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古代封建“吏治”漫议高晓凌战国时期的政治家韩非说过:“明主治吏不治民。”①意思是说,明智的国君只要把官吏管理好,老百姓自然也就好治理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领悟到了“吏治”对国家社稷的重要,因而认真规定了官吏的任用、奖惩等制度。其中有些很值得后人借...

  • 标签: 中国古代 吏治 春秋战国时期 《唐六典》 统治者 官吏选任
  • 简介:清末立宪是传统中国尝试现代化转型的第一次政治预演。1908年底,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武昌兵变后,又紧急抛出《重大信条十九条》。接连出台的《宪法大纲》和“十九信条”,企图以宪法的形式奠定二元君宪模式,来重新确立传统中国的新纲常。然而,初生的宪法与宪政改革,挡不住时代与政潮的迭起,挽救不了王朝覆灭的命运。这一场中国近代究政史上的首次试验,其试验的成功与失败,对于后世同样是有价值的。

  • 标签: 预备立宪 《钦定宪法大纲》 “十九信条” 儒教中国
  • 简介:<正>什么叫“三纲”?即儒家所倡导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我国历史上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制订封建法律的根本原则。两千多年来,它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禁锢和麻痹人民革命意志的思想武器。本文拟对儒家的“三纲”说及其对封建法律的影响作个初步探讨,希望它有助于肃清“三纲”思想的遗毒。先秦儒家在维护剥削阶级的等级制时,提出了“五伦”的观念,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关系:认为只有用体现尊卑等级秩序的“礼”来处理这五种关系,才能治

  • 标签: 封建法律 白虎通义 根本原则 三纲 先秦儒家 精神支柱
  • 简介:隋唐王朝在中国封建史中是相当富足的两个朝代,其先后由盛变衰的过程令人深思。从某种意义上说,隋不是亡于国力的衰弱上,而是亡于缺乏必要的权力制约机制。唐以安人、节俭、纳谏和思危总结了隋灭之因,却因终无法避免帝国崩溃之命运。皇权对于官吏权力的制约通过其评价、协调和惩治功能表现,宦官制度和特权主义的存在削弱了皇权的控制力,并导致官吏层面上的大面积腐败。封建统治者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既不可能于社会中建立起一种由下而上的防止统治权力腐败的监督系统,或于政权内生长出一种由下而下的权力制约机制,也不可能在反腐败倡廉方面形成持久且行之有效的道德体系。

  • 标签: 隋朝 唐朝 腐败 皇权 权力制约 法治
  • 简介:<正>“四人帮”为了复辟封建专制主义,在评法批儒时,借章炳麟①大作文章。他们歪曲历史事实,攻击孙中山,吹捧章炳麟,把这个本质上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人物说成是“法家”,把孙中山说成是“牛鬼蛇神”。其罪恶目的,是为其“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反动谬论寻找历史论据;为篡党夺权打倒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制造舆论。

  • 标签: 章炳麟 孙中山 袁世凯 封建专制主义 “四人帮” 黎元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