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protective lung ventilation mode, PLV)与压力通气模式(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 PCV)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拟于我院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共计144例,按随机序列号分为PLV组和PCV组,每组72例。PLV组潮气量6 ml/kg,吸呼比1∶2,呼吸频率16次/min,呼气末正压5 cmH2O (1 cmH2O=0.098 kPa);PCV组设定通气压力维持潮气量8 ml/kg,吸呼比1∶2,呼吸频率12~16次/min。分别于气管插管后5 min (T1)、气腹后10 min(T2)、气腹后20 min(T3)、撤除气腹后10 min(T4)记录患者气道峰压(airway peak pressure, Ppeak)、平均气道压(mean airway pressure, Pmean ),并计算动态肺顺应性(dynamic lung compliance, Cdyn)。于T3、T4时点行血气分析记录PaO2、PaC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i-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A-aDO2 ),并计算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 OI)。结果PLV组T3时点Ppeak、Pmean显著高于PCV组,但Cdyn低于P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V组T4时点Ppeak显著高于P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T2、T3时点Ppeak、Pmean较T1时点显著升高,而Cdyn显著低于T1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V组T3时点Ppeak、Pmean显著高于T2时点,Cdyn显著低于T2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V组T3时点PaO2、OI显著高于PCV组,而PaCO2、A-aDO2显著低于P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4时点PaO2、OI较T3时点显著升高,而PaCO2、A-aDO2较T3时点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4时点PaO2、PaCO2、A-aDO2、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而言,PCV有助于维持患者呼吸动力学稳定,而小潮气量PLV有助于维持患者术中氧合功能,二者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妇科 腹腔镜检查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压力通气模式 氧合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长时间镇静对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急性胃肠损伤(AGI)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ICU 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200例,按照简单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丙泊酚镇静,观察组给予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定镇静,两组患者均给予舒芬太尼镇痛。记录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白蛋白水平、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比较两组患者使用镇静剂后第0、7天肠鸣音评分及发生AGI例数、发生谵妄例数、TG、TC、ALT、AST及两组患者入住ICU的时间和费用。结果与入科时(0 d)比较,两组TG、TC、ALT、AST均升高,但观察组上升幅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7、4.58、5.26、4.38,P=0.00、0.00、0.00、0.00)。对照组共发生AGI 85例,观察组共发生AGI 7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2,P=0.03);两组患者肠鸣音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8,P=0.00);对照组共13例出现谵妄,观察组共2例出现谵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3,P=0.00);两组患者入住ICU时间和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ICU需长时间机械通气患者,右美托咪定可明显降低谵妄发生率及AGI发生,且对患者肝功能及血脂代谢影响小,可显著改善预后。

  • 标签: 药物疗法,联合 深度镇静 重症监护病房 危重病 呼吸,人工 胃肠功能损伤 谵妄 丙泊酚 右美托咪定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在自发性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被动抬腿(PLR)试验预测容量反应性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入选自发性脑出血术后行机械通气需液体复苏的患者33例,先后进行PLR试验和补液试验,记录心排量(CO)、每搏输出量(SV)、平均动脉压(MAP)及ETCO2等指标。以补液试验后CO增加≥10%为有反应组,CO增加<10%为无反应组,记录两组临床资料、试验前后CO、SV及ETCO2变化趋势。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比较两组PLR及补液前后颅内压(ICP)变化。结果33例患者分为有反应组16例,无反应组17例。PLR后、补液后有反应组MAP变化值、CO变化值、SV变化值、ETCO2变化值、CO变化率、ETCO2变化率均高于无反应组(均P<0.05)。PLR后ETCO2变化率评估患者容量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7±0.047(95%CI:0.824~1.000)。PLR前后、补液前后两组患者ICP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LR后ETCO2变化率可作为预测自发性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反应性的简便、可靠的无创性指标,且安全可行。

  • 标签: 呼气末二氧化碳 被动抬腿试验 容量反应性 自发性脑出血 颅内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竖脊肌横截面积丢失量(ESMcsa Loss)与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对ICU获得性肌无力(ICU-AW)的诊断价值和60 d生存状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本院ICU收治的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分别在第1天及第7天ELISA法测定血清GDF-15浓度,通过CT影像勾画并计算胸12水平左右竖脊肌总横截面积。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肌力评定法(MRC-score)进行肌力评分。根据患者入ICU第7天MRC-score评分将患者分为ICU-AW组和非ICU-AW组,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分别在入ICU第1天及第7天血清GDF-15、ESMcsa及MRC-score差异。分析患者第7天血清GDF-15、ESMcsa Loss、MRC-score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患者第7天血清GDF-15、ESMcsa Loss及竖脊肌横截面积丢失率(ESMcsa Loss Ratio)对机械通气患者ICU-AW诊断预测价值。绘制患者生存曲线图,评估GDF-15及ESMcsa Loss Ratio对患者60 d生存状态预测价值。结果最终入选92例患者,根据第7天MRC-score <48分,诊断ICU-AW组49例,非ICU-AW组43例。ICU-AW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医院住院时间高于非ICU-AW组,其他基线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GDF-15、ESMcsa及MRC-sco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U-AW组第7天GDF-15浓度明显高于非ICU-AW组,ESMcsa、MRC-score显著低于非ICU-AW组[GDF-15(pg/mL):2529.53±625.67比1614.21±567.18;ESMcsa(cm2):23.76±6.85比29.15±6.51;MRC-score(分):41.10±3.35比51.23±2.84,均P<0.001]。ESMcsa Loss及ESMcsa Loss Ratio与第7天血清GDF-15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0.2355和0.3192),ESMcsa Loss及ESMcsa Loss Ratio与MRC-score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0.3072和-0.3527)。ROC曲线分析显示,第7天血清GDF-15、ESMcsa Loss及ESMcsa Loss Ratio对机械通气患者ICU-AW均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4,0.835和0.889,均P<0.001]。绘制患者60 d生存曲线图显示,高GDF-15组生存率为60.0%,低GDF-15组生存率为77.8%高ESMcsa Loss Ratio组生存率为60.0%;低ESMcsa Loss Ratio组生存率为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住院7 d后的竖脊肌横截面积丢失与血清GDF-15浓度升高有显著相关性,均提示急性肌肉消耗及骨骼肌功能减退,对ICU获得性肌无力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并能够预测ICU机械通气患者60 d生存状态。

  • 标签: 竖脊肌横截面积 生长分化因子-15 ICU获得性肌无力 机械通气 MRC-score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 2019年 1月 -2019年 12月入院的 3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接受常规通气治疗以及俯卧位通气治疗,分析治疗后患者血氧分压情况以及氧合指数(血氧分压 /吸氧分数)。结果:统计分析后发现,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氧分压情况以及氧合指数统计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情况,使患者快速脱离危险。

  • 标签: 俯卧位通气治疗 效果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 俯卧位通气在 ARDS 患者 康复及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意义。 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 2017 年 6 月 -2019 年 12 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 患者 65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机械通气,记录两组患者 治疗前后的 pH 值、动脉血氧分压( 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氧合指数( PaO2/FiO2)。 结果: 俯卧组患者的 PaO2为 ( 201 .28 ±34 .23 ) mmhg ,优于常规组的( 158.26 ±28.92 ) mmhg ( P< 0.05 );俯卧组患者的 PaO2/FiO2为 ( 229 .28 ±45 .23 )优于常规组的( 143 .06 ±37 .39 ) mmhg ( P< 0.05 )。而两组患者的 PH 和 PaCO2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 P> 0.05 )。 结论 : 在 ARDS 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俯卧位机械通气是一种比传统模式更加科学的辅助通气方式,可以科学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恢复情况,因此 俯卧位通气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俯卧位通气 ARDS 护理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咽通气道在舌后坠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 2016年 1月到 2019年 1月的 90例舌后坠病人,随机分组,抬颈托下颌角组给予抬颈托下颌角口咽通气道干预,去枕仰卧组开展去枕仰卧口咽通气道干预。比较两组满意度;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水平、呼吸频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去枕仰卧组的满意度是 45( 100.00)高于抬颈托下颌角组 ,P< 0.05。治疗前两组血氧饱和度水平、呼吸频率接近, P> 0.05;治疗后去枕仰卧组血氧饱和度水平、呼吸频率优于抬颈托下颌角组, P< 0.05;去枕仰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抬颈托下颌角组少 ,P< 0.05。结论:舌后坠病人实施去枕仰卧口咽通气道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舌后坠病人血氧饱和度,并改善其通气情况,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满意度。

  • 标签: 口咽通气道 舌后坠病人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congenital central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CCHS)的临床和基因特征,提高对新生儿期发病的CCHS的认识。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9年1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CCHS患儿,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基因检测结果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收治5例CCHS患儿,男2例,女3例,均为足月剖宫产,轻度窒息3例。患儿均有呼吸表浅、肤色发绀、反应差、肌张力低下等CCHS典型表现,均需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改无创通气均失败2次以上。1例合并巨结肠,2例胃肠动力不足,3例有抽搐表现。5例患儿均在放弃治疗后死亡。基因检测结果均为PHOX2B基因突变,4例突变类型为多聚丙氨酸重复扩展突变,包括20/26型2例,20/27型1例,20/30型1例;1例为非多聚丙氨酸重复扩展突变,PHOX2B基因3号外显子移码突变(c.836_843del),导致翻译提前终止,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结论CCHS在新生儿期发病以呼吸机依赖为主要表现,常合并巨结肠、胃肠动力不足,部分有神经系统表现,病死率高,多为PHOX2B基因突变,对怀疑CCHS的新生儿应尽早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以指导治疗。

  • 标签: 低通气综合征,先天性,中枢性 基因 突变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规范护理程序减少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风险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 2018年 9月至 2020年 1月收治的 78位 ARDS俯卧位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研究组( 39人)和对照组( 39人),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采取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规范化护理模式,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导管移出、压疮、心律失常等风险发生率小于对照组( P<0.05) ,对照组患者的视神经及周围神经损伤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规范化护理程序在减少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的并发症发生率上有一定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规范护理程序 ARDS患者 俯卧位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视双腔气管导管在单肺通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需行单肺通气的胸外科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双腔气管插管操作,观察组采取可视双腔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操作时间、插管情况、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插管前(T1)、双腔气管导管进入左侧支气管即刻(T2)、插管后(T3)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观察组声门显露时间[(36.65±13.17) s]、气管插管时间[(130.55±27.69) s]短于对照组[(74.82±14.25)、(187.62±29.15) s,t=10.774、7.775,P<0.05];观察组首次插管成功率(96.67%)高于对照组(70.00%),甲状软骨按压率(3.33%)、术中气管导管异位重新定位率(0)、因重新定位气管插管导致低氧血症率(0)低于对照组(30.00%、23.33%、20.00%,χ2=7.680、7.680、5.822、4.630,P<0.05);观察组T1、T2、T3时刻HR、MAP波动小于对照组(t=0.013、3.143、3.093、2.822、2.669、2.085,P<0.05);插管后即时观察组PaCO2(33.79±2.46) 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对照组[(36.18±2.37) mmHg,PaO2(85.76±7.39) mmHg、SaO2(98.47±0.54)%]高于对照组[(80.34±6.80) mmHg、(97.06±0.42)%,t=3.832、2.956、11.289,P<0.05];观察组T2、T3时刻rSO2分别为(66.16±5.04)%、(64.33±6.19)%,高于对照组[(63.59±4.61)%、(60.18±5.92)%,t=2.061、2.654,P<0.05]。结论可视双腔气管导管应用于单肺通气患者,能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操作成功率,降低低氧血症率,减小血流动力学波动,改善局部脑氧饱和度。

  • 标签: 可视双腔气管导管 单肺通气 声门显露程度 血流动力学 局部脑氧饱和度 动脉血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重症肺炎新生儿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HFOV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患儿经药物治疗和呼吸机辅助治疗法,HFOV组治疗方法采用选择德国Stephanie呼吸机,观察患儿上机前和上机后6、12、24小时的动脉血气值,和患儿两种方法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上机前两组患儿OI值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上机后6h、12h、24h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的并发症,IVH和VAP两种并发症发病情况对比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L、PPHN、BPD对比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的疗效比较显著,可应用于临床使用。

  • 标签: 高频振荡 新生儿 重症肺炎
  • 简介:摘要:垂直空间依赖于电梯,随着各地区对于空间的不断开拓,高层建筑建设的不断加快,电梯越来越受到的关注,我国电梯的生产量和使用量现已跃居世界榜首,电梯的机械装置是保证电梯运行质量的重要装置,由于电梯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对电梯机械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该文深入地分析了电梯当中的一系列机械装置和机械的结构情况,并对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决方案的制定。

  • 标签: 电梯 机械装置 机械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鼻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与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在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撤机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75例重度NRDS早产儿(以下简称为受试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BIPAP组(n=37)与CPAP组(n=38),分别于有创机械通气(MV)撤机后,采取经鼻BIPAP/CPAP治疗。对2组受试儿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经鼻BIPAP/CPAP治疗疗效,采用成组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经病例收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ETYY-2020202),受试儿监护人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2组受试儿的研究结果如下。①一般临床资料比较:2组受试儿入院时年龄、胎龄、出生体重、生后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NRDS Ⅲ/Ⅳ级及剖宫产术娩出受试儿所占比例,以及母亲有羊水浑浊、胎膜早破及产前使用激素病史的受试儿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BIPAP/CPAP疗效比较:BIPAP组受试儿撤机失败率、BIPAP治疗时间及撤机后2 d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13.5%、(5.0±0.6) d、(39.5±3.5) mmHg(1 mmHg=0.133 kPa),均显著低于或少于CPAP组的34.2%、(6.4±1.0) d、(54.8±4.3) mmHg,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02、P=0.035,t=2.970、P=0.019,t=16.873、P<0.001);BIPAP组受试儿撤机即刻及撤机后2 d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65.4±5.8) mmHg、(83.0±6.9) mmHg,均显著高于CPAP组的(54.4±8.1) mmHg、(80.2±4.0) mmHg,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15、P<0.001,t=2.157、P=0.017)。③短期预后指标比较:BIPAP组受试儿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发生率为16.2%,显著低于CPAP组的39.5%,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9,P=0.024)。2组受试儿住院时间,腹胀/鼻中隔损伤、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及脑室内出血(IVH)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MV撤机后,采取BIPAP,将有助于重度NRDS早产儿撤机成功,是有效的肺保护策略。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通气机撤除法 拔管成功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双水平气道持续正压通气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通气侧肺持续中低流量给氧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非通气侧肺损伤及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被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单肺通气后,研究组对非通气侧肺给予1~4 L/min的持续性中低流量给氧,对照组非通气侧肺不给予持续性中低流量给氧。于麻醉诱导后即刻(T0)和单肺通气30 min(T1)、1 h(T2)及2 h(T3)时采集桡动脉血样,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于T1和T3时切取拟切除肺叶周边正常的肺组织,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并进行肺损伤评分。术后1 d、2 d时采用康复质量评分量表-15(QoR-15)评估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质量。记录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出院前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1~3时研究组PaO2显著升高(均P<0.05),PaCO2显著降低(均P<0.05),T3时肺损伤评分显著降低(P<0.05),术后1 d和2 d时QoR-15评分均明显升高(均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出院前肺部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中非通气侧肺持续中低流量给氧可减轻非通气侧肺损伤,促进术后早期康复,改善临床预后。

  • 标签: 肺通气 临床预后 肺损伤 术后并发症 胸科手术
  • 简介:摘要院外心跳骤停抢救中声门上气道设备与气管插管效果比较:AIRWAYS-2的随机临床试验Benger JR, Kirby K, Black S, Brett SJ, Clout M, Lazaroo MJ, Nolan JP, Reeves BC, Robinson M, Scott LJ, Smartt H, South A, Stokes EA, Taylor J, Thomas M, Voss S, Wordsworth S, Rogers CAPublished on 28 August 2018 JAMA 2018;320:779-91此项研究为国家健康研究技术评审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2/167/102)全文索取链接:https://discover. dc. nihr. ac. uk /content /signal-000686 /new-airway- device-as-good-as-tracheal-tube-forresuscitation- out-of-hospita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7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4.59%和75.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呼吸衰竭 呼吸机正压通气 血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砷暴露与其所致肺通气功能异常的关系,以期为阐明砷暴露所致肺功能损伤机制、识别砷暴露高危人群提供依据。方法通过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WanFang Data)和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进行文献检索,全面收集国内外发表的砷暴露与肺功能损伤有关的流行病学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3月。由两名评价者按纳入排除标准对所获文献独立进行筛选、资料提取。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为效应指标,根据异质性结果选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综合定量分析,通过亚组分析探讨其异质性来源;使用Stata SE 15软件进行漏斗图绘制和Egger′s回归法检验,评价发表偏倚。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均为英文。Meta分析结果显示,砷暴露可使人群肺功能指标呼气第一秒的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明显降低,MD及其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 23.82(- 39.93 ~ - 7.72)ml和- 47.47(- 73.97 ~ - 20.9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Ζ = 2.90、3.51,P均< 0.01);共3篇文献报告了一秒率(FEV1/FVC),MD(95%CI)为- 4.72(- 13.10 ~ 3.67),砷暴露与FEV1/FVC之间未见关联(Z = 1.10,P > 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地区亚组间FEV1、FVC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80、30.06,P均< 0.01)。结论砷暴露与肺活量测量指标FEV1和FVC呈负相关,但与FEV1/FVC无关联,提示砷暴露可能主要导致限制性肺通气功能异常。

  • 标签: 砷暴露 肺损伤 肺活量测定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老年患者中,优质护理的实施效果和常见的护理问题。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84例老年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患者进行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其均分成对照组(n=42)和研究组(n=42),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后SF-36量表分值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老年患者,让其接受优质护理的效果较好,患者可能出现不良反应,需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老年 优质护理 生活质量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