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0
/ 2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探究

易际姜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第四中学

摘要: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传授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同时,注重优化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本文就优化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教育;历史与社会有效性

有效性是教学设计的生命,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要想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置情境

以问题情境为核心的问题教学法,不仅是落实新课程标准,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的需要,而且是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培养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

例如,讲《长江》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把长江的水质特征和长江流域的自然风光图片展示出来,还可播放赞美长江的歌曲,请学生思考:在哪些方面体现出长江是母亲河?”“谈谈长江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议一议:我们应该为保护母亲河做些什么?这样,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的长江就变得非常生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便变得分外具体了。再如,在讲授《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一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引发学生对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如中国古代在诸多方面都居世界领先水平,为什么在近代却落后于西方各国?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讨论,最终明白:中国在近代仍然处于封建社会。这种制度在其末期,日益呈现其腐朽性,即闭关自守,不向西方敞开国门,学习行进的经验和技术等。而西方国家却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善于革新技术,对外实行开放和经济技术交流,并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来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在教育制度上,重视科研,善于将最新的科技成果用于工业等方面。

二、优化课堂

《历史与社会》有些知识较为抽象、深刻,有些开放性的甚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单靠某个学生独立思考会出现困难或回答不全面。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比如,在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中经纬网探究时,经纬网的概念较抽象也较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非常需要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他们能利用一些材料制作出经纬网仪,且非常逼真。又如,在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可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根据不同点归纳、概括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间断的特点。然后分小组查阅相关资料,探讨中华文明在各个时期(以朝代为主)的辉煌成就,要求每个小组分别查阅一两个朝代的资料,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做介绍(鼓励各小组用多媒体展示),然后全班各小组综合起来,展现中华文明演进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教与学双赢的体现。新课程标准反对那种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的作用,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教师的讲解时间与学生的学习时间的分配。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一个字,落脚于学生的,千方百计调动受教育者潜在的探求心理和积极因素,激发主动索取知识的欲望,把自学的方法及能力教给学生。假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内因――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要使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以情感人

众所周知,情感和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关系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认知越丰富,情感对认知活动越具有推动、强化和调节的功能。积极健康的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则起到阻碍和抑制作用。教师应依据情知互促的原则,辩证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同时,端正其情感的倾向性,培养其情感的稳定性。所以,有必要首先更新教师自身形象,用形象诱发学生的情感,架起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热爱学生,视学生为自己的朋友,把对学生的爱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课堂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通的地方,那么,教学活动就成为一个知情交流的过程。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毫无疑问,精心设计的闪耀着智慧火花、浸透着情感的教学语言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感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要想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必须自己先充满积极情感,即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师每节课都带着饱满的精神进入课堂,充分发挥情绪感染力的作用,用我们教师的积极情感去影响学生,产生共鸣,营造出一种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教师根据知情互促原则,用生动有趣地讲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情感。教师根据情感表达适当性原则,对民族英雄、对科学家、对人民领袖充满着敬意,学生就会情动而随。教师对出卖民族利益、危害人民的敌人及贪官污吏能揭露得淋漓尽致,充满仇恨和蔑视,学生对这些奸凶也就会产生无比的憎恨。

四、促进生成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态生成的教学,一个最主要的外显标志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的再创造,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例如,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教师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康有为,主张变法,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那么,你(康有为)将怎样实现自己理想呢?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反响非常积极,纷纷为自己设计实现理想的途径。许多学生踊跃发言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有一位学生却小声说了一句:提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没有用,当时康有为什么没想到呀?于是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又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采取的方法、依靠的对象等方面进一步展开了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和综合等探究活动。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在合作探究活动中不断地自行对假说加以修正和完善。这是个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探究题,又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而生成新知识,促进教学目标达成。这样做对学生认知的发展更有效,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总之,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主动适应并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总目标,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江丽华.试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导学案的有效性[J].新智慧,2019(14):77.

[2]吴蓓君.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3]朱建宁.如何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8(Z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