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转移瘤患者接受放射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42例骨转移瘤患者为例,均行放射X线(对照组)与CT检查(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诊断效果。结果:CT组总检出率(100.00%)明显高于X线组(42.76%)(P

  • 标签: 骨转移瘤 反射X线检查 CT检查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影像介导操作在世界范围内用于治疗原发性肝肿瘤和肝转移。这些局部区域治疗包括局部肿瘤消融和经动脉疗法,偶尔也可将无法手术的患者降级至可手术状态。数据表明,对于小于2 cm的肝细胞癌,消融可能优于手术。这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也表现出相同的结果。导管介导的治疗,如单纯栓塞、经动脉化学栓塞和载药微球是为不能手术患者提供生存获益的代表性潜在技术。该综述重点介绍了最常用的技术和支持其当前治疗肝肿瘤适应证的证据。文章还简要回顾了与温度敏感脂质体或免疫疗法联合使用以提高消融效果的发展情况。

  • 标签: 肝脏 肝细胞癌 转移 消融 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后舌形皮瓣联合深筋膜悬吊技术矫治重度杯状耳畸形的效果和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采用耳后舌形皮瓣联合深筋膜悬吊法一期治疗的9例(10耳)重度杯状耳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术后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结果除1耳术后出现切口局部裂开,经换药后愈合,其余9耳一期愈合。术后杯状耳畸形明显改善,耳轮完整,对耳轮可见。术后3个月时比较耳廓长度、宽度和周长,较术前都有显著增大。全部病例术后无感染、血肿、皮瓣坏死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2个月,1例耳廓下垂复旧,其余形状稳定,切口处无明显瘢痕增生。术后3~12个月随访,患者及家属对矫形手术结果满意度均在80%以上。结论耳后舌形瓣联合深筋膜悬吊技术治疗重度杯状耳畸形,充分利用自体耳廓组织一期完成手术,整体效果良好,给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 标签: 耳畸形, 先天性 杯状耳 外科, 整形 外科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断明确的肺转移性肿瘤226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病理形态学特点,并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鉴别诊断。结果患者中男性84例,女性142例,年龄范围13~77岁,肺多发性结节者122例,单发性结节者104例。常见肺转移性肿瘤按照来源部位依次为结直肠59例,滋养细胞肿瘤44例,肾31例,乳腺20例,宫颈14例,尿路上皮8例。原发肿瘤距离转移时间、是否行手术治疗等因疾病而异。肺转移性肿瘤与原发肿瘤病理形态学有一定的重叠,阅片时应仔细寻找相对特异性的形态学特点及肿瘤周边有无原位癌区域等以资鉴别;肺转移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常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阴性,与原发性肿瘤鉴别均需依据相对特异抗体:结直肠癌细胞角蛋白(CK)20、CDX2阳性,CK7阴性;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肾透明细胞癌CD10、波形蛋白阳性,CK7阴性;乳腺癌GATA3、雌激素受体阳性;宫颈癌p16阳性;尿路上皮癌CK20、p63、GATA3阳性。结论肺转移性肿瘤与原发性肿瘤在临床病理特征上有重叠,确诊需要紧密结合临床特征、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综合分析判断。

  • 标签: 肺肿瘤 肿瘤转移 诊断,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临床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左肾透明细胞癌根治术后2年发现胆囊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该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术后予舒尼替尼靶向治疗,随访5个月,未见其他部位转移

  • 标签: 癌,肾细胞 胆囊 肿瘤转移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甲状腺癌很少转移至心脏。本文报道1例46岁女性甲状腺低分化癌转移至肺及心脏的病例,总结患者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及病理学特征,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肠转移性上皮样血管肉瘤(EA)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例小肠转移性EA的临床资料,进行光镜及免疫表型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的3例小肠转移性EA。结果小肠转移性EA发病年龄36~80岁(平均62岁),男3例,女2例。临床出现腹痛2例、黑便2例、贫血及钡灌肠异常1例。原发病灶2例来源于大腿软组织,2例来源于脏器-肝和肺,1例原发灶不详。病理组织学改变与原发性EA病灶相似,均表现为巢片状或索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核分裂像、核仁、血窦及血管网结构。免疫表型4例表达CD31,3例表达Fli-1、ERG,2例表达ⅧRAG、CKpan。结论小肠转移性EA临床少见,预后较差,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黑便及贫血等消化道症状,各部位EA均可转移,临床诊断较困难,但病理组织学改变有特点,结合临床病史及免疫组化染色血管内皮相关抗原呈阳性有助于诊断。

  • 标签: 小肠肿瘤 上皮样血管肉瘤 临床病理特征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肝脏是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一旦出现肝转移,患者预后极差。早期诊断结肠癌肝转移(CRLM)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及转移病灶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转化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多学科团队治疗也为CRLM治疗提供了更多思路。长链非编码RNA、肿瘤干细胞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揭示了CRLM的机制。本文主要对CRLM诊断和监测、治疗以及主要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 机制 诊断 监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研究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头颈部肿瘤肺寡转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9年间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SBRT治疗头颈部肿瘤肺寡转移患者24例,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鼻咽来源12例,非鼻咽来源12例,共34个肺转移病灶行SBRT治疗。中位随访时间19.5个月,SBRT后出现新发病灶者13例,其中9例出现在SBRT治疗1年内。1年实际局控率为9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5.2个月,1、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9%、46%;肺转移后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51%。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位于鼻咽和原发灶治疗后无瘤间期>1年者有生存优势。全组SBRT后均未观察到>3级放射性损伤,轻度放射性损伤发生率为13%。结论SBRT治疗头颈部肿瘤肺寡转移初步显示安全有效,原发肿瘤来源于鼻咽者可能有更好的疗效。

  • 标签: 头颈部肿瘤,肺寡转移/体部立体定向放疗 治疗结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胶质肉瘤出现颅外转移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1例胶质肉瘤发生颅外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完善原发灶及转移灶的基因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胶质肉瘤,且未发生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及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突变,替莫唑胺同步放疗治疗效果有限,发生颅外转移后,进展迅速,因突发脑出血死亡。结论胶质肉瘤发生颅外转移后,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预后极差,通过基因突变检测,探索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有望改善胶质肉瘤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神经胶质肉瘤 转移 基因检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治疗,以提高临床医师对直肠癌脑转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直肠癌脑转移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结果及诊疗过程等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57岁男性,结肠镜检查确诊直肠癌。并于全身麻醉下行机器人辅助直肠癌切除术,术后病理示直肠溃疡型中-低分化腺癌,部分区域呈黏液腺癌改变,肿物大小4 cm×3.5 cm×1.5 cm,侵及外膜下层。术后辅助放化疗,后头颅磁共振成像增强检查示左额叶、左小脑占位性病变,考虑转移瘤;右额骨异常信号,不除外转移瘤。胸部增强CT示双肺多发转移瘤。遂进行全脑调强放疗及全身化疗。结论直肠癌脑转移发生率低,预后极差,应重视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直肠肿瘤 脑转移 临床特征
  • 简介:【摘 要】 目的:探讨一种适用于重度失能病人回归社区的床椅间转移方式,增加病人外出活动的机会。方法:由医护人员模拟重度失能病人,分软瘫组、僵硬组、强直组;选择无经验的护工与模似病人按身高比例分为相似组,矮小组;两组护工在培训前后,分别执行单人将模似病人进行床椅间转移。观察护工其转移的信心、成功率等;观察病人转移时自评是否安全及舒适;了解各群体支持率。结果:护工自评可单人执行体位转移人数培训前P<0.05,培训后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胃肠道癌腹膜转移是目前临床治疗的最大难题,解决该难题的根本之道在于临床医生准确把握胃肠道癌腹膜转移的核心细胞病理学机制,基本掌握分子病理学机制,并融会贯通地运用到每一例患者诊治的临床决策过程中,做到"防""治"并举,积极预防、主动治疗。与临床治疗决策密切相关的胃肠道癌腹膜转移的核心细胞病理学机制有4点:(1)腹腔游离癌细胞或微癌灶定植于腹膜,对腹膜间皮细胞造成不可逆病理性损害;(2)定植的癌细胞进一步侵袭腹膜特定结构乳斑,启动加速侵袭性生长过程;(3)腹膜间质纤维化过程加重腹膜的结构性破坏;(4)癌细胞与乳斑中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腹膜转移癌生长的容受性免疫微环境。这4条核心细胞病理学机制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构成腹膜转移发展的恶性循环。临床医生只要准确把握这4点,就有可能掌握临床诊治决策先机,将应对性被动治疗变为预防性主动治疗,改善胃肠道癌腹膜转移临床诊治现状。

  • 标签: 胃肠肿瘤 腹膜转移 病理机制 乳斑 间皮细胞 容受性免疫微环境
  • 简介:摘要肝样腺癌是一种发生于肝外的具有肝细胞癌样分化特点的高度侵袭性肿瘤,易转移,预后差。原发于胆管的肝样腺癌罕见,临床诊断中易被忽视。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胆总管并伴有肝转移的肝样腺癌,通过对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创伤患者接受腹部皮瓣转移修复手术后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2020年4月-2021年4月间在我院接受手创伤腹部皮瓣转移修复手术的40例患者选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同一时期开展临床护理,对照组以常规护理为主,实验组则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为主。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临床护理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更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式,更好地开展手创伤患者腹部皮瓣转移修复术后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工作流程的细化,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护理人员要为手创伤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不断增强手创伤患者腹部皮瓣转移修复后的康复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护理管理,得以疾病的快速康复,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医院随之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长远规划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可以变得异常顺利。

  • 标签: 腹部皮瓣转移修复手术 手创伤 临床护理 效果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强度概念,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危险因素及对其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09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06例行PTC颈淋巴结清扫术完整临床资料,根据颈侧区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LNM阳性组(75例)、LNM阴性组(31例)。探讨性别、年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肿瘤位置、侵犯被膜、多灶性、肿瘤腺体内分布、肿瘤直径、CLNM数目、CLNM率等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CLNM强度对颈侧区LNM的影响。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P=0.087)、肿瘤位置(P=0.249)、肿瘤腺体内分布(P=0.219)、肿瘤直径(P=0.224)与颈侧区LNM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侵犯被膜(P=0.030)、多灶性(P=0.031)、CLNM数目(P=0.022)、CLNM率(P=0.001)与颈侧区LNM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NM数目和CLNM率增加与颈侧区LNM呈正相关;当CLNM数目≥4或(和)CLNM率≥20%时,颈侧区LNM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侵犯被膜、多灶性是颈侧区LNM的危险因素;当CLNM强度:转移数目≥4枚或(和)转移率≥20%时,建议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强度 颈侧区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对前列腺癌骨转移或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美国SEER数据库2004年至2013年间收录的淋巴结转移或骨转移的647例前列腺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单独骨转移非手术组129例,单独骨转移手术组129例,单独淋巴结转移非手术组131例以及单独淋巴结转移手术组131例,无转移非手术组127例。分析并比较前列腺癌根治术对骨转移或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总体生存率(OS)和肿瘤特异病死率(CSM)的影响。结果骨转移手术组和淋巴结转移手术组的患者术后OS和CSM分别优于骨转移非手术组和淋巴结转移非手术组(P<0.01)。骨转移手术组与无转移非手术组患者术后OS和CS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手术组术后OS和CSM优于无转移非手术组(P<0.01)。结论即使是发生骨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经过仔细选择和准备,实施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均可以改善患者生存率。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切除术 淋巴转移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GSTM1)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2(GSTM2)在甲状腺滤泡癌(FT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甲状腺滤泡性肿瘤基因芯片GSE82208数据,共52例样本,包括FTC 27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FA)25例。提取基因矩阵数据并整理,利用R语言Limma包筛选出FTC和FA间差异表达基因。收集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手术切除的FTC及FA标本各5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FTC和FA标本中GSTM1、GSTM2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二者与FT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基于GEO数据库数据,共获得40个FTC和FA间差异表达基因;其中FTC中表达上调9个,分别为GSTM1、GSTM2、COL6A2、CUX2、CLUH、TSC2、OGDHL、ACADVL、SDHA;表达下调31个。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在手术切除FTC标本中,GSTM1、GSTM2阳性率分别为71.4%(40/56)、80.4%(45/56),在FA中阳性率分别为23.2%(13/56)、14.3%(8/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11、49.03,均P<0.01)。FTC中GSTM1和GSTM2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浸润程度及远处转移均有关(均P<0.05),与性别、年龄和肿瘤长径均无关(均P>0.05)。FTC中GSTM1和GSTM2表达呈正相关(r=0.384,P=0.004)。结论FTC中GSTM1和GSTM2表达水平升高,二者可能相互作用,参与FTC的发生、发展。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腺癌,滤泡性 抗药性,肿瘤 计算生物学 谷胱甘肽转移酶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