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2 个结果
  • 简介: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跨文化交流面临着急剧动荡的局面,文化传递的机制、规则的研究和约定也同时变得急迫起来,比较文学暨比较诗学的学术目的愈来愈明显地显示出它只有服从于这一现实性,才能获得跨文化解释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叶维廉差异性的本土内在的双向全识视角和异种繁殖的跨文化传递目的理论,将为国际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极具操作性的指导.

  • 标签: 比较诗学 叶维廉 比较文学 跨文化交流 视角 学术
  • 简介:一般认为.文学理论往往基于理论原点,根据某种现实性进行逻辑推演,形成普适性的体系框架.而批评则是对具体现象或作品或思潮进行把握,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确定其意义,以便于形成经典杰作的等级体系。但在当代文艺学领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趋向。即:批评越来越不像原本意义上的批评。而逐渐向理论的方向靠拢:与此同时,理论也越来越不像原本意义上的理论,而往往化身为具体的批评。批评与理论原先似乎分立为两个领域。但如今批评的理论与理论的批评相向而行。相反相成.逐渐地形成了当代的所谓“批评理论”。本文简要分析这种批评理论出现的现实原因和当代意味.试图把握批评理论潜在的研究策略。

  • 标签: 当代文艺学 批评理论 文学理论 经典 意味 思潮
  • 简介:岳珂(1183—1243年),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肃之、了山,号亦斋、东几、倦翁、棠湖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侨居九江;是抗金名将岳飞之孙,敷文阁待制岳霖之子;历官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知嘉兴府,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权户部尚书、淮南江浙荆湖制置茶盐使兼守当涂等。岳珂著述甚富,传

  • 标签: 岳珂 内在超越 哲学 户部尚书 文学家 史学家
  • 简介:摘要《报任安书》是千古流传的名篇,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不感兴趣,本文对这篇文章内容进行深度解构,找寻其内在的、不易为人所发现的美感,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 标签: 报任安书 内在美 生存 死亡
  • 简介:论及中国新文学的发生,“新青年派”同仁围绕《新青年》杂志所进行的一系列原创性工作为我们提供了确切的证词。这从《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和《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中可以略见一斑。洋洋十卷本的“大系”不必一一列举,单说《建设理论集》所收录的关于文艺意识或说文学观念的定位目次,算起来就有50篇,而且这还是经过编纂者胡适精心遴选的。必须看到,关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生、发展以及流变的资料编选,并不止一个版本。

  • 标签: 中国新文学 人道主义 《新青年》杂志 歧义 气质 新文学运动
  • 简介:近些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逐渐成为探究的话题,虽然系统研究者不多而且滞后于其它学科,但将视野从客体转向主体及其研究模式毕竟是逐渐深入的体现。必须指出的是,不少探讨仍旧囿于既有的文学史观视野,对方法论、思维模式、参照系统等探究的学术史意义缺少充分的认识和理论自觉。这其中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中提出的“范式”(paradigm)理论影响较大,学者们在借鉴时虽能注意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同,但对其内在缺陷认识不足。“范式”理论把研究的重点从知识体系转向研究主体,注意到了范式选择的社会性,强调研究不能脱离研究史以及一段时期内研究的稳定性和内在制约性。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研究范式 内在统一性 《科学革命的结构》 “范式”理论 参照系统
  • 简介:斯宾诺莎是最伟大的犹太教哲学家之一,罗素称赞他是伟大哲学家忠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厚可亲的,按才智讲,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

  • 标签: 斯宾诺莎
  • 简介:一种新的思想形态或认知范式的形成和发展,与经典文本的理解与诠释密切相关。具体落实到两宋新儒学的领域,作为先秦儒学在宋代发展的关键时期,北宋这一阶段新儒学经典诠释行为的内在机制值得我们深度发掘。作为一个以诠释者为主体的诠释形态,北宋新儒学具备了符合逻辑理性与形上存在的设定这两个有效性的构成要素。对于北宋新儒学经典诠释内在机制的考察,一方面回答了"一种有效的经典诠释形态应该具备哪些构成要素"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当代儒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若干可以参考的进路。

  • 标签: 北宋新儒学 经典诠释 经典文本 诠释 有效性
  • 简介:通过阳明心学与汉纳·鄂兰心性论的对照研究,可以看出两者都是强调内向探索和外向探究之间的差别。两者在探讨内向探究时,遇到似乎相同的困境,即内向探求的对象不属于可直接印证的外物,而是属于内在于人心之'物',而这一内心之'物'却难于言表。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汉纳·鄂兰不假设具有一种道德本质作为人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内在支撑,她认为思维活动的内心对话对于防非止恶具有积极的作用,汉纳·鄂兰更注重内心思维活动对道德行为的作用。而王阳明假设了一个道德本质,即'天理'或'性',这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为人的道德行为给予了先天保障。

  • 标签: 内在探究 道德性 汉纳·鄂兰
  • 简介:"东欧"作为一个冷战时期形成的地缘政治概念,不仅意味着国际区域的划分,更包含着特定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内涵。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后,国际政治意义上的"东欧"或许逐渐被"中欧"或"巴尔干欧洲"所取代,但作为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东欧"仍有其特殊的意义,中外文学关系视野中的"东欧"当属后者。近代以来的东欧虽分属不同的国家,但从地缘政治、历史遭遇到文化传统,都有着明显的相似和关联性。相似的民族处境、历史体验、文化性格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对于在列强压制和侵占下获得民族意识的觉醒、并在学习和反抗西方的矛盾中艰难走向独立和现代的中国而言,不仅具有特殊的认同价值,更伴随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

  • 标签: 东欧 东欧文学 现代中国 译介与影响
  • 简介:<正>邓蜀平在《苏联长篇小说结构的新发展》(《现代人》86年5期)一文中指出:近年来的苏联文学,跟它所处的时代一样,变得越来越纷繁复杂,发展步伐加快了。在小说领域,最能说明这一趋向的是式样空前繁多:全景小说、史诗小说、哲理小说、道德探索小说、思考小说、抒情小说、心理小说、纪实小说、随笔体小说、幻想小

  • 标签: 心理小说 小说结构 抒情小说 纪实小说 随笔体 现代人
  • 简介:<正>刘心武在《求而不追》(《文艺争鸣》1994年5期)一文中指出:在这几年所出的新书里,算得上“沤心沥血”的,是长篇小说《四牌楼》.它开笔于1986年,1987年、1989年停顿,1991年重弄,毁掉已有手稿的大半——不是不得己,是自己不满意,这样又断续地写到1992年,终于完稿,1993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无非是把自己想写的,尽量写得自己满意罢了.

  • 标签: “边缘化” 作家 长篇小说 刘心武 文艺 说文学
  • 简介: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是将他者包客进来,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代之而起的是他者的概念群,构成丁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但经过整合与重建,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我确认。“如果全球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Jun平认为,“本土”不如“本土性”确切,因为前者试图“”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者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背景”对中国文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角度,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或Varied-dimension(多维的)角度,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认为“本土”的号召力是以民族文化的过去为基础的,其情感成份多而理性成分少,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现当代中国学者文论著作虽多,但大都采用“西方文论在中国”而不是“中国文论在世界”的方式。张喜洋通过解析奈保尔个案,指出,“诺贝尔文学奖”作为文化上的全球性事件,实质是要求多种多样的“本土”文化去参予。杨Yang告诚人们注意“本土”口号背后可能潜藏的极端民族主义。蒋淑娴强调以世界眼光、本土意识重建当代文论,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一味消解。殷鉴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欧化”实际�

  • 标签: 全球化 文艺学 本土化策略 中国 文学理论
  • 简介:<正>《当代》81年5期发表了王行之的《老舍语言艺术初探》,细致地分析了老舍作品中如何做到人物语言的性格:我们佩服曹雪芹的语言艺术,他能运用人物的语言,写出年龄、身份、地位大致相同的人物的不同性格。老舍也有近似的功力。他不但能利用对话写出怪人、坏人的音容笑貌,还能单靠人物语言,写出差别不大但确有差别的人物性格来。后者的难度很大。《四

  • 标签: 人物语言 语言艺术 性格化 老舍作品 曹雪芹 人物性格
  • 简介:关于文学死亡的话题,已经成为众人激烈争论的焦点。这场遍及全球的争论,映射了文学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但文学终结并非危言耸听的预言,而是一种严酷的现实。本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多丽丝·菜辛,这位88岁高龄的英国女作家,代表了20世纪最后的文学精神。她是一枚被瑞典皇家委员会发现的化石,曾在20世纪中叶成为女权主义文学的激进代表,但其近15年来的作品,却遭到美国耶鲁大学文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的激烈抨击,认为它们只具有四流水准,完全不具备原创的能力。耐人寻味的是,在所有诺贝尔奖项中,只有文学奖面临着二流化的指责,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唯一原因,就是文学自身的全球性衰退。这种现状,验证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批评家关于“文学衰竭”的预言。

  • 标签: 文学所 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耶鲁大学 女权主义文学 20世纪中叶 文学终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美学现代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时代文艺美学家们的一项重要使命。当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继承与发展”的理论来整体性地审视中国美学现代这一历史性课题时,我们有理由从两个方面去分而言之,即中国古代美学话语亟待完成的现代性转换和中西诗学文化传统在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交流。然而,这两个方面并非是孤立、割裂的,而是互相包容、互相渗透的。实际上,我们往往在论述前者的同时已经在言及着后者,而反之亦然,其差别只是在于实施这一现代化工程时所选择的突破口不同而已。在通过对中西古代美学思想发展历史进行一番匆匆的巡礼之后,我们发

  • 标签: 艺术审美 意境 境界美 审美特征 掌握世界 美学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