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行,点“识”成“智”——指向学生思维进阶的“比的认识”教学进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2

三“思”而行,点“识”成“智”——指向学生思维进阶的“比的认识”教学进路

周艳

无锡市荡口实验小学  

【内容摘要】陶行知先生说:“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我们求学必须要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本文以“比的认识”教学进路为例,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链接学生的已有经验启发思考,找寻关联拓宽思维广度,聚焦数学本质促进深度思维,从而发挥核心素养导向,在实现知识进阶的同时,体现核心素养的进阶。

【关键词】素养导向;思维进阶;启思;多思;深思

陶行知先生有一次给育才学校的学生讲“点石成金”的故事,告诉学生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我们求学必须要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性精神,一种科学态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凝练为“三会”,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核心素养导向,实现知识进阶的同时,体现核心素养的进阶。下面,笔者试以苏教版六上《比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指向学生思维进阶的视角下建构“数学概念”,把知识转化为智慧

一、开“门”见“山”,链接经验“启思”

比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可以说是很多一线老师的“难点课”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过足球比赛记分、食物配比等大量素材,他们对“():()”的形式和读法并不陌生。在教学中,正视这部分学生的经验与数学学习之间的关联,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链接,开门见山,直接揭示课题,拉近学生和“比”的关系,启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将数学知识赋以现实意义,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灵动,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变得主动深刻

片段一:“足球赛中的1:3和蜂蜜水中的1:3

师:(板书“1:3”)见过吗?怎么读?生活中,哪里有可能会出现1:3?

生:足球比赛中会有1:3

师:足球比赛中的1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如果场上再进了1球,比分可能会怎么变化?学生说有可能是2:3,也有可能是1:4

师:那么再来看看蜂蜜水中的1:3,这里的1和3你是怎么理解的呢?如果取了10克蜂蜜,应该配多少克水?

生:30克水!

师:假如是20克蜂蜜,你会配多少克水?

生:60克水。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大家配出的这些蜂蜜水,蜂蜜的质量在变化,水的质量也在变化,什么没有变?

生:水的质量永远都是蜂蜜的3倍

师(追问):你能用算式告诉我们吗?

生:30÷10=3、60÷20=3、90÷30=3……

真好!除法算一算,我们就算出了数学道理!(板书“相除”)1:3始终“管着”蜂蜜和水之间的——(学生异口同声“关系”,教师板书“关系”)。足球赛中的1:3有这样的规律吗?

生(齐声):没有!

师:1:3不过是进球数量的记录而已。像蜂蜜水配制中的1:3是我们数学中要来研究的“比”(板书“比”)。

比的本质是两个数量倍数关系的表达或度量。在“调配蜂蜜水”的过程中,引领学生研究一个具体的比,透过“变与不变”的现象,感受比是有规律的,比的表达是有顺序的,进而初步理解比的数学本质。开门见山,理解儿童,把握本质,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选择与学生的知识体系、认知结构相匹配,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价值认知相吻合的学习资源,合理统整、重组教材和学材,可以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和方法的迁移,助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二、立“竿”见“影”,找寻关联“多思”

有了“调配蜂蜜水”的这根学习经验之“竿”,学生自然会生发出许多潜在的想法之“影”。顺着这条思维发展的阶梯,教学直面学生能听到的、看到的想法,以及学生头脑中潜在的、尚未敞亮的想法来进行设计,把“单一的学习场景”拓展到“系统的多样化场景”,通过举例关联,丰富学习场域,聚焦“什么在变,什么是不变的”,引发学生去不断碰撞、验证、运用与建构,使他们初步体会知识的一致性,适当进行正迁移,实现知识进阶。

片段二:“像这样的比,生活中还有么?”

师:像这样的比,生活中还有么?

学生在小组里举例讨论。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进行题组研究。

第1题:合唱组女生7人,男生5人。

师:如果也用比来描述合唱组女生和男生人数的关系,你能试着填一填吗?

生: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是75

师:前项7,后项5分别表示什么?

生:女生7份,男生5份

师:按照这样的男女配比关系,扩大合唱组的规模,女生还可能几人,男生?自备本上写写看,想一想,这些不同规模的合唱组,什么变了,什么是不变的?

生:女生和男生的人数虽然变了,但女生人数总是男生人数的

第2题:长方形A4厘米,宽2厘米。下列哪些长方形和长方形A形状相同?你是怎么想的?

思维碰撞后,学生发现虽然这五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数据都不一样,但是长方形B和E的长都是宽的2倍,这和长方形A是一致的,它们形状相同。

师:“比”表示了两个份数之间的相除关系,它就像一把无形的尺子,能“管着”图形的形状,合唱组的规模,蜂蜜水的甜度。

在研究一个具体的比之后,通过学生举例、题组关联,此时学生眼中的比再也不是教材书上冷冰冰的一个数学概念,它在生活中处可见。那些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支撑着学生对比的理解,学生的思维路径得以明晰,他们不再游离于课堂之外,而是多角度沉浸式探究数学概念的本质,他们能够借助比,准确地分析和理解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丰富对比的认识。

三、拨“云”见“日”,由表及里“深思”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深刻理解的过程,聚焦数学概念的本质含义,借助必要、及时的对比,深度挖掘,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深层含义,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表里走向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全面性,使学生会思考、长智慧。在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经历自主研究、讨论辨析突破学生只认为同类量之间才存在倍数关系的思维局限还原知识的本来面貌,实现思维进阶。

片段三:“这样的关系,也能用比表示吗?”

尝试写比:小军走一段900米的山路,用了15分钟

师: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能用900:15来描述吗?

生:我想900除以15就得到了速度。我就把900÷15写成900:15

师:由除法关系想起,这说明你这个比也反映了路程和速度之间的倍数关系,你们同意吗?

生(疑惑):怎么能说路程是时间的60

师:问得好。那路程和时间到底存不存在倍数关系呢?

生:我想这样来理解:1份时间对应60米路程,2份时间对应120米路程,15份路程对应900米路程,这和我们之前找到的规律是一致的。所以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师:对,“1小时对应着60米”的关系始终不变。

当倍数关系出现在不同类量之间时,比就上升到了抽象层面,不再仅仅是单位量的关系,而是度量关系。在辨析、思考、对话、交流中,学生基于真实经验不但丰富和完善概念的认知结构,概念学习从具体走向抽象,从日常走向科学。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重要人生历程,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我们教师必须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行为,读懂儿童,读懂数学,三“思”而行,点“识”成“智”,有效培养学生思考力,从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