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构建儿童的意象世界,其中象的形成需要教师以文本中的具体的物或事来构建,意的生成则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意假于象';同时,还需要让学生认识到的是,文本解读常常就是以象解意的过程。意象教学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路径之一。

  • 标签: 小学语文 意象教学 文本解读
  • 简介:《声声慢》作为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受到历代词论家称赏。笔者认为,这首词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与其密集而蕴意深厚的意象运用有很大关系。通过对李清照个人生活、创作经历的关照,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本词中出现的黄花、酒、梧桐秋雨、黄昏等意象,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其深层蕴藉。

  • 标签: 声声慢 意象 解读
  • 简介:摘要:利用意象表达创作者意图、构建人物的情感关系是电影中常见的艺术手段。电影《又见奈良》中的意象既继承了意象的普适性含义又开创了新的视角去解读意象。 一方面,导演通过从意象角度探索寻找的主题、索引“爱”的痕迹以及了解遗孤这一群体的特殊身份来将这一寻亲故事徐徐展开,另一方面,影片对于意象发展的命题也作出了新的回答。

  • 标签: 意象 寻找 爱 身份认同
  • 简介:内容摘要:宫殿在唐代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唐诗中对于宫殿的描写具象饱满、意蕴深厚。古代帝王为了彰显皇权威仪,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双重需求,常常建造大型的宫殿,因宫殿的设计与建造往往出于政治的需要,所以可以通过唐诗中的宫殿意象,窥见唐代历史的变迁轨迹。另外,宫殿意象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值得让人回味,它与作者的命运遭际密切有关,所以,还可以通过唐诗中的宫殿意象的描写洞悉诗人的心路历程,也为后世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俯瞰历史的兴衰荣辱提供启示。

  • 标签: 唐诗 宫殿意象 盛世繁华 时代悲歌
  • 简介:基于对二战后美国诗坛的深刻反思,深层意象派一方面大胆借鉴超现实主义诗学以对抗"新批评"的智性写作,力图恢复诗歌与生命的同构关系;另一方面又部分程度地保留了艾略特的理性意识,主动吸纳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以及东方道学思想,从而对20世纪前期的"意象主义"作出新的呼应与修正。在丰富的异域诗学参照下,深层意象派不断激活、改造美国诗歌传统,以开放稳健的态度去融通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域,深刻影响了美国当代诗歌的艺术形态与发展路向。

  • 标签: 深层意象诗派 超现实主义 意象主义 新批评
  • 简介:《阿拉比》是《都柏林人》中"童年"的最后一篇,可以认为是乔伊斯本人童年情感的写照。自小说创作以来,小说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很多读者认为该小说是单纯的对小男孩情窦初开的解读,还有部分读者认为小说内容与宗教有着很大的联系,将这种联系过分夸大。实际上,乔伊斯想通过描述一个孩子对朦胧爱情的追求,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对现实所产生的失望,进而表明对当时黑暗、腐朽的柏林的批判。

  • 标签: 视觉意象 拉比 象征手法 《都柏林人》 乔伊斯 主题思想
  • 简介:杨瑞洪是阿坝高原艺术群体的代表人物,《雪域·高原》、《高原·阳光》是他近期关于高原意象的油画作品.他笔下的高原雄肆苍茫、气韵生动,画作的线条与色彩交融,油画语言的个性化特征十分明显,西部高原的风景与人物都得到生动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用线与油画的厚重的完美结合.

  • 标签: 杨瑞洪油画 高原意象 雄肆苍茫 线条与色彩
  • 简介:“西楼”在唐代诗歌中被诗人们反复使用,实现了从表达实体意义到用以写意抒怀的成功转换,完成了这一意象的生成过程。唐诗中的“西楼”意象,往往跟其他意象如动作意象“登”、自然意象“月”、时间意象“秋”等组合在一起,表达出登临、遣怀、送别、闺怨等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抒情主题。“西楼”意象在唐诗中积淀了丰厚的美学意蕴,并为唐以后的韵体文学如宋词、元曲中所继承和发扬,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内蕴丰厚的经典意象

  • 标签: 唐诗 西楼意象 生成 主题意蕴
  • 简介:贾平凹在《怀念狼》后记中说道:“我热衷于意象,总想使小说有多义性,或者说使现实生活进入诗意,或者说如火对于焰,如珠玉对于宝气的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结合。”《怀念狼》的主题,体现了作者对意象的多义性的追求,具有数象层面的主题蕴含和义理层面的主题旨归的多重意趣。一数象层面的主题蕴含主要体现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设置上。笔者在《论〈怀念狼〉情节的神秘数象》中,已阐述了贾平凹以“三”数的灾变性所蕴含的种瓜得豆的怪诞性情节主题,流溢出作者浓重的宿命观。而从人物形象的设置和人物类象的蕴含上看,《怀念狼》折射出了转型社会人类理性与情感的双重焦虑和内在冲突。《怀念狼》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上,以

  • 标签: 《怀念狼》 文学评论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写作手法 贾平凹
  • 简介:月是唐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之一,特别是其中的“水月”意象——由于其中“水”、“月”相得彰益的视觉特点迎合了我国古代文学推崇的阴柔、含蓄的审美观,形成了“水月”意象的基础原因。因此,在唐诗中诗人常常借助“水月”这一复合意象抒发复杂的情感。

  • 标签: 唐诗 “水月”意象 审美 情感
  • 简介:诗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之一,但由于不同文化在诗歌表现手法上不尽相同,因此在诗歌翻译过程中意象是否可以转换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探讨,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翻译的理想境界,但在诗歌的实际翻译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变通与转换,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 标签: 诗歌 诗歌翻译 意象转换
  • 简介:在元散曲中,青山的意象多次出现,除了作为客观的景物存在外,还具有丰富的内涵。在隐逸之作中,它既是文人的心灵归处和精神家园,又是其伴侣与知己;在抒怀之作中,它既反衬了历史的虚无,又是世事变幻的参照;在相思之作中,它是女子的屏障,隔断了她们眺望情人的视线;在写景之作中,它提供了色彩的叠加与对比。

  • 标签: 青山意象 隐逸 抒怀 相思 色彩
  • 简介:油画起源于西方,进入中国有四百年历史,发展并且成熟也已百余年。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道家、儒家“天人合一”“情于理”等本土文化的影响,通过老中青几代人的努力,摸索出一条独具东方特色的油画发展之路——意象油画。吴为心正在这条道路上摸索前行,由西方绘画语言向本土语言转换,用带有东方情怀的色彩挥洒到画布上。吴为心运用各种灰色调,追求画面的和谐和美感享受,更追求画面外的意象表达。

  • 标签: 意象 常熟 和谐 情感色彩
  • 简介:队列训练的内涵,要求队列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规范肢体动作的层次上,而忽略队列训练对军人意识、军人素质、军人作风的内向性培养。队列教学要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加强意象诱导,“外功”、“内功”一起

  • 标签: 队列教学 意象 受训人员 队列训练 军人意识 素材
  • 简介:戴望舒的《雨巷》中有三个主要的意象:我、姑娘、雨巷。一致的看法是:“姑娘”象征理想。而“我”、“雨巷”是否有象征意义,各人的理解不尽相同。笔者以为,“我”、“雨巷”不仅有象征意味,而且与“姑娘”这一意象一样,有更深层的象征意蕴。

  • 标签: 《雨巷》 象征意象 戴望舒 诗歌鉴赏 新诗
  • 简介:散文诗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理解文章意象是课文鉴赏的关键一环。笔者在讲授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就联系了鲁迅的《秋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中窥到极具文学天才与时代责任感的两位伟人在散文诗意象艺术方面的灼灼才华。

  • 标签: 《海燕》 《秋夜》 比较 意象
  • 简介:初次涉及“意象”,是和学校的老师在相关专家的带领下为编写校本教材做筹划时。“意象”在《周易·系词》中指“观物取像”“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是符号,由阳爻、阴爻配合组成,是试图诠释人间祸福的符号,属哲学范畴。诗歌借用其义并对“意象”加以引申,其中的“象”不再是卦象,而是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又不想直接表达时所借用的具体可感的物象。

  • 标签: 意象 诗歌 张力 教学 校本教材 哲学范畴
  • 简介:陶渊明诗中出现的“南山”,成为一种象征,而非实指某座山。“南山”作为文化原型,在《诗经》中广泛出现,在汉代文化里也有充分的表现,陶渊明的回归“南山”是一种文化认同,因此,他回归之后同样很满足,甚至还有幸福感,达到真归的境界,以至于成为后世文人的一种人格楷模。

  • 标签: 陶渊明 南山 回归 影响
  • 简介:诗歌不同于一般文本的最大特征在于诗意的生发性,清朝王闿运说:“无所感则不能诗,有所感而不能微妙,亦不能诗”。诗的生命特征是蕴藉的,了解这一点是写诗和读诗的关键。

  • 标签: 诗歌意象 审美能力 中学 语文 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