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角膜塑形镜对患者角膜形态及代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8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真性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8~12岁,近视度数-0.75~-3.50DS(散光转化成等球计算),在戴镜前、戴镜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角膜曲率、厚度及内皮计数,只取右眼数据用重复性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角膜曲率和角膜中央区厚度在3个月内变平明显,3个月后趋于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镜检查中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有轻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在戴镜3个月内对角膜曲率及厚度改变较大,后期趋于稳定。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者角膜内皮计数在正常范围,说明对角膜代谢影响小。角膜塑形镜用于控制近视发展从长期来看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角膜塑形镜 角膜曲率 角膜厚度 内皮细胞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和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本组的105例患者中,丢失角膜内皮细胞的几率为1.9%(2/105)~60%(63/105),平均丢失率为(19.22±1.82)%;同时,晶体核分级和超乳时间等变量与术后1d角膜厚度增加率呈现出正比关系,并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呈现出正比关系,即出现角膜水肿的几率越高,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越高,临床上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应该及时测量角膜厚度,为预防和治疗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早期角膜水肿 角膜内皮细胞丢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和修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患者98例(98眼),观察记录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形态及直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术后1周及1、2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明显降低,细胞直径明显增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3、6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直径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角膜下部内皮细胞密度明显低于上中部内皮细胞密度,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早期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受损严重,损伤部位以角膜下部为主,术后3个月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基本修复。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角膜内皮细胞 损伤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探究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以及泪膜的变化情况,以为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本文主要应用了对比法、例举法、文献分析等方法针对某院的88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以及100例单纯的白内障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前者为研究组,后者为对照组,且这两组患者都做过超声乳化手术。术后进行随访,检查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个时间段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明显下降且研究组要低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高于治疗之前,研究组的BUT、SIT要低于对照组。结论白内障患者在进行超声乳化吸出术后会对角膜内皮细胞有损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泪膜的稳定性,而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情况要更为严重。

  • 标签: 糖尿病性白内障 角膜内皮细胞 泪膜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超声乳化,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3、6个月角膜中央区内皮细胞密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1、3、6个月角膜中央区平均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1664±425)、(1532±414)、(1527±402)个/mm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32±413)、(1782±411)、(1739±406)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3、6个月角膜中央区平均内皮细胞丢失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相比,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方案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现象更为严重,恢复较慢。术前应检查角膜内皮细胞,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标签: 超声乳化 小梁切除术 角膜内皮细胞丢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 目的:观察低浓度外源性精胺对 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凋亡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精胺抗损伤的可能机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浓度外源性精胺对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凋亡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精胺抗损伤的可能机制。

  • 标签:
  • 简介:获得rhEndostatin后,我们从体外研究其生物学活性并对它进行客观评价。在体外,rhEndostatin对内皮细胞HMEC、HUVEC迁移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标签: 重组人内皮抑制素 酵母 抑制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青睫综合征(Posner-Schlossman syndrome, PSS) 患者房水中转化生长因子- β2 (TGF- β2 ) 的浓度,并探讨它们角 膜内皮细胞(CEC) 数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并检测PSS患者房水中的 CMV DNA,分为CMV+组和CMV-组。检测并比较两组TGF- β2 的浓度,分析房水中 TGF- β2 的浓度与CEC数目的关系。结果:TGFβ2 浓度与CEC数间呈正相关性(P<0.05);TGFβ2 浓度对CEC数目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b=0.118,t=2.766,P<0.01)。结论:PSS患者TGFβ2 随 CMV 感染 而降低; TGFβ2 作为独立因素对CEC存在影响,并且很可能是一种保护因素。

  • 标签: []青睫综合征,CEC,TGF- β2
  • 简介:[摘要 ] 目的:建立 Ox-LDL诱导内皮细胞损伤模型,观察外源性精胺对细胞凋亡及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精胺减轻细胞损伤的可能机制。

  • 标签: [ ] 精胺 Ox-LDL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Ox-LDL诱导内皮细胞损伤模型,观察外源性精胺对细胞凋亡及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精胺减轻细胞损伤的可能机制。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间歇低氧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间歇低氧组(IH组)、实验对照组(SC组)和空白对照组(UC组)。IH组大鼠循环给予充入氮气和压缩空气(每一次循环60秒,使舱内最低氧浓度达4%~6%,然后恢复至21%,8h/d);向SC组舱内循环充入压缩空气,UC组不予任何干预。应用免疫组化法(ELASA)检测各组大鼠分别在3,6,9周末血清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IH组大鼠3、6、9周VEGF表达均增加,并且随间歇低氧时间的延长而VEGF水平逐渐升高,从第3周[(193.16±102.13)pg/ml]开始高于SC组[(154.08±89.79)pg/ml]和UC组[(118.13±64.26)pg/ml]水平(P〈0.05,P〈0.01),第9周末IH组[(256.15±113.58)pg/ml]显著高于SC组[(154.36±90.32)pg/ml](P〈0.01),两组均明显高于UC组(P〈0.05),IH组大鼠VEGF水平与间歇低氧时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间歇低氧可以诱导大鼠VEGF表达增强,血清VEGF表达增强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有关,提示VEGF对慢性间歇低氧有内皮保护作用。

  • 标签: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间歇低氧呼吸睡眠暂停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严重脓毒症患者分为常规对照组11例,联合治疗CBP组1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行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CVVH),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d,3d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并观察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28d生存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ICU住院时间(d)及机械通气时间(d)均明显短于常规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对照组。治疗3d后,2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分)均明显下降,且联合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常规对照组。常规对照组治疗前后vWF均无明显变化。结论CBP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有保护作用,改善转归和预后。

  • 标签: 连续性血液净化 脓毒症 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魏酸川芎醇酯对H2O2引起的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H2O2诱导体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进入氧化应激状态,造成氧化损伤模型,观察阿魏酸川芎醇酯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阿魏酸川芎醇酯能减少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生成,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从而对内皮细胞损伤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纤复方I号对酒精性肝病时肝窦内皮细胞(liversinusoidalendothelialcell,LSEC)的影响。方法6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酒精组及中药组,按本室方法用乙醇及抗纤复方I号(KangXianFuFangI,KXI)直接灌胃,于4周、8周、12周末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肝窦毛细血管化。结果随着酒精性肝病的发展,中药组病理改变及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与酒精组相比明显减弱。结论抗纤复方I号能够预防酒精性肝病时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

  • 标签: 酒精性肝病 肝窦内皮细胞 抗纤复方I号
  • 简介:目的观察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HUVECs)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分为正常对照组、低浓度(10μg/L)LPC组、中浓度(20μg/L)LPC组和高浓度(40μg/L)LPC组。采用放射免疫法和RT-PCR法检测LPC对HUVECs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蛋白及Ang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1receptor,AT1R)、AngⅡ2型受体(AngⅡtype2receptor,AT2R)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C可显著上调HUVECsAngⅡ蛋白及AT1RmRNA的表达。结论LPC能够上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紧张素系统部分组分的表达。

  • 标签: 溶血磷脂酰胆碱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血管紧张素系统
  • 简介:登革热病毒(Denguevirus,DV)感染可以引起登革热(Denguefever,DF)、登革出血热(Denguehaemorrhagic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症(Dengueshocksyndrome,DSS)等多种疾病.出血和血管渗漏与DV感染密切相关,当出现血容量减少性休克时,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然而由DV感染所致的出血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不少学者提出了多种学说如抗体依赖的感染增强作用(antibodydependentenhancement,ADE)等[1],但均不足以解释临床上DHF/DSS中最突出的特征-血管渗漏、出血[2].由于内皮细胞在调控凝血和纤溶系统平衡方面起关键性作用,近年来已经注意到血管内皮细胞在DV感染过程中分泌与凝血和纤溶相关分子失调,这对更深入认识DHF/DSS发病机制有重要的意义.现就近年来DV直接和间接诱导内皮细胞在调控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方面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DHF/DSS 血管内皮细胞 纤溶系统 syndrome FEVER 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眼科激光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50例青光眼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50例眼部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实验组给予激光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治疗。对实验组经激光治疗后的的角膜内皮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实验组经治疗后,其术后1周、术后4周角膜上部内皮以及中央区内皮细胞密度与对照组眼部健康人员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经治疗12周后,其角膜上部、中央区、下部内皮细胞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的差异(P>0.05)。给予患者激光治疗,其角膜下部内皮细胞密度基本无变化。结论眼科激光对患者的角膜内皮影响较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眼科 激光 角膜内皮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