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胃肠手术治疗中应用腹部正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随机选择近一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肠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收治起止时间为2020年2月~2021年2月。按照手术位置不同将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手术部位为腹直肌切口,观察组手术部位为腹部正中,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差异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分别为(169.62±4.36)mL、(91.68±3.52)min、(9.02±1.13)cm、(125.47±3.74)mL、(86.37±2.69)min、(7.13±1.24)cm,组间对比差异较大,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21%、5.13%(其中,对照组感染共4例、裂开2例、血肿5例,观察组感染共1例、裂开0例、血肿1例),对比结果为P<0.05,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临时医生给予胃肠手术治疗患者手术时可优先考虑于腹部正中,术中出血量更低、手术时间更短、切口长度较小,具有较高的应用意义。

  • 标签: 腹部正中切口 胃肠手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科各类经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胸骨上段小切口入路主动脉手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胸骨上段小切口各类主动脉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术期数据及临床结果,共63例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51例(81.0%),女12例;年龄(49.7±12.7)岁。主动脉夹层手术33例,Bentall手术9例,Wheat手术7例,Ross手术2例,David手术2例,单纯升主动脉置换2例,二次开胸Bentall手术3例,二次开胸Wheat手术2例,二次开胸主动脉根部内漏修补术1例,二次开胸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置换+主动脉内赘生物清除术1例,二次开胸Bentall+肺动脉瓣、肺动脉置换术1例。其中主动脉夹层手术包括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11例,主动脉瓣置换(AVR)+升主动脉置换2例,升主动脉、半弓替换5例,David+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4例,二次开胸David+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1例,David+升主动脉置换1例,主动脉瓣成形(AVP)/AVR/Bentall+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6例,二次开胸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2例,主动脉根部人工血管包裹+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1例。结果全部6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延长切口,无术中死亡发生。1例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行透析治疗,后合并感染性休克、颅内出血死亡;2例术后二次开胸探查止血术;9例出现心包积液需心包穿刺治疗;2例术后出现下肢肌力减弱,1例脑脊液引流后下肢肌力基本恢复,1例合并感染、急性肾衰竭、低氧血症,积极抗感染、持续床旁血滤、丙种球蛋白冲击及康复锻炼后下肢肌力恢复,其余患者未出现院内并发症。结论胸骨上段小切口入路对于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及弓降部显露良好,能够顺利实施各类主动脉手术,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 标签: 胸骨上段切口 主动脉手术 主动脉夹层手术
  • 简介:摘要正中孤立中切牙是一种罕见的牙齿发育异常,可发生于上颌和(或)下颌、乳牙列和(或)恒牙列。本文报道2例正中孤立中切牙患者的临床情况及治疗过程,以供临床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心脏术后胸部正中愈合不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100例心脏术后胸部正中愈合不良患者进行研究,根据不同引流方式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多侧孔引流,实验组行负压封闭引流,对比切口愈合情况及经济指标。结果:实验组切口愈合率(X2=8.5241,P=0.0000)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换药次数(t=8.5412,P=0.0000)、总住院时间(t=14.2521,P=0.0000)、因切口住院费用(t=22.5241,P=0.0000)等经济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可促进患者切口的快速愈合,减少患者的治疗经济费用,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 心脏手术 切口愈合不良 经济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剑突上正中切口胸骨左缘第3或第4肋间小切口入路行经胸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术的疗效、安全性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采用不同微创入路行TEE引导下胸VSD封堵术的179例2岁以内(3~21个月)VSD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剑突上正中切口(切口大小为1.0~1.5 cm,A组)87例,采用胸骨左缘第3或第4肋间小切口(切口大小为1.0~1.5 cm,B组)92例,两组均右心室面无血管区穿刺完成封堵。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比较两组封堵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术后胸液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A组及B组的封堵成功率分别为97.7%(85/87)和96.7%(89/9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52.7±15.4)min和(39.3±12.3)min,术后胸液引流量分别为(49.2±11.8)ml和(31.7±6.9)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近中期发生胸廓畸形4例,B组无胸廓畸形发生。随访12~72个月,两组均无封堵伞脱落、残余分流、房室传导阻滞、瓣膜反流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剑突上正中切口胸骨左缘第3或第4肋间小切口入路行TEE引导下胸VSD封堵安全、可行,且后者与前者相比操作更简便、用时更短、胸液引流量更少,创伤更小、更美观,同时避免了胸廓畸形的发生。对于术中TEE评估封堵概率低的患儿,为避免多处皮肤切口,采用剑突上小切口更合适。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心脏封堵器 婴儿
  • 作者: 万婷婷 许川雅 李民 张喆 李杨 杨建军 徐桂萍 刁玉刚 王晓斌 梅伟 王朝东 彭辉 郭连瑞 郭向阳 薛张纲 王天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25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 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外科 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 10019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45005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麻醉科,乌鲁木齐 830001,北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沈阳 110016,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泸州 64600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武汉 430030,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5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乌鲁木齐 83000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北京 10005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3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北京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胸骨切口深部感染(DSWIs)是胸骨切开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及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影响。目前对于DSWIs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感染、彻底清创和胸壁重建。胸壁重建包括骨性结构重建与软组织重建,其中软组织重建可供选择的各类组织瓣各有优缺点及适应证。因此,对于胸壁重建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该文对目前DSWIs胸壁重建方案以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及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胸骨切开术 纵隔 胸壁 外科伤口感染 游离组织瓣 肌瓣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整形外科修复重建技术在胸骨切口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分析我院于2019年3月到2021年3月所收治的胸骨正中手术之后感染的患者36例,并利用清创手术、负压封闭引流术、皮片移植术和肌瓣转移术等整形外科中的修复重建技术进行治疗,并根据患者的治愈率、住院时间和随访的情况来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8例浅表性的系统股切口感染的患者中有26例被治愈,2例患者未治愈出院,8例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患者全部都被治愈,为患者进行2个月到2年的随访均未见患者出现复发的现象,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率为94.4%。结论:整形外科修复重建技术对于胸骨正中手术之后所形成的胸骨切口感染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整形外科 修复重建技术 胸骨切口感染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分析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围手术期疗效。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455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根据是否施行全胸骨锯开将患者分为两组:全胸骨锯开(full sternotomy,FS)组(246例)和上段胸骨锯开(upper sternotomy,US)组(209例)。US组的排除标准为:术前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需要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中探查存在冠状动脉病变或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开口需同期行CABG;需要同期进行二尖瓣或三尖瓣手术者;再次开胸手术者;胸骨外伤者;严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严重心包压塞需要尽快开胸者。US组仅锯开胸骨上段切口,处理根部及升主动脉替换,根据弓部情况决定同期是否行三分支支架血管进行弓部处理,并应用横窦缝闭的内瘘技术引流切口渗血。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FS及US组术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脑灌注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S组住院病死率低于FS组(2.9%对4.9%),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4)。与FS组相比,US组胸骨哆开发生率低(1.0%对4.1%,P=0.039)、肺部感染发生率低(52.6%对71.1%,P<0.001)。US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少于F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S组在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方面与F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脑血管事件、急性肾损伤、肝功能不全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本研究发现,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术后胸骨哆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胸骨正中,且不增加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风险及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通过选择合适的患者、熟练掌握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技术的情况下,胸骨上段小切口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小儿心脏外科手术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31 866例年龄<7岁的患儿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胸骨正中行心脏手术,新生儿共387例。31 866例患儿中,0.15 %(47/31 866)的患儿发生了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不同年龄患儿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新生儿2.33%(9/387),2~6月龄患儿0.15%(6/4 018),6~12月龄患儿0.09%(6/7 010),1~3岁患儿0.13%(15/11 511),3~7岁患儿0.12%(11/8 940)。47例患儿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为(1.98±2.03)岁;体重为(10.55±6.24)kg。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占74.5%(35/47);新生儿占19.1%(9/47),其中2例有延迟关胸病史;心脏手术后15 d内发现伤口感染并进行清创手术的患儿占29.8%(14/47),心脏手术后15~30 d发现伤口感染并进行清创手术的患儿占23.4%(11/47),>30 d的占46.8%(22/47)。结果新生儿术后深部切口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患儿术后深部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47例患儿均为胸骨正中,感染确诊后即开放原手术切口引流换药,待伤口创面清洁、肉芽新鲜后送入手术室接受清创手术,清创手术距离上次心脏手术的时间为(126.89±310.53)d,范围为4~1 997 d,其中感染时间>30 d才进行清创手术的患儿的感染复发率高,需要进行多次清创的患儿占50.0%(11/22),而且只有59.1%(13/22)的患儿能够保留胸骨。本研究中,29.8%(14/47)的患儿需要在院内接受两次以上的清创手术;25.5%(12/47)的患儿因感染较重无法保留胸骨故行胸大肌肌瓣转移手术;14.9%(7/47)的患儿因感染严重渗出较多或无法配合床旁换药,在清创手术前使用了封闭式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对31例患儿的伤口分泌物进行了细菌学培养,其中18例培养出革兰氏阳性球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未检出致病菌,余4例培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本研究的患儿无住院死亡病例。1例患儿形成窦道出院后需要继续换药治疗;1例患儿在清创手术中发生了心脏破裂出血,术中压迫止血后顺利关胸,痊愈出院;其他患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尽早发现并确诊心脏外科术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彻底引流,尽早行清创手术,避免感染范围扩大所导致的其他严重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外科伤口感染 胸骨 心脏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阑尾炎患者接受脐周切口切口微创手术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70例阑尾炎患者,时间2018年10月2020年10月,随机分组,35例脐周切口微创手术纳入对照组,35例切口微创手术纳入观察组,对手术疗效差异比较分析。结果:患者手术疗效差异,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康复时间相比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外观及愈合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阑尾炎患者脐周切口切口微创手术疗效相当,切口微创手术切口外观与愈合情况具有优势。

  • 标签: 阑尾炎 经脐周切口微创手术 经脐切口微创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阑尾炎采取经脐切口脐周切口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差异性。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阑尾炎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取经脐周切口治疗,观察组给予切口治疗,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切口外观以及愈合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周切口切口微创手术在阑尾炎的治疗中存在的效果相当,但切口手术存在切口小、愈合良好的优势。

  • 标签: 阑尾炎 经脐周切口 并发症 经脐切口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的效果。方法:在2020年1月到2020年11月期间,收集我院诊治的60例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患者,在患者入院诊断的时候,同时给予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以及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研究组设置为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参照组设置为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观察两组患者的疾病诊断精准度。结果:参照组的疾病诊断精准度低于研究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疾病诊断精准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切口妊娠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剖宫产后切口瘢痕妊娠产妇随机数字配对法分组,对照组(30例)腹超声检查,观察组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测,对比效果。结果 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分享眉下切口改善上睑皮肤松弛的心得体会。方法:回顾2020年8月-2021年8月门诊局麻下眉下切口上睑皮肤松弛整复术患者(48)例。结果:追踪回访患者术后1-12个月效果满意,明显改善上睑皮肤松弛情况。结论:眉下切口对改善上睑皮肤松有明显效果。

  • 标签: [] 眉下 睑松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联合阴道彩超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疑似子宫切口妊娠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引导患者做腹彩超,再做阴道彩超,把腹彩超、阴道彩超、二者联合应用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证实的结果相比较,对比各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对于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腹联合阴道彩超敏感性为100%,远远大于单纯腹彩超和阴道彩超,差异较大,包含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经腹 经阴道彩超 剖宫产术 子宫切口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微创手术治疗,观察该种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将我科2018年2月--2020年8月的跟骨骨折76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微创手术组与常规手术组,分别采用跗骨窦微创手术治疗和使用切口复位手术治疗,对比两种手术治疗效果。结果:(1)微创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手术后引流量对照中,微创手术组是58.47±6.72(ml),常规手术组是213.74±30.88(ml),(t=9.462,p=0.000),结果有差异。(2)微创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治疗后VSA评分、SF-36评分对照中,微创手术组分别是2.10±0.53(分)、83.36±9.44(分),常规手术组分别是3.14±0.75(分)、71.62±8.59(分),(t=6.219,p=0.0000),结果有差异。结论: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微创手术治疗效果优良,该方法可推广。

  • 标签: 跟骨骨折 经跗骨窦微创切口手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产妇198例,均接受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①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符合率为81.8%,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符合率为99.0%,P<0.05;②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有效分辨不均质包块、胚囊型和早孕型,有助于获得准确诊断。结论:在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的诊断中,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有较高的符合率,且能准确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 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20年2月在我院进行子宫切口妊娠的100例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腹部彩超,研究组采用阴道多普勒超声进行相关检查。结果:阴道彩超多普勒超声诊断过程当中,准确率为98.00%,腹部彩超多普勒超声诊断过程当中,准确率为86.00%,阴道多普勒彩超明显高于腹部多普勒彩超,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比两种检查方式,阴道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切口妊娠更为准确,因此,对于临床医学有很高的价值。

  • 标签: 阴道多普勒超声 经腹多普勒超声 子宫切口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浅低温下行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置换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共35例确诊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男31例,女4例;年龄(43.7±5.7)岁。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浅低温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并记录围手术期死亡比例、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率等。结果全组患者均在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浅低温下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死亡3例(8.6%);体外循环(202±53)min,主动脉阻断(128±28)min,停循环(8± 3)min。短暂神经功能障碍6例(17.1%),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2.9%)。结论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浅低温下行Stanford A型夹层主动脉弓置换术安全、可行。

  • 标签: 胸骨上段小切口 主动脉弓部手术 浅低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