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支原体肺炎合并肥胖患儿血清炎症因子及疾病严重程度。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马鞍山十七冶医院收治的100例支原体肺炎合并肥胖患儿作为观察组,另于同期选择50例无肥胖症的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儿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IL-6、IL-8]水平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NF-κB抑制蛋白(IκB)、Toll样受体4(TLR4)的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轻症支原体肺炎和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TNF-α、IL-2、IL-6、IL-8水平及NF-κB、IκB、TLR4 mRNA相对表达量;以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炎症因子水平与NF-κB、IκB、TLR4 mRNA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NF-α、IL-6、IL-8水平较高,IL-2水平较低,NF-κB mRNA、TLR4 mRNA相对表达量较高,IκB mRNA相对表达量较低(P值均<0.05)。与轻症支原体肺炎患儿相比,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TNF-α、IL-6、IL-8水平较高,IL-2水平较低,NF-κB mRNA、TLR4 mRNA相对表达量较高,IκB mRNA相对表达量较低(P值均<0.05)。经相关性分析,TNF-α、IL-6、IL-8水平与NF-κB mRNA、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与IκB mRNA相对表达量呈负相关;IL-2水平与NF-κB mRNA、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呈负相关,与IκB mRN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合并肥胖症易导致NF-κB、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及TNF-α、IL-6、IL-8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引发肺部炎症反应。此外,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炎症反应也逐渐加重。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儿童肥胖 血清炎症因子 疾病严重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情分为AECOPD组(28例)、稳定期COPD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水平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分析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与AECOPD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AECOPD组患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高于稳定期CO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ECOPD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低于稳定期CO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FEV1%与PCT、IL-6、hs-CRP均呈负相关(均r<0,P<0.05);FEV1/FVC与PCT、IL-6、hs-CRP均呈负相关(均r<0,P<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与AECOPD患者肺功能呈负相关,临床应在实际治疗过程中,积极控制FEV1%、FEV1/FVC等相关指标水平。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炎症因子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骨桥蛋白(OPN)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与肺动脉压力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湖南省永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5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OPD患者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分为肺动脉高压组45例和非肺动脉高压组60例。比较2组间血清HMGB1、IL-6、TNF-α、OPN和HIF-1α水平,观察2组间肺动脉压和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分析不同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患者血清HMGB1、IL-6、TNF-α、OPN和HIF-1α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HMGB1、IL-6、TNF-α、OPN、HIF-1α与肺动脉压、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肺动脉高压组HMGB1、IL-6、TNF-α、OPN和HIF-1α均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t值分别为7.67、4.94、17.29、17.55、15.23,P值均<0.01)。肺动脉高压组肺动脉压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t=16.06,P<0.01),FEV1/FVC、FEV1%pred均低于非肺动脉高压组(t值分别为9.94、11.61,P值均<0.01)。肺动脉高压组45例患者中轻度肺动脉高压20例,中度肺动脉高压15例,重度肺动脉高压10例。轻度肺动脉高压患者HMGB1、IL-6、TNF-α、OPN和HIF-1α均低于中度和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HMGB1、IL-6、TNF-α、OPN和HIF-1α均低于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7.36、25.93、138.83、33.34、30.77,P值均<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MGB1、IL-6、TNF-α、OPN、HIF-1α与肺动脉压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3、0.55、0.75、0.80、0.81,P值均<0.01),与FEV1/FVC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87、-0.77、-0.81、-0.66、-0.82,P值均<0.01),与FEV1%pred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1、-0.86、-0.84、-0.68、-0.85,P值均<0.01)。结论血清HMGB1、IL-6、TNF-α、OPN、HIF-1α与COPD患者肺动脉压力有关,可作为评估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骨桥蛋白 低氧诱导因子1α 肺动脉压力
  • 简介:摘要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家族、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等炎症因子所介导的生理性炎症反应参与卵泡发育、成熟及排卵过程,炎症因子异常表达引发病理性炎症反应,可导致排卵障碍及不孕,主要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肥胖、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本文围绕炎症因子对卵泡发育的生理作用以及在不同疾病中影响卵子发育的可能机制进行阐述,以期为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诊疗提供帮助。

  • 标签: 炎症 细胞因子类 卵泡 生长 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外周血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与肺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法,选取涉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诊治的稳定期COPD患者106例设为观察组,并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分级标准将患者按COPD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度组(42例)、重度组(39例)、极重度组(25例),另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的4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纳入对象入院时NLRP3、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NLRP3、肺功能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借助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NLRP3、FEV1%pred、FEV1/FVC、IL-1β、TNF-α对COPD重度及极重度发生的诊断价值。对比不同GOLD分级患者NLRP3、肺功能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NLRP3与肺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NLRP3、IL-1β、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FEV1%pred、FEV1/FVC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NLRP3、FEV1%pred、FEV1/FVC、IL-1β、TNF-α诊断COPD重度及极重度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83、0.88、0.93、0.94(P值均<0.05)。极重度组NLRP3、IL-1β、TNF-α水平显著高于轻中度组及重度组,FEV1%pred、FEV1/FVC显著低于轻中度组及重度组(P值均<0.05);重度组NLRP3、IL-1β、TNF-α水平显著高于轻中度组,FEV1%pred、FEV1/FVC显著低于轻中度组(P值均<0.05)。经相关性分析,NLRP3与FEV1%pred、FEV1/FVC均呈负相关,与IL-1β、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NLRP3与稳定期COPD患者FEV1%pred、FEV1/FVC、IL-1β、TNF-α水平具有明显相关性,临床应给予关注。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稳定期 呼吸功能试验 血清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骨保护素及相关炎症因子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按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间新乡医学院附属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胸痛患者236例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32例,对照组(非冠心病的患者)104例。问卷调查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抽取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离心收集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骨保护素、可溶性受体激活的核因子κB(monoclonal antibody to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RANK)配体、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C反应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浓度。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骨保护素、IL-6、C反应蛋白、IGF-1、MCP-1、MMP-9浓度分别为(1.85±0.49) μg/L、(65.93±5.18) ng/L、(15.74±2.52) mg/L、(725.19±13.36) μg/L、(302.16±15.92) μg/L、(58.31±7.94) 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42±0.44) μg/L、(47.56±3.51) ng/L、(1.91±0.67) mg/L、(228.61±12.05) μg/L、(246.39±10.28) μg/L、(37.09±4.76)μg/L,可溶性RANK配体(332.69±14.91) ng/L明显低于对照组(380.85±19.5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39、21.065、29.721、27.637、18.911、16.463、17.085,P均<0.05)。血清骨保护素、IL-6、C反应蛋白、IGF-1浓度在不同病变支数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三支病变组(2.05±0.51) μg/L、(80.96±25.70) ng/L、(19.79±2.03) mg/L、(849.07±18.95) μg/L明显高于双支病变组(1.83±0.45) μg/L、(62.74±20.61) ng/L、(13.82±1.75) mg/L、(714.84±19.06) μg/L和单支病变组(1.61±0.42) μg/L、(53.09±18.37) ng/L、(9.67±1.40) mg/L、(507.51±17.83) μg/L,双支病变组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骨保护素、IGF-1是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骨保护素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27,在最佳临界点1.54 μg/L时,诊断的敏感度为84.09%(111/132),特异度为73.48%(97/132);血清IGF-1的AUC为0.883,在最佳临界点395.78 μg/L时,诊断的敏感度为71.21%(94/132),特异性为96.21%(127/132)。结论血清骨保护素及相关炎性因子IGF-1是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冠心病的发生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骨保护素 白细胞介素6 C反应蛋白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可溶性RANK配体
  • 简介:摘要目的⑴了解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的病原分布。⑵分析BICE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外周血白细胞数(WBC)和血红蛋白(Hb)水平,探讨其与BICE发生惊厥是否有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儿内科30例BICE患儿为观察组,同期选择不伴有惊厥发作的轻度胃肠炎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肠道病毒检测使用胶体金法或荧光PCR法;血清IL-6、TNF-α的检测使用化学发光法。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间及不同惊厥发作次数、持续时间BICE患儿间的血清炎症因子、WBC、Hb水平。结果⑴BICE组发病以秋冬季为主。对照组夏季发病率高于BI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BICE组30例患儿轮状病毒阳性占46.67%,诺如病毒阳性占6.67%,柯萨奇病毒阳性占10%。⑶BICE组血清IL-6水平[(16.37±11.97)pg/ml]高于对照组[(10.30±6.9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BICE组血清TNF-α水平[(11.96±7.10)pg/ml]高于对照组[(6.95±4.9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⑷BICE组惊厥次数≥2次患儿组血清IL-6水平[(24.83±14.34)pg/ml]和TNF-α水平[(16.93±6.73)pg/ml]高于惊厥次数<2次患儿组[IL-6:(11.48±6.91)pg/ml,TNF-α:(9.07±5.6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P=0.002);BICE组惊厥持续时间≥5 min患儿组血清IL-6水平[(27.84±14.42)pg/ml]和TNF-α水平[(18.00±6.74)pg/ml]高于惊厥持续时间<5 min患儿组[IL-6:(12.20±7.76)pg/ml,TNF-α:(9.75±5.9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⑸BICE组与对照组相比,血常规WBC数和Hb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⑴本地区的BICE病原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⑵BICE患儿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调节功能紊乱,IL-6和TNF-α可能参与了BICE的惊厥发生过程;血清IL-6、TNF-α水平越高,患儿惊厥程度越重。⑶血常规WBC数和Hb含量与BICE的发生无关。

  • 标签: 胃肠炎 新生儿惊厥,良性 轮状病毒感染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青岛市市立医院心外科进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是否采用血必净治疗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进行积极处理原发病以及对症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麻醉诱导前、手术后当日、术后24 h分别给予100 ml的生理盐水加100 ml血必净注射液输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并计算出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呼吸指数(RI)、氧合指数(OI),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T1、T2、T3、T4的血清TNF-α、IL-6水平较T0明显升高(P<0.05),TNF-α、IL-6水平随着CPB后时间推移而递增,均在T2时达到最高值,而后逐渐下降,观察组血清TNF-α、IL-6水平的上升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1、T2、T3、T4的血清SOD水平较T0明显降低(P<0.05),SOD水平随着时间推移而递降,均在T2时达到最低值,而后逐渐上升,观察组血清SOD各时间点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1、T2、T3、T4的RI水平较T0明显升高(P<0.05),均在T2时达到最高值,但观察组T1、T2、T3、T4的RI水平明显低于同时点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1、T2、T3、T4的OI水平较T0明显降低(P<0.05),均在T2时达到最低值,但观察组T1、T2、T3、T4的OI水平明显高于同时点对照组(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消除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消除氧自由基、抗氧化应激等作用,适用于CPB所引起的急性肺损伤,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 标签: 体外循环 血必净注射液 炎性因子 呼吸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男性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营养状态和全身炎症反应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男性稳定期COPD患者86例、男性正常对照组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去脂体质量指数(FFMI)对受试者进行营养状态评估,将COPD组分为低FFMI组(n=44)和正常FFMI组(n=42),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症状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6MWD)、肺功能检测,同时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浓度。结果稳定期COPD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6MW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FEV1/FVC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稳定期COPD组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37,P<0.05)。稳定期COPD组血清TNF-α、IL-1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FFMI组血清TNF-α、IL-1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FFMI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COPD患者的FFMI与6MWD、FEV1%pred、FEV1/FVC均呈正相关(r=0.416、0.377、0.390,P值均<0.05)。而入组前一年急性加重次数、mMRC评分、血清TNF-α、血清IL-18与FFMI呈负相关(r=-0.437、-0.439、-0.506、-0.337,P值均<0.05),其中血清TNF-α与FFMI呈负相关。采用逐步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6MWD、血清TNF-α浓度、血清IL-18浓度是FFMI独立影响因素(b=0.008、-0.240、-0.004,P值均<0.05)。通过标准化回归系数发现血清TNF-α水平与FFMI相关性最高(β=-0.436,P<0.001)。结论COPD患者血清TNF-α与营养不良指标关系密切,是COPD营养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营养不良 去脂体质量指数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容易复发的精神疾病,其病因复杂,主要由遗传、代谢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有关抑郁症的炎症因子假说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大量临床实验研究显示抑郁症与中枢和外周血中促炎症因子的增加有关,外周血中炎症因子可通过特异性转运蛋白跨过血脑屏障的方式在脑中扩散,激活或参与脑部炎症反应,最终影响了脑部情绪调节区域的神经元活动和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引发抑郁症状。本文总结归纳了炎症因子与抑郁症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为进一步开展抑郁症预防控制、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 标签: 抑郁症 炎症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创伤后血清IL-18、IL-1β变化的临床意义,并探索创伤后血清IL-18、IL-1β变化的潜在机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80例创伤患者血清中IL-18、IL-1β的水平,并与健康人进行比较。进一步对80例创伤亚组患者血清中IL-18、IL-1β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创伤患者血清中IL-1β、IL-18表达量分别为(80±2.0) pg/mL、(27±3.0) 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L-1β和IL-18于创伤后第3 d仍呈现上升趋势。创伤组组内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创伤后患者血清中IL-18、IL-1β水平升高,说明机体创伤早期外周血细胞中有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加剧炎症反应。AIS-ISS评分与血清中IL-18、IL-1β表达水平成正相关,说明创伤越严重,炎症反应越剧烈。

  • 标签: 创伤 炎症因子 IL-1β IL-18 NLRP3 炎症小体 Caspase-1 炎症瀑布
  • 简介: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已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上消化道疾病之一。早期研究认为食管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胃内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增强是其主要发病机制,最新研究认为炎症因子炎症反应在GERD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从炎症因子的角度概述GERD的发病机制。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海南省电力工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20年9月,应用整群随机抽样抽取海南省2家发电厂509名一线电力工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其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方式以及工作相关情况等信息,并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组间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509名海南省电力工人平均年龄为(43.13±11.26)岁,平均工龄为(20.27±11.85)年,血清中IL-6、IL-8和TNF-α浓度中位数[M(Q1,Q3)]分别为2.78(1.77,4.00)、9.77(7.10,13.23)和8.18(6.18,11.26)pg/ml。与女性比较,性别为男性是电力工人IL-6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OR=1.80,95%CI:1.08~3.00,P=0.024)。与51~60岁年龄段比较,21~31岁(OR=0.27, 95%CI:0.18~0.42,P<0.001)、31~41岁(OR=0.27,95%CI:0.17~0.43,P<0.001)及41~51岁(OR=0.64,95%CI:0.41~0.99,P=0.043)均是IL-8水平升高的保护因素;与常白班作业的工人比较,倒班作业是电力工人IL-8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OR=1.73,95%CI:1.21~2.48,P=0.003)。与女性比较,性别为男性是电力工人TNF-α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OR=2.87,95%CI:1.70~4.86,P<0.001);与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数目为7种及以上的工人比较,接触1~3种(OR=0.53,95%CI:0.30~0.92,P=0.024)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电力工人TNF-α水平升高的保护因素。结论海南省电力工人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与性别、年龄、工作制度和职业环境有关。

  • 标签: 工人 炎症趋化因子类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炎症因子 影响因素 电力工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本维莫德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炎症细胞因子分泌、皮肤屏障蛋白合成以及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蛋白1(STAT1)磷酸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aCaT细胞,采用0.1 ~ 1 000 μmol/L本维莫德处理24 h,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部分HaCaT细胞分为6组,对照组仅加入DMEM培养基,刺激剂组加入10 μg/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本维莫德组加入10 μg/L TNF-α和IFN-γ以及终浓度为1 ~ 10或1 ~ 100 μmol/L本维莫德,AhR拮抗剂组加入10 μg/L TNF-α和IFN-γ、10或100 μmol/L本维莫德以及10 nmol/L StemRegenin1(SR1),处理24 h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4、IL-10、IL-22和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的水平,RT-PCR检测HaCaT细胞芳香烃受体(AhR)、细胞色素P450 1A(CYP1A1)、聚丝蛋白、内披蛋白、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和TARC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聚丝蛋白、内披蛋白、TSLP和STAT1及磷酸化STAT1(p-STAT1)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本维莫德对HaCaT细胞中AhR核转位的影响。计量资料采用非配对Student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Spearman检验分析各指标间的关系。结果0.1、1、10、100、1 000 μmol/L本维莫德干预HaCaT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0.2 ± 2.4)%、(85.4 ± 11.9)%、(52.8 ± 14.0)%、(39.4 ± 7.9)%、(27.5 ± 3.4)%,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62.5,P < 0.001),50%抑制浓度为48.54 μmol/L。与刺激剂组相比,10和100 μmol/L本维莫德组HaCaT细胞分泌的IL-10水平上升(F = 16.110,P < 0.001),但100 μmol/L组IL-22(F = 6.884,P < 0.001)和10、100 μmol/L组TARC水平(F = 7.052,P < 0.001)显著下降。与刺激剂组相比,1和10 μmol/L本维莫德组CYP1A1 mRNA表达(P = 0.004)和10 μmol/L本维莫德组FLG mRNA表达(P = 0.040)水平显著增高,而10 μmol/L组TARC mRNA和10 μmol/L组TSLP mRNA表达显著降低(均P < 0.01),而刺激剂组和本维莫德组间AhR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93)。与刺激剂组相比,10 μmol/L本维莫德组聚丝蛋白(P = 0.020)和1、10 μmol/L本维莫德组内披蛋白表达水平(P < 0.001)显著上升,而10 μmol/L TSL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 < 0.001),1和10 μmol/L本维莫德组p-STAT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 < 0.001)。与100 μmol/L本维莫德组相比,AhR拮抗剂组IL-10分泌水平显著下降(t = 4.794,P = 0.003),TSLP mRNA的表达显著上升(t = 3.769,P = 0.005);与10 μmol/L本维莫德组相比,AhR拮抗剂组IVL蛋白表达显著下降(t = 5.117,P = 0.002),TSLP蛋白表达显著上升(t = 3.117,P = 0.043),p-STAT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t = 1.400,P = 0.719)。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对照组和1 μmol/L本维莫德组中AhR绿色荧光主要表达于HaCaT细胞胞质中,细胞核中基本无荧光表达;而在10 μmol/L和20 μmol/L本维莫德组HaCaT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均可见高密度绿色荧光。结论本维莫德可通过活化AhR信号通路抑制HaCaT细胞增殖,调节炎症因子分泌,上调皮肤屏障相关因子的产生和抑制STAT1磷酸化。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角蛋白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因子类 本维莫德 芳香烃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动脉溶栓前后炎症标志物、血栓-炎症因子与功能的关系。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96例,给予动脉溶栓治疗;对照组196例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溶栓后72 h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估功能,并分为功能不良组与功能良好组。其测定溶栓前后炎症标志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血栓-炎症因子指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P-选择素,并分析溶栓前炎症标志物及血栓-炎症因子与溶栓后72 h功能的关系。结果溶栓后两组NLR、PLR均显著低于溶栓前(均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溶栓后两组MCP-1均高于溶栓前,t-PA、sCD40L、P-选择素均低于溶栓前(均P<0.05);且溶栓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据相关性分析,NLR、PLR、MCP-1、t-PA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36,0.264,0.483,0.549,均P<0.05)。功能良好组溶栓前、溶栓后72 h NLR、PLR、MCP-1、t-PA、sCD40L均低于功能不良组;P-选择素高于功能不良组,(t=13.850,18.208,23.636,22.371,59.868,96.646,378.112,141.213,131.160,110.039,10.716,11.108,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前后NLR、PLR、MCP-1、t-PA水平异常是患者的动脉溶栓功能不良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溶栓前NLR、PLR、MCP-1、t-PA、sCD40L、P-选择素水平对预测患者溶栓不良功能结局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前后的炎症标志物、血栓-炎症因子与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炎症介异素类 炎症趋化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脂水平与炎症反应强度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期寻找一种可以快速评估脓毒症病情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449例脓毒症患者及同期住院的355例非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入院24 h内的血脂及其他临床指标并进行比较;采用双变量相关性研究方法分析脓毒症患者血脂水平与炎症指标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各血脂成分对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将血脂分为不同水平两组,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无终点事件发生(以28 d病死率为终点事件)的累积存活率。结果与非脓毒症患者比较,脓毒症患者血浆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TC(mmol/L):2.93±1.33比4.01±1.14,HDL-C(mmol/L):0.78±0.47比1.16±0.40,LDL-C(mmol/L):1.53±1.00比2.71±0.98,均P<0.05〕。在脓毒症患者中,血浆胆固醇水平与炎症程度指标及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以HDL-C与白细胞介素-6(IL-6;r=-0.551,P=0.000)、降钙素原(PCT;r=-0.598,P=0.000)、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r=-0.285,P=0.000)的相关性最强。ROC曲线分析显示,在所有血脂成分中,以HDL-C对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预测价值最高,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8,当最佳截断值为0.69 mmol/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3%、65.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6%、71.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HDL-C≤0.69 mmol/L组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较HDL-C>0.69 mmol/L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而且低HDL-C水平组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59.73%(135/226)比28.70%(64/223)〕、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41.15%(93/226)比31.84%(71/223)〕、需要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的概率〔机械通气:56.64%(128/226)比46.18%(103/223),血管活性药物:54.42%(123/226)比38.57%(86/223)〕及微生物培养阳性率〔45.58%(103/226)比35.43%(79/223)〕、出现耐药菌的比例〔19.91%(45/226)比10.31%(23/223)〕均较高HDL-C水平组高,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脂水平尤其是HDL-C水平能够良好地反映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强度及病情严重程度,HDL-C水平可作为预测脓毒症患者短期预后的良好生物标志物。

  • 标签: 脓毒症 血脂 炎症因子 预后
  • 简介:摘要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是DME的一线治疗药物,但仍有部分患者在抗VEGF治疗后出现顽固性或复发性水肿。这表明DME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除VEGF之外的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随着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发展,DME患者房水和玻璃体等眼内液的炎症因子分析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认清目前治疗方法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有助于制定更高效的治疗方案。本文围绕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细胞间黏附因子1等炎症因子在DME病程中的变化展开综述,分析其中可能涉及的机制,并讨论抗VEGF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对这些炎症因子的影响。

  • 标签: 糖尿病黄斑水肿 炎症因子 房水 玻璃体
  • 简介:摘要卵巢癌是女性常见的致命性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起源于卵巢或输卵管上皮的卵巢上皮癌(EOC),约占85%~90%。EO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是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进行铂类/紫杉醇化疗,细胞的化疗耐药已成为EOC患者复发并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已有许多学者认为卵巢癌的肿瘤环境富含广谱的肿瘤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炎症能使上皮细胞分裂分化增加,正常的上皮组织长期暴露于炎性环境会逐渐向恶性转化,炎性肿瘤微环境促进转变的恶性肿瘤细胞侵袭、转移,最终发生耐药。

  • 标签: 卵巢肿瘤 活性氧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溶血磷脂素类
  • 简介:摘要慢性炎症是一系列临床难治疾病(包括心血管损伤、炎性肠病、癌症等)的病理学基础,而缺氧是慢性炎症引起组织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机制。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对组织适应缺氧具有调节作用。缺氧时,HIF-1α通过激活适应性转录反应以协调低氧组织中的氧供应和代谢活性,此过程涉及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等细胞因子的上调。调节免疫应答和细胞凋亡的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具有与HIF-1α类似的功能,即在低氧条件下通过改变氧依赖性脯氨酸羟化酶活性来调节缺氧状态。此文讨论了在多种炎症性疾病中HIF-1α与NF-κB激活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HIF-1α和NF-κB通路作为炎症性疾病治疗靶点的潜力。

  • 标签: 炎症 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NF-κB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SCZ)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血清炎性因子、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交互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SCZ患者79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肠道菌群、血清炎症因子和糖代谢指标,然后分析肠道菌群与炎症因子和HOMA-IR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双歧杆菌含量低于对照组,拟杆菌属含量高于对照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以及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OMA-I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Z患者TNF-α、IL-1β、IL-6和HOMA-IR与肠道双歧杆菌含量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拟杆菌属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首发未用药SCZ患者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含量降低、拟杆菌属含量增加,且与炎症因子和HOMA-IR均存在明显相关性,可能导致患者糖脂代谢紊乱并诱导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生。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肠道菌群 炎症因子 胰岛素抵抗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