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胸骨固定器在固定胸骨正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讨胸骨固定器在预防胸骨正中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对38例胸骨正中患者行胸骨固定器内固定胸骨。结果38例患者无一发生术口感染、胸骨裂开、纵膈感染,均一期愈合。结论胸骨固定器固定胸骨正中操作简便,缩短手术关胸时间,固定牢靠,减少术后引流及二次开胸止血发生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切口感染、胸骨裂开、纵膈感染概率,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胸骨正中切口 胸骨固定器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腹部正中在胃肠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需行胃肠手术的患者共3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腹直肌切口手术的方式,治疗组患者采用腹部正切口方法进行手术,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手术耗时(146.9±22.8)min、术中出血量(108.4±44.3)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79.7±32.9)min、(168.2±61.9)ml,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胃肠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腹部正中比采用腹直肌切口安全性更高,在临床上普及使用。

  • 标签: 腹部正中切口 腹直肌切口 胃肠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下腹正中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手术配合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69例下腹正中在腹膜前间隙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的手术配合。结果269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随访6~36个月,无复发。结论下腹正中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尤其是基层医院推广;充分的术前访视及评估、完善的环境和物品准备、默契的手术配合、严格的无菌技术、关键时刻严谨的清点、术后安全的转运及规范的交接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腹股沟 腹膜 下腹正中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壁旁正中疝使用单层与双层网片修补的临床效果及各自优缺点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6例腹壁旁正中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用开腹手术方式单层和双层网片修补方法,比较术后效果。结果腹壁旁正中疝使用单层与双层网片修补无明显差异性,术后基础疾病的治疗,切口感染因素的控制及术后切口的管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腹壁切口疝 网片 修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LC)和腹正中胆囊切除术(OC)治疗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我院收治的78例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LC)组42例和腹正中胆囊切除术(OC)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生存质量评分等临床指标,总胆红素、ALT、AST、凝血时间等生化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P

  • 标签: 腹腔镜胆囊切手术 肝硬化 胆囊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是对骨科创伤手术中切感染的控制措施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到2016年7月收治的148例进行骨科创伤手术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74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清创消毒处理,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再采取术前预防与术中控制等措施,对两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情况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参照组患者在术中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为13.51%,研究组患者在术中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为2.70%,研究组患者切口发生感染的几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进行骨科创伤手术的患者在术中采取积极的切口感染控制措施能够大大减少切口发生感染的可能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了提高,值得在今后的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

  • 标签: 骨科创伤手术 切口感染 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患者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6月间于本院采用胸骨正中入路方式行心脏手术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组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临床护理干预模式,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期间给予常规护理,最终伤口感染发生率为20.8%,观察组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率为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深部胸骨切口发生感染的因素较多,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心脏手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可明显降低感染发生,临床意义显著。

  • 标签: 心脏手术 切口感染 临床护理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1月~2015年8月收治25例(33侧)腕管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1例,按照顾玉东腕管综合征分型,II型21例29腕,Ⅲ型4例4腕。取腕部小切口,长约1.5cm~2.0cm切口,切断腕横韧带,松解正中神经,比较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波斯顿腕管问卷(症状/功能)评分,示指末节两点辨别觉和腕部正中神经肌电图潜伏期的变化,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手术平均时间(10±1.97)分钟。随访时间16~60个月,平均35个月,其中完全缓解23例(31腕),有2例(2腕)患者仍残留部分手指麻木症状,没有切口瘢痕痛的发生^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波斯顿问卷(症状/功能)评分,两点辨别觉和正中神经肌电图的潜伏期,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安全,创伤小、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腕管综合征 小切口 正中神经 减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外剥内扎术与内括约肌后正中断术用于环状混合痔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本院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患者100例参与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两组各50例,观察组使用传统的外剥内扎术进行治疗,治疗组使用外剥内扎术联合内括约肌后正中断术进行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并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当中,治疗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的概率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比较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外剥内扎术联合内括约肌后正中断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效果比单用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更好,更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环状混合痔 外剥内扎术 内括约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使用后正中切口非融合技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骨科治疗与康复的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将通过后正中切口非融合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通过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以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为73.33%,高于对照组40.00%,P值均小于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后正中切口非融合技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控制术中痛苦明显优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

  • 标签: 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 胸腰段脊柱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正中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SPSS20.0软件包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前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后正中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各项临床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伤椎节段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中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突出,值得推广。

  • 标签: 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 胸腰段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与胸骨上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92例良性甲状腺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强劲组和小切口组,每组46例,分别采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以及胸骨上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颈部满意度以及复发率。结果小切口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患者的颈部皮肤紧张度、颈部感觉减退以及美容满意程度等颈部满意度均明显优于腔镜组,复发率明显低于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骨上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良性甲状腺病变的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 胸骨上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腺肿瘤 疗效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对左胸单切口右胸-腹部-颈部三切口治疗中段食管癌的手术疗效进行临床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08例中段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左胸单切口组和右胸三切口组(右胸-腹部-颈部),并对术后并发症、留置胸管时间、食管上切缘阳性、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左胸单切口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方面明显少于右胸三切口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两组患者在留置胸管时间和食管上切缘阳性率的对比上无显著差异。除此之外,左胸单切口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8%,明显低于右胸三切口组的27.8%,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胸单切口治疗中段食管癌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在淋巴结数目清扫范围上不如右胸-腹部-颈部三切口手术。因此,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治疗有效性。

  • 标签: 经左胸单切口 经右胸-腹部-颈部三切口 中段食管癌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股沟疝患者采用下腹部正中切口后入路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分析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使用前入路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治疗方法;对研究组患者使用后入路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治疗方法。通过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研究组患者长,研究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研究术后并发症率5.0%,比对照组明显更少,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腹股沟疝患者采用下腹部正中切口后入路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治疗方法并发症少,对患者创伤较小,恢复时间也较快,适合临床推广。

  • 标签: 腹股沟疝患 后入路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ABO血型与心脏外科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deepsternalwoundinfection,DSWI)发病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心胸外科84例心脏手术后DSW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时间将84例DSWI患者分为2组:早发病组(发病时间<14d)和迟发病组(发病时间≥14d)。收集患者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价ABO血型与DSWI发病时间的相关性。结果早发病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吸烟率及初始手术类型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例均高于迟发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虽然早发病组中O血型患者的比例(46.7%)高于迟发病组(2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初始手术类型等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将O血型作为参照类别,A血型(OR=8.398,95%CI:1.521~46.370,P=0.015)和B血型(OR=11.913,95%CI:1.944~73.007,P=0.007)患者罹患迟发型DSWI的风险是O血型患者的8~12倍。结论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血型为A型和B型罹患迟发型DSWI的风险增加。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外科伤口感染 ABO血型 发病时间
  • 简介:目的探讨右胸骨旁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停跳下二尖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病变的可行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采用右胸骨旁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39~72(55±3.8)岁.均通过右胸骨旁第四肋间6~10cm横切口进胸,股动脉插管、右房房腔管引流建立体外循环,胸直视下阻断升主动脉,心脏停跳后左房入路行二尖瓣置换.结果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118~205(150.3±37.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8~189(133.5±27.4)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1.1±10.4)h,ICU停留时间(1.3±0.5)d,住院时间(7.3±1.7)d.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1±1.7)月,瓣膜位置均良好、启闭功能正常,无瓣周漏发生及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出现.结论作为向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过渡的一种微创术式,右胸骨旁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停跳下二尖瓣置换术安全、可靠,早期临床效果确切.

  • 标签: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闭锁不全 微创小切口 右进胸 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纤维瘤患者采取经环乳晕切口与放射状切口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诊的乳腺纤维瘤患者10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放射状切口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环乳晕切口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美观满意度评分、乳房对称率,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82.00%(P<0.05);研究组患者对美观满意度评分、乳房对称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不仅疗效明显,而且术后乳房更美观,对称度也更高,值得借鉴。

  • 标签: 乳腺纤维瘤 环乳晕切口 放射状切口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