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4 个结果
  • 简介:《骨》是华裔美国小研究的重要作品,该小说体现了成长主题。主人公莱拉经历了成长的困惑,陷入身份迷失,在引路人的引领下进行身份探索,建构了清晰的华裔美国人身份,达成阶段性成长。

  • 标签: 伍慧明 《骨》 成长主题
  • 简介:20世纪上半叶,《金瓶梅》一改在古代社会因"淫书"之名而地位低下的境况,在中国史著中被认定为一部经典之作,地位发生巨大转变。小说史著的撰述者们运用新的观念、方法及视角,以理性、客观的学术态度,对《金瓶梅》进行了"去淫"的处理,发掘了《金瓶梅》为小说史所提供的新元素。并且在与《红楼梦》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中,使《金瓶梅》重新得到评价。正是在学术史转型的大背景下,《金瓶梅》研究的学术品位得到提升,在20世纪上半叶小说史著中,真正实现了经典建构。

  • 标签: 《金瓶梅》 经典建构 小说史 学术史
  • 简介:镜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常见的意象。我国的镜文化源远流长,由镜文化衍生出来的镜意象是古代文言小说中重要的叙事载体、情感载体。镜意象的描写和塑造是镜文化的重要体现。一方面,镜意象书写风格上经历了志怪、尚奇到尚实的演变;另一方面,古代文言小说镜意象的叙事性也有强弱的差别,相较之下,唐传奇中镜意象的叙事性更胜一筹。除此之外,镜意象与审美意识、哲学理念、人情人性等有密切的联系。

  • 标签: 文言小说 镜意象 叙述流变 意蕴内涵
  • 简介:通俗小说因其通晓世俗人性,描写悲欢离合、男女之情而受到读者欢迎,其主题永恒而富有生命力,张爱玲深受通俗小说影响,其故事结构和小说人物有很深的通俗小说痕迹,但张爱玲的小说又有其独特性,一方面她对人物的行为和人性的思考超越了通俗小说,对作品的人物也不进行单一的道德批判,她惯于打破传统言情模式的窠臼,使故事给予读者深思。

  • 标签: 通俗小说 言情模式 才子佳人 张爱玲 写情模式
  • 简介:电影小说是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学与电影的双重属性,既是电影文学的重要样式,也是小说艺术的全新品类。它滥觞于20世纪20年代,从早期的电影本事中孕育产生。电影市场竞争激烈营销宣传的需要、电影报刊媒介的兴起、满足电影观众及读者的客观诉求等因素进一步促进了电影小说在20年代的演化发展。电影小说的出现对早期电影文学形式的进化,促进电影的宣传营销,满足观众、读者的审美需要,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电影小说 电影本事 影戏小说
  • 简介:金庸喜欢在文章中玩小把戏.读《笑傲江湖》,一开始是华山派大弟子令狐冲对小师妹岳灵珊一往情深的痴爱,但自洛阳绿竹巷起,另一位姑娘出现,她身份高,本事大,多次救助令狐冲.待这位神秘女子的芳名揭出,你立马就会明白,岳灵珊这姑娘再好,也没戏了,人家任大小姐才是令狐冲的“真命天女”.即使不借助让碍事人物突然死掉的俗套,

  • 标签: 金庸小说 人名 《笑傲江湖》 令狐冲 姑娘
  • 简介:汪曾祺的小说充分展现了散文化特征。他将书画的“空白”艺术化用到小说中,突出表现虚实相生的叙事手法。其小说淡化故事情节,少有前后因果逻辑联系和矛盾冲突,表面杂乱无章,但却内藏叙述秩序。汪曾祺受沈从文的影响和其世俗化的生活经历也是散文化小说的成因。他的散文化小说使小说的审美功能得以重现且呈现出平淡的小说风格。

  • 标签: 汪曾祺 小说 散文化
  • 简介:韩少功的小说中,隐藏着浓厚的宗教意识,既有佛教的生命轮回和救世于苦难的意识,也有基督教的博爱和牺牲以及批判和拯救意识,还有巫楚文化中的巫鬼气息和自然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意识,这些宗教意识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其小说完成了从世俗到宗教的蜕变和超越,形成了一种有思想深度的小说

  • 标签: 韩少功 小说 宗教意识 作用
  • 简介:唐前小说虽取得志怪、志人、博物的兴盛,但由于脱离史传未久,无论作品生成、行文笔法,还是创作观念,都体现出明显的"补史"特征。这一特征具体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题材内容上拾史传编纂之所遗,二是故事叙述中与"史"相近的笔法,三是以"史"为据的评论考释。这三方面的突出,一方面说明小说虚构、娱乐的本质特征尚未获得充分发展,小说本身的文体属性尚不明确,另一方面也说明小说于"史"表现出强烈的归依诉求,与"史"呈现出更多的"家族相似性"特征。小说只有摆脱了这种归依诉求,其自身的文体特征和存在价值才能获得充分发展。

  • 标签: 唐前小说 “补史” 家族相似性特征
  • 简介:昆德拉的小说以情节简洁、主题多义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主题多义体现在昆德拉对人生的多重主题的探寻之中,涉及到爱情、生命、政治等方面,贯穿于这些主题的核心是作者对存在的思考,他通过刻画灵魂来探索人物的存在状态。小说《身份》延续了作者对存在的思考,其爱情、身份、可能性主题构成了小说文本的多义性与复杂性。通过文本,昆德拉还原了现实的复杂与多重可能,引发了读者的哲思,同时也在小说形式上提供了有意借鉴。

  • 标签: 米兰·昆德拉 爱情 身份 可能性
  • 简介:康乾时期文言小说中儿童形象的艺术作用与功能主要表现在文本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方面。在文本功能上,儿童形象起到了道具符号类作用,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小说主题和烘托其他人物形象三方面有着关键作用;在社会功能上,作家通过文本中的儿童形象寄托了对世人进行道德教育的理念,从传承孝悌观念、约束人民的道德意识、批判社会不良风气三方面展现其社会改良作用。

  • 标签: 康乾时期 儿童形象 艺术作用与功能
  • 简介:相对于长篇和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的研究并未受到同等的重视,存在明显的滞后。短篇小说的“轻”,有利于作家进行文体实验,为中长篇小说的创作积累经验。小说的叙述问题不仅仅是形式层面的问题,更关系到审美价值和意义的生成。以方方的短篇小说为蓝本,结合叙事学相关理论,从叙述视角、时间与空间、语调等方面,来探讨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 标签: 短篇小说 小说叙述学 叙述视角 方方
  • 简介:我们循规蹈矩地生活,但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去寻求更加刺激的经历。一些男男女女把这种渴望付诸实践,他们潜入海底,攀上高峰,或者飞向太空。但具备这种条件的人毕竟是少数。

  • 标签: 奇幻小说 生活 色彩 阅读 马丁 乔治
  • 简介:在当代文学小说创作中,对客家地域文化的书写,程贤章是一位佼佼者。程贤章小说创作具有历史的使命感与时代的先锋感:对体制、人性、生命、文化层面均有诸多反思。其作品通过浓郁的地域文化品格、理想化的生活憧憬,揭示了客家人生存的困境、现实的沉重、未来的前景和人性的奥秘。小说深度书写了客家人不同侧面的风土人情,真挚地描绘了一幅幅客家人生活生存的风俗之画。他注重语言的本真,以通俗之语表现通俗之事、凡俗之人,把对人性与民族命运的书写融合一体,充满着民间文化风格,非常接地气。

  • 标签: 土风与民情 客家方言 风格 《神仙·老虎·狗》
  • 简介:现基于叙事学和老子哲学等相关理论,以菲茨杰拉德遗作《余殃》(TheI.O.U)为文本解析对象,尝试从中外文学比较的视角切入,剖析小说文本中的情节突转,以此挖掘作品主题思想与老子哲学中相吻合的部分,试图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结合多添一簇火花。

  • 标签: 菲茨杰拉德 《余殃》(The I.O.U) 主题思想 情节突转 老子哲学
  • 简介:美国科幻小说家奥克塔维娅·巴特勒的《家族》融科学幻想小说、新奴隶叙事与历史书写小说于一炉,以穿越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奴隶制的罪恶,引发对美国现实种族关系、两性关系的思考。小说通过新奴隶叙事的形式再现了不可再现之过去,通过科幻小说的形式言说了黑人无法言说之创痛。其历史书写隐喻着美国黑人和白人割不断的历史渊源和共生关系这一美国国族寓言。《家族》表明,黑白血脉相连,其历史经历交织,黑白的许多经历是共同体验的结果。为了避免历史重演,黑人和白人必须在历史记忆和重访过去中了解历史真相,并对美国当下语境下自由的概念和美国黑人乃至美国整个国族的整体命运加以关注与思考。

  • 标签: 《家族》 历史书写 政治隐喻 国族寓言
  • 简介: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施蛰存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融入其小说创作,改变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方式,将写作转向人的潜意识和内心世界。同时,他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出发点,由人物外在表现反映内在冲突,以代表生命的爱欲来探讨人物本性,凸显压抑中痛苦挣扎的本我欲望。拟将弗氏理论与施氏作品结合评析,阐释潜意识、人物双重或多重性格、爱欲与文明对立冲突等心理分析创作手法,深入解读施氏小说的艺术性,探索其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本能欲望、抨击都市社会的异化和推崇自由人性社会的精神内核。

  • 标签: 施蛰存 弗洛伊德 心理分析 潜意识 爱欲
  • 简介:2018年3月,黄大年、卢永根、卢丽安三位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英年早逝的黄大年教授再也听不到为他响起的掌声,但这位用生命叩开地球之门的海归教授却让无数人感动。87岁的卢永根,是在病榻上领到奖杯的。"以台湾的女儿为荣,以生为中国人为傲"的卢丽安,则坚信"没有台湾梦的中国梦肯定是不完整的"。2017,他们的事迹感动你我,感动中国……

  • 标签: 感动中国 留学回国人员 中央电视台 年度人物 中国人 中国梦
  • 简介: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我其实没有特殊的想法。但我在2016年参加了一次外国留学生讲座,我们还参观了华侨历史博物馆和其他几个地方,我看到留学生,包括我自己,对当地文化有了一种更高更新的认识和了解。这个感受非常重要,因为我自己也曾是留学生,在国外待了很久。我觉得,今天要让这些年轻人了解中国文化,一定要运用我们当地的优势。我想起2004年在牛津大学做讲座教授的时候,

  • 标签: 中国故事 外国留学生 华侨历史博物馆 中国文化 牛津大学 年轻人
  • 简介: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是潜流的文化传统、主流的政治文化、汇流的大众文化,相互冲突与交织,空前喧嚣纷攘。发现在当下各种文化形式中已经隐含着、正在表现着的文化传统,并在实践中进行与其他文化优秀传统相融合的探索,重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才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正途,才能实现当代中国文化的成功转型,使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勃勃生机。

  • 标签: 文化 传统 融合 实践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