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搏骤停是心脏性猝死的第4个时期,特征是心电活动停止,循环呼吸迅速衰竭,往往预后不佳。如何有效预测心搏骤停是诊疗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近些年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心搏骤停中应用的研究不断突破,从最初根据一定数量的样本制定出仅包含基本生命体征指标的传统评分系统,发展到不断增减变换参考指标、增加样本量制定出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的改良评分系统。如今,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评分系统的制定过程中引入了机器学习技术,突破了既往评分系统的局限性,在临床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分析并比较了国内外不同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相关研究和前沿进展,总结了研究成果、空白点及存在的不足;同时结合我国分级诊疗政策,论述了心搏骤停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未来在我国的发展应用方向。

  • 标签: 心搏骤停 早期预警评分系统 研究现状 展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手术中保留瓣膜下结构的临床价值及其对左心室收缩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华中阜外医院成人心脏外科实施二尖瓣置换手术治疗的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是否保留瓣膜下结构分为保留组45例(术中保留瓣膜下结构)、全切组52例(术中二尖瓣及瓣下腱索全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随访3和6个月的一般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功能定量指标;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患者手术前后心尖长轴整体纵向应变及左室短轴整体圆周应变参数,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保留组与全切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41.8±11.3)和(43.3±10.6)岁,男性分别占58.0%(26例)和44.0%(23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保留组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57.8±4.5)和(78.6±6.7)min,均长于全切组[分别为(48.1±4.4)和(48.1±4.4)min](均P<0.05);保留组患者停机时左心房压为(8.4±1.8)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全切组的(11.3±2.5)mmHg(P<0.001);保留组与全切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Tei指数测定值、二尖瓣环室间隔侧应变率、二尖瓣环左室壁侧应变率均存在组间×时间的交互效应(均P<0.05)。保留组患者术后3和6个月的LVEDD、LVEF分别为(44.7±4.0)mm和(45.5±4.2)mm,(56.5±4.9)%和(58.8±5.0)%,均大于全切组的(42.7±3.6)mm和(42.7±3.6)mm,(54.5±4.6)%和(56.3±4.8)%(均P<0.05);保留组术后3个月的LVESD为(32.6±3.2)mm,大于全切组的(31.2±3.4)mm(P<0.05);保留组患者术后3和6个月的Tei指数分别为1.0±0.2和0.8±0.2,均低于全切组的1.2±0.3和0.9±0.2(均P<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手术中保留瓣膜下结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左心功能,提高左心收缩能力。

  • 标签: 体外循环 二尖瓣置换术 保留瓣膜下结构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 主动脉阻断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安全性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单一医疗组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行单纯OPCABG术的117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1例,女26例;年龄28~79岁,平均(57.45±5.88)岁。按照大隐静脉获取方式,将患者分为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组(NTSV组,55例)和传统开放式获取大隐静脉组(传统SV组,62例)。评价应用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用于OPCABG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效果。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的方法主要采用瑞典Dr.Souza团队的no-touch技术,处理离体旁路移植血管依据本中心序贯旁路移植及桡动脉的临床应用经验进行一定改进。结果两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死史、室壁瘤形成、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脑梗塞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合并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TSV组男性比例更高(96.4%对61.3%),平均年龄更低(53.49岁对63.76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搏下顺利完成手术,近端优先吻合,在平均旁路移植血管支数、获取大隐静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库血输注、二次开胸止血、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院内死亡、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下肢切口愈合不良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满1年患者共37例,完成随访36例,其中NTSV组15例(,传统SV组21例,随访患者均无心绞痛再发,无院外死亡及其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完成冠状动脉CTA复查26例,NTSV组12例,静脉旁路移植血管通畅率96.4%(27/28);传统SV组14例,静脉旁路移植血管通畅率87.2%(34/39);均无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无再次接受血运重建。结论应用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安全、可行,不增加手术时间及下肢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应用于OPCABG术的近期效果优于传统开放式获取大隐静脉。

  • 标签: 非接触技术 大隐静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中自体血回收回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录入中国心外科数据库(CCSR)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1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中使用自体血回收装置并回输(n=76);对照组术中未使用自体血回收装置并输注库存血(n=76),因术中被排除4例,实际对照组72例。统计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时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活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术后24 h引流量、库血输注量、肺功能、肾功能等参数,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输血量、输血相关不良反应、肺功能、肾功能改变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库血输注量减少,肺功能、肾功能等显著改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第1天的血液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未发生输血相关性发热、过敏反应等,而对照组出现严重发热反应3例、过敏反应1例。结论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自体血回收回输可明显减少异体血输注量和输血不良反应,肺功能、肾功能均得到更好保护,术后凝血及恢复情况与输注库存血患者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冠心病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 自体血回收 异体血 自体输血
  • 简介: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在实施过程中,依据对建筑物中多样化的电力设备、冷热源设施、防护设备等进行全面的监控工作,保障建筑物内部的环境符合实际的发展需求。其不但可以节约资源,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标,可以对建筑物中的各设备工作形式和应用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本文对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关键技术与细节进行详细分析。

  • 标签: 建筑电气 自动化系统 安装 细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