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正常口及口阻塞的构结特征。方法以上海兰荷视光眼科门诊部2016年8月至2019年2月正常口10例(20眼)和功能障碍口阻塞104例(208眼)作为观察对象。使用数码显微镜对正常及阻塞的口进行拍照,再以眼前段OCT对正常口、阻塞口及终末导管扫描成像,并与显微镜照片进行对比。口巨大的囊泡状阻塞,采用囊壁截除术;帽状阻塞或口标志不清及瘢痕化选择针刺术或口探通扩张术,以使其再通。结果通过显微镜和眼前段OCT扫描观察到管开口并非直接敞开的分泌口,分泌管口前有透光的圆盘状盖膜,中央有凸出的排放嘴及排放孔,排放孔细小,容易因细胞角化等原因发生狭窄或黏连闭锁而形成泡状阻塞。疏通手术可以使其再通。结论口具有特殊盖膜状结构、排放嘴及排放孔。排放孔细小,各种病理因素易引起膜闭形成大小颜色不同的口囊泡状阻塞。

  • 标签: 开口,睑板腺 排放嘴,排放孔,睑板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囊肿患者的组织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下的形态学改变及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在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的囊肿患者34例34眼以及无疾病患者18例18眼分别作为囊肿组和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及IVCM检查,IVCM检查指标包括开口面积、开口最短径、开口最长径、开口附近管形态和泡形态,分别对囊肿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检查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囊肿组34眼开口均呈不规则扩张,其中70.59%(24/34)开口处可见分泌物堆积形成的栓子,但开口边缘均平滑,开口长径、短径和面积分别为(148.12±70.16)μm、(114.77±52.38)μm和9 239.11(5 506.96,24 111.36)μm2,较对照组的(59.35±16.78)μm、(41.98±11.77)μm和2 094.19(1 432.28,2 945.65)μm2明显扩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65,P<0.01;t=5.793,P<0.01;Z=8.000,P<0.01)。囊肿组中61.76%(21/34)可见靠近开口的管呈囊样结构扩张,其内伴有性状各异的分泌物积聚,扩张的管边缘平整,且与周边泡分界清晰。结论IVCM可在活体上观察囊肿患者形态学微观改变,形态改变包括开口明显扩张伴栓子形成、临近开口的管呈囊样扩张伴分泌物积聚、边界清晰。

  • 标签: 活体共聚焦显微镜 睑板腺囊肿 睑板腺开口 睑板腺形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联合按摩治疗功能障碍(MGD)性干眼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便利抽样法对三门峡市中心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MGD性干眼120例开展研究,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行按摩术;观察组60例,行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联合按摩术,两组均坚持治疗8周,比较两组眼表疾病指数(OSDI)、干眼症状评估(SPEED)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NI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泪液分泌试验(SIt)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OSPI、SPEE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OSDI和SPEED评分分别为(22.79±8.55)分和(7.56±1.6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0.63±10.24)分和(9.57±1.86)分(均P<0.05);两组治疗前NITBUT、CFS、SI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NITBUT、SIt均呈上升趋势,CFS则降低,观察组NITBUT、SIt分别为(8.12±2.05)s和(8.16±1.35)mm/5 min,均高于对照组的(6.79±1.78)s和(7.02±1.54)mm/5 min,CFS为(0.75±0.24)min,低于对照组的(1.06±0.41)min(均P<0.05);两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GD性干眼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联合按摩治疗可获确切效果,不仅症状及体征均有改善,而且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安全性。

  • 标签: 干眼 障碍,功能,睑板腺 滴眼液,玻璃酸钠 按摩,睑板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热敷按摩配合人工泪液点眼治疗对功能障碍(MGD)型干眼症的干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眼科收治的120例MGD型干眼症患者展开研究,采用双色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对症治疗与护理干预,在上述基础上研究组同时进行热敷按摩,连续干预8周,复查完成干眼症相关辅助检查,评估疗效与干眼症感觉性症状、眼表体征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干眼症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素光染色(CFS)评分、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研究组BUT与SIt结果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研究组CF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干眼症感觉性症状评分及眼表体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干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91.67%比71.67%),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MGD型干眼症患者应用热敷按摩疏通可有效改善功能状态,配合人工泪液点眼治疗,可有效增加泪膜稳定性,促进泪液分泌与角膜上皮损伤修复,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是治疗MGD型干眼症的有效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睑板腺热敷按摩 人工泪液 睑板腺功能障碍 干眼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前列素(prostaglandin)滴眼1年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角膜和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三门峡市中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POAG 55例(98只眼)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9例(51只眼)给予前列素滴眼连用1年,对照组26例(47只眼)使用其它抗青光眼药物滴眼未用前列素,观察两组药物对角膜和的影响。结果用药1年,研究组结膜杯状细胞密度为(47.89±15.22)个/mm2,低于对照组(70.53±18.54)个/mm2(t=6.628,P=0.000);角膜层基质细胞激活态分级为(2.36±0.45)级,高于对照组(1.32±0.38)级(t=12.307,P=0.000);基底层细胞密度为(7 049.87±547.89)个/mm2,高于对照组(6 704.23±524.56)个/mm2(t=3.184,P=0.002);角膜上皮下神经分支数量为(11.36±2.86)条/幅图,少于对照组(14.13±3.15)条/幅图(t=4.563,P=0.000);功能障碍发生率为62.75%(32/51),高于对照组38.30%(1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0,P=0.016)。结论POAG患者应用前列素滴眼1年影响角膜细胞形态和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且容易出现功能障碍。

  • 标签: 青光眼,开角型,原发性 前列腺素,滴眼液 角膜 睑板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囊肿行改良手术的患儿术后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囊肿患儿80例,随机分成传统组与改良组,各40例。传统组采用经病灶处囊肿切刮手术,改良组在传统组基础上采取囊肿刮除联合术中病灶及结膜下注射甲泼尼松龙,治疗过程中均加强围手术期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复发率、治愈率,以及肿胀、感染情况。结果治疗及护理后,改良组患儿切口愈合时间短于传统组,平均住院天数短于传统组无肿胀发生优于传统组,感染情况优于传统组复发率低于传统组,治愈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囊肿改良手术方式同传统手术方式相比,伤口愈合更快、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与肿胀发生率均有降低,未出现明显的手术并发症。

  • 标签: 改良手术 睑板腺囊肿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图像深度处理分析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诊断评价研究。采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年龄(40.03±11.46)岁的干眼患者的2 304幅图像构建图像数据库,由2名临床医师对图像进行标记,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建立模型,检测模型对识别及标注的准确性并计算缺失率。采用平均精度均值(mAP)及验证集损失值评价模型对特征区域识别的准确性。并随机选取64幅数据库以外的图像,由7名受试医师独立评估后与模型评估结果进行统计性t检验。结果模型对结膜进行标记的mAP>0.976,验证集损失值<0.35;对标记的mAP>0.922,验证集损失值<1.0。模型标记的比例为53.24%±11.09%,人工标记为52.13%±13.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5,P>0.05)。模型评价每幅图像仅需0.499 s,而临床医师用时平均超过10 s。结论该图像深度处理方法可提高临床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提高诊断效率,可用于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临床辅助诊断和筛查。(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74-779)

  • 标签: 干眼 睑板腺功能障碍 睑板腺照相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 作者: 邹媛媛 刘雪梅 祁媛媛 赵少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天津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84 邹媛媛现在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眼科,沧州 061000,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天津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84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模型小鼠形态和功能及组织中性因子和脂类代谢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清洁级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5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和糖尿病模型组30只。采用腹腔内注射10 mg/ml链脲佐菌素法制备糖尿病模型,鼠尾静脉血糖≥16.7 mmol/L视为造模成功,每周监测血糖,对比2个组小鼠体质量,每4周2个组任意选取10只小鼠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估角膜上皮完整性,于造模后8周和16周每组任意选取5只小鼠取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造模后16周每组任意选取5只小鼠对组织行油红O染色对比观察酯分布情况;造模后16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脂类分化相关蛋白(ADFP)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糖尿病模型组小鼠成模率为100%,饲养过程中存活率为83.3%(25/30)。糖尿病模型组小鼠造模后8周和16周体质量均较同期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血糖较同期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模型组不同时间点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155,P<0.05)。造模后16周糖尿病模型组导管管壁变薄,管腔扩大,泡膨胀,大部分泡内油红O着染。造模后16周,糖尿病模型组组织中TNF-α和PPARγ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33±0.91和1.55±0.2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0±0.16和1.00±0.27,PEDF mRNA相对表达量为0.42±0.08,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00±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ADFP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3,P=0.38)。结论TNF-α、PEDF和PPARγ可能参与糖尿病诱导功能障碍的发生。

  • 标签: 睑板腺功能障碍 糖尿病并发症 肿瘤坏死因子α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脂类分化相关蛋白
  • 简介:摘要1例35岁有明显流行病学接触史女性患者,因右眼急性首诊于眼科,而后相继出现结膜下出血、发热和咳嗽等症状,经过了局部抗生素药物治疗和全身抗病毒药物治疗。随后其否认任何流行病接触史的母亲和父亲均先后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诊断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在眼科首诊后17 d经肺部CT检查发现肺部COVID-19改变,于眼科首诊后24 d第3次的鼻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显示阳性,最终确诊为COVID-19,入住方舱医院隔离治疗。目前,COVID-19眼部感染情况尚不明确,症状表现多样化,医务人员对首诊眼科的患者应保持警惕并注意防护。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睑板腺炎 结膜下出血 2019新型冠状病毒 疫情防控
  • 简介:摘要血脂异常与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紧密关联。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可能会促进MGD的发生,高密度脂蛋白升高可能会导致MGD进展。动物实验发现血脂异常会导致各种病理变化。降血脂药物对MGD有一定治疗效果。(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12-317)

  • 标签: 血脂异常 睑板腺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2017年5月至2017年6月滑县人民医院眼科功能障碍42例(62眼),随机分为两组。人工泪液组21例(31眼),以人工泪液滴眼4次/d;普拉洛芬滴眼液组21例(31眼),以普拉洛芬滴眼液滴眼3次/d,治疗1个月后观察效果。结果人工泪液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较治疗前改善(t=2.211,P=0.033)。普拉洛芬组患者眼部症状、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结果均较治疗前改善(t=2.102,2.401,2.385;P=0.046,0.018,0.022)。两组角膜染色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甾体抗滴眼液治疗功能障碍患者有效。

  • 标签: 功能障碍,睑板腺 滴眼液,普拉洛芬 治疗
  • 简介:摘要相关角结膜炎(blepharokeratoconjunctivitis,BKC)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慢性眼表疾病,常累及结膜和角膜,对患者的视力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其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及体征易与其他角结膜炎性疾病相混淆,从而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尤其对于儿童患者可导致弱视或更严重的视力损害。BKC的治疗首先需要控制缘炎症,以局部治疗为主,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加用口服药物系统治疗。而对于角结膜炎症,可以加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临床上轻度BKC选用低浓度糖皮质激素或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中重度BKC选用高浓度糖皮质激素或低浓度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角膜溃疡者需加用抗菌药物眼膏;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38-43)

  • 标签: 睑缘炎 角膜结膜炎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白内障术前进行眼睑热敷联合按摩对白内障合并轻中度功能障碍(MGD)患者白内障术后临床效果的改善。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50~85岁轻中度MGD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先接受3次眼睑热敷联合按摩治疗再行白内障手术,对照组直接行白内障手术。分别记录MGD治疗前、治疗后以及白内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结膜染色评分、功能评分;眼表综合分析仪(keratograph 5M)检查并记录非侵入性泪河高度(NITMH)、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TBUT)和缺失范围(MGL);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得分进行评估。使用广义估算方程(GEE)、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77例(77眼),最终纳入分析68例(68眼),每组34例。实验组在MGD治疗后,缘形态、排出能力、SⅠT、TBUT及OSDI评分较MGD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角膜点染在白内障术后1周时较治疗前增加(P=0.002),至术后1个月时恢复至治疗前水平。组间比较发现,实验组脂质量变化量在白内障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白内障术后1周时,实验组缘形态的变化量小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时,NITMH变化量小于对照组,而OSDI评分变化量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症状及体征更轻;对照组在白内障术后1周时,缘形态及SⅠT明显变差,至术后1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脂质量在术后1周时变差,NITMH在术后1个月时减少,二者至术后3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白内障术前采用眼睑热敷联合按摩治疗MGD,可改善术后功能状态,缓解干眼症状。

  • 标签: 睑板腺功能障碍 干眼症 白内障 睑板腺按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按摩方案在儿童霰粒肿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9月在北京儿童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280例霰粒肿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B、C、D 4组,其中A组70例,每2周进行1次按摩;B组70例,每4周进行1次按摩;C组70例,每2周进行1次按摩,并在按摩前予以热敷护理;D组70例,每4周进行1次按摩,并在按摩前予以热敷护理。分别于干预3、6个月时,比较4组患儿术后霰粒肿的复发率及功能情况。结果A、B、C、D组完成研究的患儿例数分别为65、67、66、67例。A、B、C、D组患儿在干预3个月时的术后霰粒肿复发率分别为10.77%(7/65)、19.40%(13/67)、1.52%(1/66)、1.4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患儿复发率低于A组、B组,D组患儿复发率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时A、B、C、D 4组患儿术后霰粒肿的复发率分别为9.23%(6/65)、16.42%(11/67)、1.52%(1/66)、1.4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患儿复发率低于A组、B组,D组患儿复发率为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和6个月时4组患儿脂排出难易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患儿脂排出难易程度评分低于A组、B组患儿,D组患儿脂排出难易程度评分低于A组、B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和6个月时4组患儿脂性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患儿脂性状评分低于A组、B组患儿,D组患儿脂性状评分低于A组、B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敷护理能够增强按摩效果,提高功能,利于分泌物的排出,能够有效降低患儿术后霰粒肿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睑板腺囊肿 按摩 热敷 复发率 睑板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强脉冲光治疗功能障碍所致干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河南省职工医院就诊的功能障碍所致干眼58例(116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强脉冲光治疗,每周1次,共3次,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6周进行干眼评估。结果治疗后6周,干眼问卷评分由治疗前(30.60±3.91)分下降至(17.18±3.21)分(t=305.680,P<0.001);泪膜破裂时间由术前(3.01±1.14)s增加至(7.20±0.88)s(t=407.480,P<0.001);泪河高度由治疗前(0.13±0.04)mm增加至(0.21±0.05)mm(t=87.650,P<0.001);眼前节红外线照相,显示治疗后部分堵塞扭曲形态改善,无视力下降、眼表损伤或晶状体浑浊等并发症。结论强脉冲光治疗可缓解功能障碍干眼症状,效果良好。

  • 标签: 干眼 障碍,功能,睑板腺 光,脉冲,强 眼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软性角膜接触镜(CL)长期配戴者形态改变与干眼观察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拟行屈光性手术的患者157例314眼,其中长期配戴软性CL者91例182眼作为CL组,未配戴CL者66例132眼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2个组患者眼表疾病指数(OSDI)、泪河高度(TMH)、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fNITBUT)、平均泪膜破裂时间(avNITBU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CFS)评分情况;并进行形态评估,包括缺失率及腺体弯曲个数。结果CL组OSDI、CFS评分分别为16.67(10.00,25.00)和2.00(1.00,3.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88(7.50,18.26)和1.00(0.00,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9 401.00、6 969.50,均P<0.01);CL组TMH、fNIBUT和avNIBUT分别为0.20(0.17,0.23)mm、5.64(3.95,7.92)s和8.56(6.56,12.12)s,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22(0.17,0.29)mm、7.33(4.54,13.21)s和11.49(7.46,17.83)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9 258.00、9 047.00、8 864.00,均P<0.01)。CL组患者的总缺失率为(29.42±12.24)%,腺体弯曲个数为4(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37±10.83)%和3(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6,P<0.01;U=7 656.00,P<0.01)。CL组总缺失率与配戴时间、OSDI评分、CFS评分均呈正相关(rS=0.404、0.275、0.319,均P<0.01)。结论长期配戴软性CL可导致较严重的眼部不适症状、干眼体征以及形态的异常;长期配戴软性CL者出现眼部不适症状和干眼体征可能与其异常有关。

  • 标签: 干眼 角膜接触镜 睑板腺 泪膜 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提肌前徙在修复重术后宽重伴上下垂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及长沙美莱医疗美容医院的重术后宽重伴上下垂患者,在矫正宽重手术中,解剖复位各组织结构,并应用上提肌前徙矫正宽重患者的上下垂畸形。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分别让医生、患者和第三方对比术前和术后6个月以上照片,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三方都满意为显著有效,两方满意为有效,一方满意为一般,都不满意为差。结果共纳入98例患者,女性95例,男性3例;年龄18~49岁,平均24.5岁。双侧宽重同时矫正68例,单侧宽重矫正30例,共行166侧上眼睑手术,其中轻度上下垂102侧,中度上下垂64侧。术后效果评价:显著有效90例,有效5例,一般3例,无效果差患者,疗效满意度为96.9%(95/98)。结论在宽重修复手术中,上提肌前徙是宽重修复中的重要步骤,可以有效矫正宽重患者的上下垂畸形。

  • 标签: 眼睑成形术 宽重睑 上睑下垂 上睑提肌前徙
  • 简介:摘要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与眼表微生物菌群关系紧密,眼表微生物菌群种类及数量的变化是MGD的诱因或加重因素。MGD患者眼表存在多种潜在致病菌株,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以及棒状杆菌等,其眼表微生物较强的免疫逃逸以及毒性作用影响MGD患者眼表的免疫反应。此外,眼表微生物具有脂肪酶及蛋白酶活性,影响脂的分泌及抗反应,加重MGD。(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24-327)

  • 标签: 睑板腺功能障碍 微生物组 病原体 菌群
  • 简介:摘要强脉冲光(IPL)疗法是临床上治疗功能障碍(MGD)及MGD相关性干眼的物理疗法之一,近来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IPL治疗MGD及其相关干眼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宽谱非相干光的光热效应、热辐射效应、杀菌、抗、光调节和恢复局部低氧环境等作用改善及眼表的微环境,降低眼表组织中性因子水平,进而改善泪膜稳态、减轻缘炎症状态,达到治疗MGD及MGD相关干眼和减轻眼表疾病的眼部症状和体征的目的。作为近年来一种全新的MGD及其相关干眼的治疗方式,IP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逐步得到了认可。然而,目前由于IPL临床应用实践相对缺乏,产品种类较多,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个体影响因素较多以及治疗参数需要进行个性化选择,IPL治疗MGD相关干眼的临床适应证、治疗参数调节、治疗的操作流程、治疗时机和疗程的选择、疗效的评价及治疗方案的确定等均尚无规范化指导意见。干眼IPL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专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讨论,并基于IPL在眼科的应用进展和作用原理对IPL的规范化操作流程制定本共识,为IPL的规范化临床应用提供推荐意见,并为我国干眼诊疗中心诊疗模式的规范提供依据。

  • 标签: 干眼/治疗 睑板腺功能障碍/治疗 强脉冲光 共识 干眼临床中心标准化建设 中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术前干眼治疗伴功能障碍(MGD)的白内障患者对术后干眼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2019年1月至12月伴有MGD性干眼的白内障手术100例(118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临床试验组45例(54例),手术前3天进行个性化系统的干眼治疗,包括滴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用庆大霉素注射液及玻璃酸钠滴眼液进行双眼热敷、超声雾化及按摩的系统干眼治疗;对照组55例(64眼)仅滴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玻璃酸钠滴眼液。两组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记录患者的干眼主觉症状和客观指标,包括排出功能、分泌物、泪膜破裂时间(BUT)和泪液分泌功能试验(SIt),以评价两组术后干眼的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干眼的主觉症状及客观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伴有MGD性干眼白内障患者术前个性化系统的干眼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术后的干眼状况。

  • 标签: 干眼 睑板腺功能障碍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