解。

2.3运用舞蹈元素,打造校内音乐活动

初中生正处于发展和成长的关键时期,进入青春期和叛逆期,各种意识和情感也正处于初步构建的阶段中,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学校应格外重视校园环境的优化和完善,打造出更加优质的校园文化,并与音乐教师进行积极互动和交流,共同开展各种各样的舞蹈创编活动,为音乐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持力量。学校需要组建专门的音乐教师团队,共同商定近期开展音乐活动、舞蹈活动等的形式与内容,努力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音乐文化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例如,学校可开展“爱国”主题相关的音乐活动,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围绕爱国主题搜集与之相关的歌曲,并为该首歌曲进行编舞;既可采用个人参与的方式,还可采用团队参与的方式。此外,学校还应展示此次的评分标准、最终奖励等,让学生能拥有明确的选择方向和创编方向。在评选活动中,学校需邀请教师和学生共同观看比赛过程,从演唱内容、舞蹈内容方面等进行评价,最终评选出最佳表演者或表演团队。针对获胜的学生,学校需要提供相应的奖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回到课堂后,音乐教师则需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比赛的过程,了解每个参赛选手的选题、表演、情感呈现等。教师可充分利用最具有代表性的比赛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能从中提炼出更多的舞蹈元素,发现舞蹈在音乐表现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全方位感知舞蹈与音乐的魅力和相通之处。

2.4基于舞蹈元素,提升初中生的创造力等素养

舞蹈元素和音乐是息息相关的,从舞蹈元素出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相关内容,提升音乐欣赏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利用舞蹈元素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提升音乐课堂的活跃度,同时落实初中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素养。例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这首音乐时,学生需要了解换头合尾的变奏法,对中国古代的名曲进行欣赏,了解其中的情怀,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这首歌曲整体而言是非常优美的,学生在学习完该首歌曲之后,可以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创编舞蹈,展示出整首歌曲的基调和情怀,舞蹈的形式不限。这样开放性的活动不仅活跃了整个音乐课堂的气氛,而且提升了初中生对音乐的理解、审美与创造力,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结束语

在初中音乐教学融入舞蹈元素,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心灵感知音乐,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同时有利于激励学生通过审美体验,深入挖掘作品的内在意蕴,用舞蹈辅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把想象、领悟和体验有机结合,创设“以音乐为主、舞蹈为辅”的乐舞融合的教学模式,丰富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洁.乐之韵舞之魂:初中音乐与舞蹈融合教学研究[J].尚舞,2022(13):129-131.

[2]梁兰兰.初中音乐教学中舞蹈元素融入的策略探析[J].求学,2021(0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