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儿童动作训练的教育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1
/ 2

智力障碍儿童动作训练的教育思考

门阳

平原县特殊教育学校 ,山东 德州 253100

摘要:智力障碍儿童因其生理缺陷,常在认知、社会适应等能力方面存在异常。基于此,本文对智力障碍儿童动作训练的教育思考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智力障碍儿童;动作训练;思考

智力障碍儿童在动作发展中,由于受先天或后天智力障碍影响,加之可能存在肢体、知觉、听觉等障碍,使他们从小开始接受外界刺激时,反应迟钝甚至无法接收外界信息,不理解其含义,行为笨拙,造成学习困难不易教导的现象。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动作训练,有助于其大脑功能的发展、修复及补偿,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智力障碍概述

智力障碍(MR)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是指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及整个心理活动障碍。由于遗传变异、感染、头部受伤、颅脑畸形或内分泌异常等有害因素造成胎儿或婴幼儿的大脑不能正常发育或发育不完全,使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较低阶段,称为智力迟滞。由于大脑受到物理、化学或病毒、病菌等因素的损伤使原来正常的智力受到损害,造成缺陷,则称痴呆。

二、智力障碍儿童动作训练原则

1、循序性、量力性原则。训练必须根据智力障碍儿童自身特点,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进行,如训练智力障碍儿童自行独立行走,就要根据他们目前的动作水平,先训练独自站立,再训练在辅助下行走,最后自行行走。

2、经常性、反复性原则。任何一个训练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经常、多次反复进行才能完成,这样就能丰实智力障碍儿童的感官、刺激和提高肌肉活动频律,使他们活动能力得到提高和补偿,从而刺激大脑功能的发展.

3、安全性原则。在训练中,要把安全放在首位,训练者不能把不切实际的要求强加于智力障碍儿童身上,不能操之过急,以免造成不必要事故。同时,在训练中,应有保障安全的设备。

4、发展性原则。训练的基本目的是促进智力障碍儿童发展,但每个儿童情况不同,发展速度和质量也不一样,训练者不能一个水平地要求和评价智力障碍儿童,要着眼于他们的缺陷性质、程度和原有基础来看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只要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发展,就应得到奖励。

5、积极性原则。该原则是使智力障碍儿童对训练活动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这就要求训练者对智力障碍儿童要充满爱心,尊重他,爱护他,在他做出成功和进步时表扬他,使其在愉快情绪中进行训练。另外,多采用一些有趣、生动的训练形式。

三、依据动作发展训练中智力障碍儿童的现实表现动态评价

研究表明,测量与筛选并不利于智力障碍儿童动作能力的有效发展。从儿童动作发展角度来看,动态评价是对测量和筛选很好的补充,它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为核心思想,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是一种着眼于儿童未来的评价方式,对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动作发展具有显著效果。因此,教师应结合智力障碍儿童动作能力的现实表现动态评价。在动作教育干预中,将教育训练与评价有机融合,及时发现智力障碍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动作能力的问题与不足,为指导下一步动作训练明确方向。最经典且最易进行操作的一种动态评价模式:测试-训练-测试。该评价模式先在测试中了解学生某项动作技能的现实表现和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动作技能水平及问题所在。根据了解到的现状,为学生制订训练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进行干预。在进行一段时间训练后,再对此项技能进行评估测试,并继续为下一步动作训练提出建议。此种动态评价模式能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作为调整干预计划的参考依据。在教育干预中融入动作能力的诊断与评估,做到教中有评,及时有效掌握儿童动作发展水平,以促进智力障碍儿童动作能力的长远发展。

四、依据动作发展特点确定训练目标

智力障碍儿童动作训练目标的确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对后期有效康复和评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明确动作训练目标尤为重要。首先,目标的制定要遵循儿童动作发展的普遍规律。由于人类动作发展随着年龄逐步由低级动作能力发展到高级动作技能,而且只有基本动作技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才能发展更高水平的动作技能。因此,基本动作能力是智力障碍儿童动作训练的首要目标。另外,还包括从整体动作到局部动作、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从中央部分动作到边缘部分动作,以及运动技能发育的次序等规律也要在目标制定中体现出来。其次,动作发展训练目标还应符合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动作发展特点。根据智力障碍学生动作能力的现实表现制定个别化训练目标。此外,要制定多元化、具体、可操作的训练目标。多元化体现在动作训练目标不仅包括具体获得某项技能、如何获得某项技能,更应强调在动作训练中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在关注学生运动能力提高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同时参考培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具体细化课程目标,制定具体可操作性的动作训练目标。

五、选择有针对性的动作训练内容

智力障碍儿童动作能力的康复训练受家庭、环境和所处教育条件的影响,其个体间差异大,因此在活动中的表现各不相同。促进学生动作能力的发展,要从每位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良好环境,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儿童阶段生长发育速度快,在动作能力训练时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针对性的训练内容,能给予学生最恰当的干预。在考虑智力障碍儿童个体与个体间差异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体内部发展中的差异。智力障碍儿童动作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某一阶段的动作训练中可能进步较大,某一阶段可发展减慢甚至出现停滞不前或后退情况,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可能有不同需求,在不同环境中动作表现可能有很大差异。教师面对学生个体这一变化,要全方面分析学生动作发展的优势,选择学生未掌握的动作标准作为重要训练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教育。

六、多样化与综合化干预法

智力障碍儿童动作发展的干预方法种类繁多,包括动作康复训练、体育活动、游戏活动、感觉统合训练、功能性训练、奥尔夫音乐、区角活动、体育活动、美术与手工、运动疗法、功能性训练、特色课程等。身体各部位的平衡能力,对智力障碍儿童动作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动作能力康复训练中采用音乐、手工、绘画等区角活动,可锻炼智力障碍儿童手部抓握和控制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粗大动作能力。在撕纸、折纸、剪纸等美术与手工活动中,能使智力障碍儿童的手臂、手腕、手指、手眼协调、手眼脑协调等得到反复锻炼,有利于提高其手部动作质量。

教学案例分享:以低龄段培智生的康复训练为例

孙XX,7周岁半,智力低下有自闭的倾向,肢体协调能力差,双腿呈X,走路爱用脚尖。为此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首先对学生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借助触觉盘、伦敦桥、感统步道等训练教具对该生进行平衡能力训练,提升本体觉和前庭觉的发展。通过两个月的训练,该生走路慢慢平稳,而且平衡感增强。其次,结合手部精细动作训练,通过反复训练该生的手眼协调能力也得到提升。在平时教学中还结合了奥尔夫音乐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兴趣。

随着干预研究的深入,有关动作能力干预的方法逐步趋于综合化。越来越多的学者、一线教师、康复治疗师主张使用综合干预方法,使智力障碍儿童在动作领域取得更大的康复效果。教学实践和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动作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综合干预方式对智力障碍儿童动作能力的康复与发展有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潘月光.动态评价:着眼学生发展的评价[J].教育研究,2018(05).

[2]隋清静.智力障碍儿童动作训练的教育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