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5 个结果
  • 简介:改革开放40来,地质工作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部署,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主线,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拓展服务,构建了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中央与地方分工合作的地质工作体系,形成了以保障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为主体,陆域与海洋统筹、境内与境外并举、支撑服务各行各业的地质工作新格局,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不断增强。

  • 标签: 商业性地质工作 改革 科技创新能力 经济社会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国际影响力
  • 简介:2008-2010,在鱼类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莫莫格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鱼类多样性特征。调查结果显示,莫莫格国家自然保护区有鱼类物种5目11科42属49种,其中本区土著种5目10科38属45种,包括中国特有种4种,中国易危种5种,冷水种8种,国家Ⅱ保护动物1种。土著种群落中,有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32种,鲤科(Cyprinidae)鱼类29种,觞亚科(Gobioninae)鱼类13种;古北界北方区黑龙江亚区黑龙江分区的物种为22种;源于东部平原和北方平原生态类群的鱼类有27种;适应于江一湖缓流环境和淡水定居生活的鱼类有33种;草上产卵和水层产卵繁殖的鱼类有37种;杂食性和初级肉食性种类有28种,它们均相对占优势。莫莫格国家自然保护区与嫩江的鱼类群落物种结构Jaccard系数和Morisita—Horn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918和0.838;稀有种(包括中国易危种)和常见种分别为14种和25种;物种多度格局近似于对数正态分布。这些结果表明,莫莫格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鱼类多样性与嫩江密切相关,鱼类区系复杂,物种组成与生态类型多样;群落结构相对较稳定,多样性程度相对较高,但仍面临着稀有种(包括中国易危种)尚占有一定比例而导致群落结构脆弱的潜在威胁。保持嫩江鱼类群落结构的稳定,对维护和发展莫莫格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鱼类多样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鱼类群落 土著种 区系组成 物种多样性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简介: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的有湿地1130hm^2,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先后三次对保护区水禽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水禽61种,占国内水禽总种数的23.55%;其中有繁殖种类22种,占保护区水禽总种数的36.1%.在记录到的水禽中,属国家Ⅰ保护的有2种;属国家Ⅱ保护的有5种;列入〈国际濒危动植物贸易公约〉附录Ⅱ限制贸易的有5种;列入〈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鸟类名录的水禽有14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的有39种.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水禽种类和数量发生了显著变化:1986~1987记录到水禽30种,1986夏季数量为39.83只/km;1998~1999种类增加至42种,1999夏季数量为73.38只/km;2002~2004种类升至48种,2003夏季数量上升至169.28只/km,变化较大.令保护区水禽种类和数量增加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鱼塘的开发.但还存在一些潜在的因素正影响着保护区水鸟多样性的动态.因此应该制定适宜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对保护区的水鸟进行保护.

  • 标签: 沙坡头 湿地 水禽 保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以河南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综合分析了1990、2000和2014该保护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湿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工湿地面积大幅增加,农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0%以上;2斑块密度增加,而最大斑块指数和平均斑块面积显著减小,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严重;3景观多样性不断降低,景观格局向均衡化、单一化方向发展;4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是自然与社会经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黄河径流量、降水量、气温、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 标签: 景观格局 动态 河南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简介: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插值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距平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方法,研究黄河三角洲湿地区1961~2010间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1961~2010期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区年平均气温累计上升1.85℃,倾向率为0.037℃/a;年平均气温在1993发生突变,研究区进入显著升温期;研究区降水量累计下降121.42mm,占同期降水量的19.9%,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强降水日数和最大连续无降水日数显著减少,但极端降水频率与强度总体上保持稳定。1961~2010期间,黄河三角洲湿地区气候以年平均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为主要特征;人类活动导致的湿地下垫面变化是其重要的驱动因素;暖干化气候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年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 变化特征 黄河三角洲湿地
  • 简介:保护区有效性评价可以为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选取能够反映湿地格局变化的指标,构建保护区湿地保护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周边地区为参照背景,利用信息熵模型,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软件,对1985、1995、2005和20174个时期的洪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湿地保护有效性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洪河国家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湿地保护有效性总体有所提升,比同期周边地区的湿地保护效果好;4个时期中,2005洪河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的相对效果最好,1995的相对效果最差。从自然保护区的各功能区来看,核心区湿地保护的效果最好,其它依次为实验区、缓冲区。

  • 标签: 湿地保护 有效性 信息熵模型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简介:通过对盐城湿地土壤盐度的监测,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研究盐城湿地土壤盐度空间异质性及其变化。研究结果显示,20114月,在相对干的春季,盐城湿地土壤盐度为0.198%-2.389%;20124月,在相对湿的春季,土壤盐度为0.290%-1.620%,其存在中等程度的变异;在由陆向海方向,从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沼泽、盐地碱蓬(Suaedasalsa)沼泽到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沼泽,土壤盐度逐渐增大,光滩土壤盐度较小。土壤盐度空间异质性具有沿海岸方向延伸、沿海向陆方向更替的带状分布特征;在南北方向上,土壤盐度缓慢增大;土壤盐度为Ⅱ(盐度0.315%-0.535%)和Ⅶ(盐度〉1.262%)的分布面积较大,分别占总面积的24.990%和24.949%;芦苇沼泽土壤盐度阈值小于0.533%,盐地碱蓬沼泽土壤盐度阈值为0.533%-0.886%,互花米草沼泽土壤盐度阈值大于0.886%;光滩土壤盐度阈值小于0.886%。光滩—互花米草沼泽交错带土壤盐度变化年平均值为0.241%,盐地碱蓬—互花米草沼泽交错带土壤盐度变化年平均值为0.135%,盐地碱蓬—芦苇沼泽交错带土壤盐度变化年平均值为-0.038%。

  • 标签: 土壤盐度 空间分异 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简介:201412月至20153月,对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的3种涉禽——白鹤(Leucogeranusleucogeranus)、苍鹭(Ardeacinerea)和白琵鹭(Platalealeucorodia)的越冬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白鹤的主要行为是取食(82.60±6.57)%和警戒(10.38±3.93)%,其取食行为发生频次比例远高于苍鹭[(8.62±4.84)%]和白琵鹭[(25.70±25.15)%],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1边走边取食的白鹤和白琵鹭在取食时,比苍鹭消耗更多的能量,它们通过花费更多的取食时间,来弥补能量的消耗,2植食性动物(白鹤)相对于肉食性动物(苍鹭和白琵鹭)需投入大量时间摄取食物,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收入;白琵鹭和苍鹭的主要行为包括静栖和取食,但白琵鹭取食所占的比例高于苍鹭,静栖所占比例低于苍鹭,表明白琵鹭和苍鹭对能量的获取和消耗存在一定的权衡,分别采取不同的行为对策。3种涉禽行为节律的研究结果显示,1白鹤仅警戒无显著节律变化,其余各行为节律都变化显著,各时段的取食行为频次比例较高;2苍鹭的静栖和取食无显著节律变化,各时段的取食发生频次比例较低;3白琵鹭的取食表现出早晨(7:00-7:59)、傍晚(17:00-)发生频次比例较大,静栖发生频次比例峰值出现在13:00-13:59。3种涉禽取食高峰时段不同步,利于它们获得最大化的适合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种间竞争,避免了食物资源利用的激烈竞争,以达到共存。

  • 标签: 涉禽 白鹤 苍鹭 白琵鹭 越冬行为 取食行为
  • 简介:20149-11月,在测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基础上,分析其重金属的来源;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该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和潜在的生态危害。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的Cu、Zn、Cr、Pb、Cd、Ni、As和Hg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59.73mg/kg、133.35mg/kg、16.53mg/kg、39.6mg/kg、1.26mg/kg、34.76mg/kg、5.19mg/kg和0.08mg/kg;其中,Cd和Hg含量都高于云南省背景值,大多数采样点土壤中的As、Cu、Pb和Zn含量也高于云南省背景值,Cr和Ni含量低于云南省背景值;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Cu、Zn、Pb、Ni、Hg、As和Cr污染,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由强至弱依次为Cd、Hg、Cu、As、Pb、Zn和Cr生态危害。退耕4a的土壤综合污染程度和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最高,其次为自然土壤的,退耕10a土壤的最低;研究区土壤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为中等至强等危害程度,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Cd是第一污染物。土壤退耕年限越长,土壤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越低。研究区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可能会对黑颈鹤(Grusnigricollis)的取食和健康造成危害。

  • 标签: 湿地 重金属 土壤 污染评价 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
  • 简介:选取洪河国家自然保护区沼泽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依据沼泽的空间变异性与功能结构分区,通过影子工程法、市场价值法等对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9项生态功能进行服务价值估算。结果表明,①2009,9项功能创造的总服务价值为34274x10^4元,占洪河地区GDP产值的29%,其中,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分别为5240×10。元和29034×10。元,间接使用价值是直接使用价值的6倍;②单位面积沼泽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价值约为5×10^2元/hn12;9项功能按其服务价值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气候调节价值、洪水调蓄价值、大气成分调节价值、土壤养分保持价值、生物多样性维持价值、休闲旅游价值、水源涵养价值、文化科研价值和物质生产价值。

  • 标签: 沼泽 生态系统 生态功能 服务价值估算
  • 简介:以详细的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标准指数法并结合实地调查,分析了1990~2003洪湖水质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4a间,洪湖水质类别以Ⅲ类和Ⅳ类为主.水质恶化的驱动因子是氮、磷及其它有机污染物.1991到1994期间,水体中氨氮(NH4^+-N)占溶解无机氮(DIN)的比例逐年增高;1995~2003,以氨氮和硝酸盐(NO3^--N)同时作为水体中溶解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与1990~1994的水质状况相比,亚硝酸盐(NO2^--N)所占的比例呈增加之势.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际变化表明,洪湖水体自净能力在逐渐降低.以总磷(Tp)、总氮(TN)和溶解无机氮(DIN)作为评价指标,洪湖水体已属中富营养型湖泊.洪湖水质演变与该区域人类活动(围湖造田、围网养殖等)以及江湖连通的变化对水环境的作用相耦合.

  • 标签: 洪湖 水环境 富营养化
  • 简介:20世纪80代以来,面对知识技术发展、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产业空间分布也出现崭新的格局,不仅区位因子发生了变化,而且以最小成本、最大利润为目标的传统区位理论和集中、大型产业布局模式也被新的区位理论和复杂的产业布局类型所取代。为此,学者们掀起了新一轮对产业区位的思考和探索。本文从区位因子、区位理论以及实证研究方面,综述了1980以来产业区位研究的新进展,重点回顾了新经济地理理论、新产业区理论、新产业空间理论对产业区位的阐述,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 标签: 区位因子 区位理论 评述
  • 简介:20158月14日,在呼伦湖设置采样点,采集水样,分析呼伦湖水体的化学特征,以揭示呼伦湖水化学特征、水体中的离子来源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呼伦湖湖水的pH为9.06-9.23,湖水为弱碱性水,湖东南部水体的pH相对较大;湖水中总溶解固体质量浓度为670-843mg/L,平均值为784.17mg/L,总体上东北部和中部湖水中的总溶解固体质量浓度较大;以CaCO3计的水总硬度为141.80-250.36mg/L,平均值为210.20mg/L,湖水属于硬水;湖水中的优势阳离子为Na^+,其占阳离子总数的80%;优势阴离子为HCO3^-,其占阴离子总数的73%;呼伦湖水体水化学类型为[C]NaⅠ型或HCO3^--Na^+型;湖泊水体水化学特征受蒸发岩盐和碳酸盐岩的控制,水体离子来源不受大气降水控制,主要受蒸发—结晶和岩石风化共同作用,且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对离子组成和来源也有影响;自20世纪60代至70代以来,呼伦湖呈现淡水湖、微咸水湖不断交替的特征,与区域气候特征存在良好的响应关系。

  • 标签: 水化学特征 呼伦湖 人类活动
  • 简介:福建省2000耕地人口承载量初探刘东星,陈健飞(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福建师范大学自然资源研究中心)土地是面积有限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耕地是上地的精华,它提供了人类生命活动80%以上的热量和75%以上的蛋白质。某...

  • 标签: 福建师范大学 自然资源研究 承载量 刘东星 陈健飞 人口自然增长率
  • 简介:利用20世纪初以来的地图、历史文献资料和1986~2005期间7不同时相的TM影像数据,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方法,分析近百湖北省湖泊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近100多年来,湖北省湖泊演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并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②20世纪初期,湖北省湖泊面积约为26000km2,到2005为3025.6km2,仅为百前的11.64%;近百来绝大部分湖泊面积都在缩小,部分湖泊因围垦或其他原因已完全消失或变为它用,部分湖泊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人类活动是湖北省湖泊百变迁的主导因素。③20世纪下半叶湖北省湖泊变化迅速,湖北省湖泊面积由50代的约8503.7km2波动减小至80代的约2977.3km2,发生在60~80代的围垦是造成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从90代开始,因重视湖泊保护和退田还湖,使湖泊萎缩的态势得到遏制,局部湖泊面积有所恢复。

  • 标签: 湖泊 百年演变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湖北省
  • 简介:农户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态度被认为是保护区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中,了解农户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态度是必要的。在秦岭南坡朱鹮(Nipponianippon)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采用典型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了115份农户数据,通过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有序选择模型分析发现,多数农户(66.09%)对朱鹮保护持积极态度,农户对保护朱鹮的态度与意愿之间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n=115,p〈0.01);住在保护区内的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可能更积极,在保护中收益更多的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更为积极,承受较高保护成本的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较为消极;社会人口学变量中的家庭收入对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有消极影响,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有积极影响,然而随着农户受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影响便不再明显。

  • 标签: 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农户 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态度 影响因素
  • 简介:于20136月4~10日,在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照相设备,连续7d对3对红嘴鸥(Larusridibundus)进行了早期育雏行为的全天定点观测。结果表明,红嘴鸥夜间坐巢时间比白天长;白天,红嘴鸥平均梳羽次数为0.96次/h,夜间,其为0.25次/h;红嘴鸥夜间护巢时间比白天短;白天离巢时间与夜晚相近;红嘴鸥多在白天鸣叫,而夜间几乎不鸣叫;白天成鸟同时在巢时间比夜间稍长;白天,红嘴鸥平均哺育和喂食次数为0.5次/h,夜间为0.2次/h,并且随着雏鸟出壳时间的增长,成鸟在巢内的时间会缩短,一周后大约平均每小时会缩短10min。红嘴鸥的育雏行为,虽然不同个体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大,都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波动,红嘴鸥雌、雄成鸟轮流育雏,共同承担育雏任务。

  • 标签: 红嘴鸥 育雏 行为 红外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