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TRIPS协议》之后,除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持制定了《因特网版权条约》(包括《版权条约》和《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之外,国际知识产权版权协议的制定逐渐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转向了自由贸易协定(含有版权协定),如双边贸易协定(FTA)、多边贸易协定(如反假冒协议)及近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协议(PPT)。其中美国《跨太平洋伙伴协议版权草案》与以前的知识产权协议的规定相比,保护标准更高,该草案继续强化版权保护期限、范围、执行措施,但对版权的限制、例外及使用者的合法利益保护不足。

  • 标签: 跨太平洋伙伴协议 反假冒协议 亚太经合组织 版权和邻接权 限制和例外
  • 简介:开放平台是云计算环境下为满足网络用户个性化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为此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值得关注与应对。平台服务提供者为第三方应用开发商及用户提供信息传播的技术支持和便利条件,其并没有跳出现有法律规范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范围界定。区分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关键并非过错与否,而是导致损害结果的原因力大小或因果关系。平台服务提供者承担何种间接侵权责任,应依照引诱侵权、替代侵权及帮助侵权的构成要件作具体分析,我国现行规则在此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是导致司法裁判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可参考国外相应做法修改完善。

  • 标签: 开放平台 著作权 网络服务提供者 间接侵权
  • 简介:法律渊源的正确适用是案件得以正确裁判和有效执行的依据。对赌协议作为一项具有估值调整、股权激励和发展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价值的金融创新,面临着法律性质定性模糊、法律效力界定困难以及裁判依据援引混乱的困境。对赌协议属于新型无名合同,在不存在合同无效的前提下,对赌协议的法律效力应来源于合同本身。承认合同作为法律渊源的重要地位,综合运用价值判断限缩效力性强制规定并辅以解释论为主的制度供给是规制对赌协议的重要内容,也是尊重契约自由,维护商事自治,保障商事秩序的应有之义。

  • 标签: 对赌协议 合同 法律规制 法律渊源
  • 简介:协议离婚时,双方协议将房产赠与子女,但离婚后,父母一方反悔,要求撤销赠与,这是否应予支持?该问题在我国《合同法》、《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的适用上争议颇大。本文从离婚后财产纠纷的特点出发,辨析了有关离婚协议中房产赠与条款的法律规定,并对任意撤销权的行使作出判断;继而,从离婚协议伦理考量的根源、价值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分析了伦理考量的功能与价值;最后,将理论争议和司法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完善立法规定、加强伦理调解和严格审查撤销权行使这三方面对策性的建议。

  • 标签: 婚姻 赠与 撤销权 伦理性
  • 简介:陈某与袁某于2008年登记结婚,婚后双方育有一对子女。2014年陈某以袁某染上赌博恶习,对家庭不负责任,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为由,向海南省万宁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决解除双方的婚姻关系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一审以陈某未能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主张为由,判决不准予双方离婚。陈某不服并向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期间,双方自愿达成离婚协议,并办理了离婚手续,随后,陈某向二审法院提交撤回上诉的申请。在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还未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此类案件该如何处理,值得探讨和研究,本文着重列举了四种观点及处理方式,以资参考及启发。

  • 标签: 二审法院 协议离婚 案件 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子女抚养问题 2008年
  • 简介:2号指导案例“吴梅案”的当前解决逻辑是:二审和解协议由于未转化为法院调解书,不具备撤销一审判决的效力,因此在其不履行时,法院支持一审判决的执行。此逻辑实际上有违当事人意愿和诚实信用原则。该案解决的理想逻辑应是尊重“私权自治”的理念,借鉴法国民法典和民事诉讼法典的规定,确立和解协议在合同种类中的明确地位,特别赋予和解协议“消灭诉讼”的法律效力,使当事人合意构成对法院审判权的约束。

  • 标签: 2号指导案例 “吴梅案” 和解协议 和解合同 调解
  • 简介:由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下称北仲)组织编撰的《中国商事争议解决年度观察(2015)》中文版(下称报告)於2015年9月23曰正式发布。报告是北仲推出的第三本系列年度观察,分总报告和分报告两部分内容。总报告包括仲裁篇和调解篇。分报告覆盖建设工程、房地产、能源、金融、投资、国际贸易、知识产权、影视、通用航空九大领域,并就各自领域的年度变化从概述、法律发展、典型案例、学术动态、总结与展望等五个方面予以阐述。

  • 标签: 仲裁协议 争议解决 中国商 法院 仲裁委员会 国际仲裁
  • 简介:公民参与程序可以从提高两岸协议的认受度和降低立法审议风险两方面,为两岸商签协议提供更多正当性支撑,具有积极意义。两岸治理机制欠缺公民有序参与是台湾岛内爆发的"太阳花学运"以及围绕"服贸协议"争议的重要原因。在两岸事务领域"行政程序法"适用情况不佳,"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更以专门条款排除"行政程序法"的适用,影响到两岸治理的行政程序正当性。台湾当局可以从立法、司法、行政的途径强化两岸事务领域行政程序中的公民有序参与,提升程序的正当性。

  • 标签: 两岸协议 公民参与 行政程序法 正当行政程序
  • 简介:与政治信任研究的渐具规模相比,司法信任的研究起步较迟,尤其是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涉城市化民众的司法信任问题会影响到一些重大的纠纷能否妥善解决,并影响到城市的和谐繁荣和健康发展。通过对浙江省某镇的调研发现,涉城市化民众的司法信任度不是很高,但仍处于较理想的水平;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对司法信任有着显著的影响;司法结果与司法程序都影响到司法信任,但前者的影响力明显高于后者;涉城市化民众与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以及其他民众之间的互信具有很强的正影响力,如果民众认为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其他民众信任他们,则他们表现出较高的司法信任度。

  • 标签: 城市化 涉城市化民众 法律 司法 信任
  • 简介:1案例1.1简要案情因申报户口需要,自称母亲的女子与孩子(女儿)来本中心要求进行亲子鉴定。采集指血备检。

  • 标签: 亲子鉴定 单亲 突变
  • 简介:两岸民间渔业对口机构自2006年以来协议形成的对台渔工权益救济模式,已经日后的《海峡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协议》加以确认与延续。两岸协议将渔工在受雇期间因意外事故而死亡、失踪或伤残等转化为人身意外保险责任,实际上排除了雇主无过错责任之归责原则的适用。两岸之间的这种渔工权益救济模式从区际惯例到区际协定一路演变,司法个案依法均应优先予以适用,以切实保障两岸协议的有效实施。

  • 标签: 两岸渔工协议 区际协定 司法保障 救济模式
  • 简介:1案例1.1简要案情死者,男,20岁,癫痫患者,某日早上6时被发现死于家中,经调查死者死亡前4天曾服用本地乡医所开的某种草药(具体不详)以及打火治疗。家属对死因有疑议,要求尸体解剖以明确死亡原因。

  • 标签: 法医病理学 癫痫 猝死
  • 简介:世贸组织成员方可以援引例外条款使其实施的限制性贸易措施获得正当性,美国博彩案作为适用《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4条第1款的第一案,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应为成员方的国内事项,并由成员方自行对其作出判断;不过成员方的这种判断权不是完全的,而要受到争端解决机构的检验。成员方在采取限制措施之前,应当善意地寻求合理可行的替代措施,且其措施不能是任意的或不合理的歧视,也不得构成对贸易的变相限制。随着国际贸易的增长,各成员方援引该例外条款的可能性增加,并可能会涉及人权因素和域外影响力。

  • 标签: 服务贸易总协定 公共道德 公共秩序 必要性检验 非歧视
  • 简介:1案例1.1简要案情张某,男,1945年12月16日出生,2009年7月14日跌伤后以头痛、头晕为主诉至某县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当日收入住院治疗。于7月16日行双侧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术中加做了异常血管团切除,术后至7月31日,仍处于昏迷状态,未见任何好转迹象而转至某市中医院治疗.

  • 标签: 医疗纠纷 预见义务 谨慎注意义务 机会丧失
  • 简介:2014年1月,某县某山村发生一起杀人移尸案。案发后24小时内即告破,犯罪嫌疑人赵地虎(男,14岁)被抓获,作为一个未成年人,其作案手段之残忍,过程之复杂,未成年人作案成人化的特征,及整个案件侦破过程中现场勘查与分析、现场重建、成功与不足之处等等,都给我们以很好的警示意义。

  • 标签: 未成年人 案件分析 杀人 作案手段 犯罪嫌疑人 现场勘查
  • 简介:本文依次从实体罪名、诉讼程序以及刑法和刑事政策的关系三个维度对最高人民检察院第1号指导案例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在实体罪名维度,文章讨论了该案所涉及的聚众斗殴罪的构成要件,着重分析了该罪是否为情节犯或动机犯,并得出了全部否定的结论。在诉讼程序维度,文章考察了该案所涉及的酌定不起诉制度,揭示了该制度所存在的法律性质之困和适用条件之困,并主张引进阶层犯罪论体系以化解这两个困境。在刑法和刑事政策的关系维度,文章梳理了三种刑法与刑事政策的关系模式,并倡导我国的刑法与刑事政策从分离走向融合。

  • 标签: 指导性案例 聚众斗殴罪 酌定不起诉 刑事政策
  • 简介:目的解释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法律解释方法,其在行政裁判领域中的价值和意义不容忽视。而目前研究很少基于行政法规范这一特定领域加以考量,对目的解释方法在行政裁判实践中的诸多现实问题亦缺乏回应。本文从行政法律文本的实证考察出发,分析其第1条所呈现出的"目的化"趋向,即宏观层面的"目的"特征化趋向明显、中观层面的立法目的向多元化发展、微观层面的目的之阐述更具明确化,在此语境下展开对行政裁判目的解释的地位及其规则的讨论:从行政立法"目的化"对目的解释的影响来看,理论上将促进目的解释方法研究的发展,观念上有利于强化法官目的解释观,实践上有助消解目的解释的司法困惑;在行政裁判中,应赋予目的解释特殊地位,确定其在解释方法上的终极标准性意义;就目的解释的规则而言,要正确处理不同"立法目的"之间的关系,确立"显性目的"相对于"隐性目的"的相对优势,促进整体目的与条文目的之互动与融合,并对整体目的与整体目的之间的适用冲突设计解决之法。

  • 标签: 行政裁判 行政法律 目的解释 地位 规则
  • 简介:《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第1款的规定严重破坏了刑事诉讼法所力图构建的证人出庭作证体系.而且理论界存在将此项规定误读为中国封建法上的“亲亲相隐”和西方“亲属拒证特权”.《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第1款的规定可以总结为中国法上的“亲属拒绝出庭权”,既阻碍了查明案件事实真相,也剥夺了被告人的对质权,不符合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趋势.在厘清对《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第1款误读的基础上,应当借鉴《刑事诉讼法》已确立的律师--委托人特免权制度,采用授权性规定为主、例外性规定为辅的模式进行重构.

  • 标签: 亲亲相隐 亲属拒证特权 拒绝出庭权 缺陷 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