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法国大革命以后,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关注成为法国作家们的一种普遍心态。法国作家们的政治情结和政治意识不仅表现为具体的政治行动,更多地体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里。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深刻地反映了法国的社会政治问题,成为广为人们称道的伟大精神遗产。

  • 标签: 政治意识 政治情结 表现形态
  • 简介:本文主要研究19世纪新马华人私会党兴盛的原因,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殖民地政府的纵容和利用、私会党自身组织特征、行政当局对华人会党的无知及其力量的薄弱、饷码制度和港主制度的影响,以及男女性别比率失调等方面。本文不仅使用了历史学的分析方法,也运用了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方法和视角.

  • 标签: 新马华人 私会党 兴盛原因
  • 简介:19世纪,美国从一个农业国一跃而成为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的工业强国。美国经济获得如此高速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目前国内经济史界对美国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述不多。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一农业革命这个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过程,二是指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及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商品化的过程。就前者而言,美国

  • 标签: 农业生产机械化 工业强国 十九世纪 地区专业化 棉纺织业 西部农业
  • 简介:<正>文学和艺术是文化生活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学和艺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学史、艺术史的教学和研究中,以社会生活和文化历史为广阔背景,探索文学和某种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作比较研究,这种方法应该受到重视。这样可以开扩视野、激发灵感,通过文学和艺术的相互阐释、印证、比较,从而

  • 标签: 俄国文学 涅克拉索夫 文学评论 比较研究 社会生活 现实主义文学
  • 简介:德国社会学、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依曼于1974年提出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利用这个理论,结合19世纪美国排华运动前后美国人对华人移民的看法,从传播、舆论环境、社会心理和社会控制的角度来看当时美国社会出现的排华现象,说明由于受舆论传播、意见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致使部分美国公众对华人移民产生片面的社会认知心理,从而形成不利于华人在美国社会生存的舆论环境。这种社会控制力量是导致美国19世纪排华运动的其中一个有关传媒的原因。

  • 标签: 沉默的螺旋 舆论 华人移民
  • 简介:<正>1757年,英国推行殖民政策的有力工具——东印度公司发动普拉西战役,用武力打败纳瓦布,占领了孟加拉。孟加拉的被征服,在印度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从此,“英国东印度公司由一个商业强权变成了一个军事的和拥有领土的强权,正是那个时候,才奠定了现时的这个东方不列颠帝国的基础”。以后,英国殖民者又通过多次侵略战争和各种讹诈手段进行侵占,境内各个公国和土邦先后成为公司的领地和藩邦,1843——1849年间兼并了信德和旁遮普后,英国最终完成了对印度全境的占领,把

  • 标签: 英国殖民者 十九世纪 十八世纪 英国东印度公司 田赋 孟加拉
  • 简介:《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初期的音乐与美学》引言[美]皮特·哈里著,詹姆斯·戴著邢维凯译美学这门学科在十八世纪期间逐渐地形成,正如苏尔策(Sulzer,1720-1779,瑞士美学家)所指出,“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理论从美艺术的哲学中演绎出来”。自十八世纪...

  • 标签: 浪漫主义 十八世纪 十九世纪初 音乐词典 美学 朗吉弩斯
  • 简介:这篇文章主要是关于早期印象派到一战前的现代法国油画的隐秘收藏,这些作品大部分来自莫斯科两个鉴赏家丰富的收藏.这两位鉴赏家叫伊·亚伯拉摩维奇·莫罗佐夫和塞加·伊万诺维奇·沙胡金.对他们所获得的成果无论怎样评价都是不过分的,而且他们的工作也确定早已引起了专家们的兴趣.值得一提的是,当新的法国油画名声在法国本国还处于初创阶段时,在如此遥远的莫斯科,就出现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欧洲油画经典大师的法国画

  • 标签: 伊万诺维奇 马蒂斯 印象派画家 十九世纪中期 佐夫 雷诺阿
  • 简介:德国的工业革命发端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经历了早期工业化阶段、"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等三个阶段之后,德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和商业改革促进了工业革命前进的步伐,铁路和重工业的发展更使德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城市化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 标签: 德国 工业革命 经济发展 历史阶段
  • 简介:随着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门户开放,19世纪法国戏剧里的中国形象逐渐加入写实元素。戏剧舞台上的中国,不再只局限于滑稽调笑的趣味题材,而尝试取材同时代的中国时事现况。上演于1861年的《北京掠城记》,以英法联军之役期间的中国远征为主题,舞台场面壮观,剧场技术纯熟。通过剧中远征东亚的军事将领,以及随行的传教人员和记者的眼光,《北京掠城记》为当时的法国观众塑造一个衰颓苍凉却又揉合凄美想像的中华帝国。此剧后来甚至启发日本戏剧家川上音二郎,在中日甲午战争创作了《壮绝快绝日清战争》。

  • 标签: 十九世纪法国 英法联军之役 北京掠城记 中国形象 丹纳瑞
  • 简介:作为清代说部珍品,《聊斋志异》虽不为《四库全书总目》所收,然却见菩于《马礼逊手稿书目》(1824年)、《亚洲文会中文图书馆书目》(1838年)、《中国经典书目》(1867年)等19世纪西人编纂的中国书目。这些书目不仅将《聊斋志异》著录在册,而且对其作者、版本、内容、文体等展开或多或少的阐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19世纪西人眼中的《聊斋志异》,而且对《聊斋志异》在西方的翻译、接受与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标签: 聊斋志异 西人编纂的中国书目 书目著录
  • 简介:导言对为数众多的华人志愿团体的分类研究,一直是有关海外华人社会,特别是十九世纪海峡殖民地华人社会研究中的一个颇有意义的课题。虽然甘巴(Gamba)卡斯坦斯(cavstens)主要根据华人志愿团体的显著功能,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法,但他们都未注意到其组织原则及其限制作用的问题。对他们和其他大多数研究者来说,更谈不上从地域群体和非地域群体两种组织原则的限制作用方面来考虑两种群体相互作用的模式。克里斯曼

  • 标签: 甘巴 十九世纪 华人社会 里斯曼 组织原则 槟榔屿
  • 简介:在世界文学新建构语境中重新审视《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书中内涵的跨越性比较思维与开放性全局眼界赋予自身历久弥新的世界文学品格。具体探讨文学主流与文化多元性的辩证统一、流亡文学主题所具有的世界文学胸怀以及中国理论话语在跨文化阐释中的有效性,从而对《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文学价值与理论资源进行充分挖掘。

  • 标签: 世界文学新建构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比较思维 流亡文学 中国理论话语
  • 简介:恩格斯指出:“苦力贸易”是一种“以印度和中国隐蔽的苦力奴隶制代替公开的黑人奴隶制”。十九世纪开始,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发南洋殖民地需要大批的廉价劳动力,但是,由于非洲人力枯竭,英国又先后于1807年和1838年两次宣布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因此,各殖民地的劳动力供应日趋紧张,殖民主义者不惜长途跋涉到遥远的东方,争相掳掠华工。

  • 标签: 十九世纪西方 对华工 工掳掠
  • 简介:19世纪以来英国女子社会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妇女成人学校不断出现、女子职业技能教育更受重视、妇女讲习会(Women’sInstitute)制对妇女的教育作用增强和城镇妇女基尔特会(Townswomen'sGuild)对城镇妇女发挥着教育作用。从中可以获得如下启示:应大办妇女成人学校以满足广大妇女对教育的渴望;在妇女扫盲教育任务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应调整教育任务,增强妇女成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各级妇联应吸取英国开办妇女讲习会的经验并形成制度以提高广大妇女接受社会教育的能力;应吸取英国开办城镇妇女基尔特会的经验,在城镇开办妇女成人教育机构,加大对进城女农民工、城市下岗女工以及农转非女性的教育培训,以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 标签: 英国女子社会教育 经验 启示
  • 简介:十九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军事改革是俄国军事历史上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原则,特别是1874年普遍义务兵役制的颁行,取代了自彼得一世以来的封建农奴制的征兵制,从法律上确立了全国男性居民在服兵役上的平等地位,标志着封建农奴制的军队在向资产阶级军队演变的道路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次改革是在维护沙皇专制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改革极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农奴制残余,改革并没有改变军队的贵族地主阶级本质,军队依然是沙皇政府推行内外政策的工具。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沙皇专制制度的本质及俄国军事制度的演变,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标签: 军事改革 封建农奴制 十九世纪 男性居民 沙皇专制制度 沙皇政府
  • 简介:本文阐述了19世纪,印度尼西亚泗水的韩氏、蔡氏和郑氏三个产生华人官员的家族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与财富条件以及三个家族的联姻关系。

  • 标签: 19世纪 华人家族 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