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一种微创心脏外科手术。由于围手术期手术疼痛易引发肺炎等并发症。因此,临床上对术后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患者手术的疼痛护理也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本文对冠装动脉搭桥患者的疼痛管理和护理研究进行分析,对术后的疼痛进行分级护理,并且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观察了解到患者的恢复情况。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疼痛管理 护理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的手术配合。方法选择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在非体外循环即心脏不停跳下行多支冠状动脉搭桥105例手术的手术配合。结果105例病人手术顺利,2例由于病人病情严重中改为体外循环,两例中放置主动脉球囊反搏,无一例死亡。结论护士了解病情,熟悉手术步骤,熟练配合手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非体外循环 护理 手术配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在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4月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治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以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值以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值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在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态,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冠状动脉造影术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中介入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以2015年3月-2017年2月时间段内收治的40例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介入护理模式,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经不同方式护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2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中,给予介入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介入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GErevolution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32例冠心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技术、GErevolution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检查,对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检查结果为“金标准”,GErevolution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诊断符合率为93.42%(71/76)。结论GErevolution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上的应用价值较为显著,其优势体现在安全、便捷、创伤性小,可提供高质量图像,值得在临床诊断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 标签: GErevolution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技术 冠心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冠状动脉CTA技术诊断心肌桥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的7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诊断对象,分别给予76例患者CT血管造影(CTA)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同时为便于诊断效果评价,进一步依据不同检查方式划分为了CTA组、DSA组两组,观察对比两组的心肌桥检出率差异。结果经不同检查方式诊断后,CTA组共检出心肌桥患者28例(36.84%),DSA组共检出心肌桥患者21例(27.63%);两组心肌桥检出率对比,CTA组明显高于DSA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而言,采用CTA技术可更好的检出心肌桥,为患者的预后治疗提供有效参考,值得综合选择应用。

  • 标签: 冠状动脉 CTA DSA 心肌桥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干预冠心病危险因素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情况。方法将5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作为研究对象(属于2015年3月1日-2017年3月1日),25例/组。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干预冠心病危险因素。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支架内病变概率为4.00%,较对照组数据48.00%明显更低(P<0.05),两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进展部位发生概率对比性不强,P值大于0.05。结论对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能够改善患者预后,延缓冠状动脉病变进展,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 标签: 干预 冠心病 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IVUS应用于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97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时指导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行常规CAG的设为对照组(42例),行IVUS指导的设为研究组(55例),比较两组首次球囊扩张后及急性获益情况。结果研究组首次球囊扩张后支架最小横截面积及急性获益较之对照组显著更高,且斑块负荷较之对照组更低(P<0.05);研究组介入术后急性获益较之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IVUS成像指导应用于AI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中安全有效,可有效降低再狭窄率、提高急性获益,具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 标签: 血管内超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急性心肌梗死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心肌桥和壁冠动脉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7月20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由两名资深影像科医师进行图像观察,判断有无心肌桥-壁冠动脉存在。观察心肌桥厚度与壁冠动脉长度,并结合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壁冠动脉近端及远端状况。结果200例患者可疑冠心病患者中,发现存在心肌桥-壁冠动脉64例(32.0%),共计76处;其中心肌桥-壁冠动脉位于左前降支部位共计61处,所占百分比为80.3%(61/76);心肌桥厚度为0.8~13.1mm,平均为(3.6±0.8)mm;壁冠动脉长度为7.8~62.8mm,平均为(24.6±3.5)mm;心肌桥-壁冠动脉合并近端血管粥样斑块硬化者36例(56.3%)合并近端及远端血管粥样斑块硬化者2例(3.1%)。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心肌桥和壁冠动脉诊断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能够有效观察到患者的心血管情况。

  • 标签: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 心肌桥-壁冠动脉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决策中应用64排CT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200例经64排CT检查后的判断冠状动脉闭塞50%~80%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分别标记为药物组和介入组,患者在治疗后采用64排CT跟踪走访排查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经连续走访排查12个月后,药物组患者有12例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85%,占比为12.00%,显著高于患者药物治疗前(P<0.05),有52例患者斑块CT值增加至(70±10)HU,占比为52.00%,重建冠脉支架17例,占比为17.00%;介入组患者无患者出现支架血栓事件,有11例患者出现支架内轻度狭窄,狭窄50%患者有5例,占比为5.00%。结论64排CT诊断可直观观察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情况,根据狭窄及斑块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及时发现诊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是否进行介入治疗的首选方法,为患者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64排CT 冠状动脉 临界病变 治疗决策 指导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脂指标及其比值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经选择性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44人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三组,分别在入院后检验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ApoB等。结果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C/HDLc比值、LDLc/HDLc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ApoA1/ApoB比值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正常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又显著高于双支及三支病变组(P<0.05)。结论HDLc和ApoA1/ApoB比值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 标签: 冠心病 冠脉造影 血脂指标 血脂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经胸冠状动脉超声与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到2014年12月间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方法诊断冠心病的检出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经检查,经胸冠状动脉超声显著优于动态心电图,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胸冠状动脉超声检查冠心病具有良好的灵敏度、特异性,可以为冠心病患者的术前诊断及介入手术术后支架处血管的通畅程度判断、预后分析等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胸冠状动脉超声 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入选300例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患者,根据复查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结果再狭窄组36例,无再狭窄组264例,再狭窄发生率为12%。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冠脉支架植入术前l天、术后1周、复查冠脉造影时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内再狭窄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提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预测指标。

  • 标签: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冠心病 药物涂层支架 冠状动脉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分析。方法本文选取5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对其临床治疗过程、用药情况进行简单分析,进一步对临床疗效分析探讨。结果在治疗工作结束一年后进行随访调查,发现50例患者都没有出现活动性出血症状,而不同患者实施治疗过程后,其临床疗效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其中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患者的血红蛋白指标大小、肌钙蛋白T指标大小分别是(67.85±1.01)g/L、(3.50±1.41)ng/ml,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这两项指标大小分别和另外两种疾病类型患者的指标大小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氯吡格雷药物开展治疗过程,可以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同时治疗过程更加安全、稳定,是当前临床中开展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消化道出血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于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9月—2014年11月收治的97例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8),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钙片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治疗时间为4w。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对患者心电图的改善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丹红注射液对于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治疗效果突出,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丹红注射液 冠状动脉 瘤样扩张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诊断中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取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60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损害组)和60例川崎病未合并冠状动脉损害(参照组)患儿进行研究,对所有患儿均实施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统计分析两组患儿的检测结果。结果损害组患儿实施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平均心率升高、电压异常检出率与参照组相比明显较高,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测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与常规心电图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诊断中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效果优良。

  • 标签: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诊断 动态心电图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双源CT低管电压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双源CT检查的冠状动脉患者10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使用双源CT机进行扫描。低剂量组中2个球管的管电压均为100kV,常规组中2个球管的管电压均为120kV,两组电流都为330mAs。对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显示两组均能满足诊断要求,且两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相比,低剂量组的图像CNR呈现出增高的趋势,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的CTDIvol及ED均值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双源CT适当降低管电压的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法不但可以达到临床诊断对冠状动脉影像的要求,还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患者因检测所受辐射剂量,在临床中均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标签: 冠状动脉 双源CT低管电压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与多层螺旋CT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诊治的冠心病患者64例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给予CAG与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方式诊断结果与诊断准确率。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出重、中、轻度冠动脉狭窄例数39.06%、34.38%、42.19%比CAG诊断优17.19%、14.06%、25.00%(P<0.05);多层螺旋CT诊断诊断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39.06%、34.38%、42.19%比CAG诊断高75.00%、62.50%、78.13%(P<0.05)。结论相比CAG,多层螺旋CT诊断冠心病诊断结果更优,诊断确率、特异度、灵敏度相对较高。

  • 标签: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多层螺旋CT 冠心病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