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脉络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完整对视网膜功能正常发挥起重要作用。息肉状脉络血管病变(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类以异常分支状血管网和血管网末端息肉状膨大为特征的视网膜脉络疾病。其属于肥厚型脉络疾病谱,谱系疾病之间可以发生转化并且存在特征性脉络改变:局灶性或弥漫性脉络增厚、脉络大血管层厚度所占比值增加、脉络血管通透性增高、继发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障碍或新生血管形成。目前研究表明,脉络改变表现不同的PCV,在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脉络的角度重新认识PCV,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98-102)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肥厚性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厚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解剖虽然在国内兴起,但现在还只是初步建立了理论框架。解剖的""实际是指构成特定平面或称为"神圣平面"的"",因此不能把""之间的解剖就理解为解剖,解剖的目的也绝非是为了追求"微出血"和"零出血"。现阶段理论学说的多样化以及解剖名词的不规范,是阻碍解剖理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解剖的或层面始于胚胎期,但因为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旋转、融合等而失去了原来的解剖表现,从而模糊了临床对解剖的认识。笔者结合尸体解剖、手术观察和文献复习,还原了结直肠手术相关的来源和延续,并以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为例,对"系信封"以及完整系切除等解剖核心内容进行了探讨。同时,从的整体性上阐释了重要术语的解剖学定义,以期规范解剖名词的使用。从胚胎学、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来理解的来源和构成,将有助于建立统一规范的解剖理论体系。

  • 标签: 解剖 术语 系膜 筋膜 盆腔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鞘切除术与鞘翻转术治疗睾丸鞘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金华市第五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睾丸鞘积液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切除组(42例,行鞘切除术)和翻转组(42例,行鞘翻转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15.06±1.84)min比(17.91±2.13)min]、术中出血量[(5.53±1.22)mL比(6.72±1.51)mL]及阴囊肿胀大小[(1.67±0.42)cm比(2.79±0.55)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62、3.973、10.489,均P<0.05);两组住院时间及术后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切除组愈显率90.48%(38/42),显著高于翻转组的69.05%(29/42)(χ2=4.720,P<0.05);随访6个月,两组均未见并发症及复发病例。结论鞘切除术与鞘翻转术均是睾丸鞘积液的常用术式,但前者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肿胀反应轻,更值得推荐。

  • 标签: 睾丸鞘膜积液 切除手术 鞘膜翻转手术 阴囊肿胀 并发症 复发 术中出血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腹腔镜下肝切除术的开展,Laennec在肝脏外科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对Laennec的发现认知、组织学特征、在肝脏表面的分布、在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作一综述,为进一步探讨肝脏的解剖手术入路提供参考。

  • 标签: 肝切除术 Laennec膜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直方图在区分室管瘤和间变性室管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例颅内室管瘤和14例间变性室管瘤患者手术治疗前的资料,以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图像为基础,绘制每层肿瘤的边界作为感兴趣区以构建整个病灶,用Mazda软件对构建的区域进行分析,获取直方图参数,比较室管瘤和间变性室管瘤之间各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评估相关参数的诊断性能。结果室管瘤和间变性室管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直方图指标是:平均值(P=0.010,曲线下面积=0.78)、峰度(P=0.034,曲线下面积=0.75)、第99百分位数(P=0.008,曲线下面积=0.76)。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的参数有:方差、偏度和第1、10、50、90百分位数(P均>0.05)。平均值、峰度和第99百分位数3个参数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0.89,敏感性=85.0%,特异性=85.7%),整体诊断效能显著提升。结论表观扩散系数直方图分析法在区分室管瘤和间变性室管具有应用价值,尤其是多参数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 标签: 表观扩散系数 直方图 扩散加权成像 室管膜瘤 间变性室管膜瘤
  • 简介:摘要医学行为自有解剖和手术以来,就有关于层面或筋膜的描述。这些描述大致可以归类为层面说、筋膜说和系说。然而,这些学说都很难满足科学的基本范式,即描述上的唯一性、验证上的独立性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与前述理论的迭代性等。近年来,我们提出并验证了"解剖"学说。解剖是广义的系与系床的解剖,背后是筋膜(和浆膜)形成的结构、其内的生命事件和普遍的秩序;广义的系是指,筋膜(和浆膜)包绕着器官(或组织)及其供养系统,悬挂并通向体后壁的信封样结构;解剖是指,机体内的设置(或结构)及其内的生命事件(或功能)。在解剖的研究和讨论,恪守科学范式,秉持科学精神,是获得可靠知识的唯一途径,也是深入科学研究的准绳。

  • 标签: 膜解剖 胃肠外科手术 规范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脉络厚度(SFCT)变化已经成为研究眼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在一些眼科疾病中,SFCT的改变呈多样性,表现出脉络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极其复杂的改变,而且在血管性相关性疾病,或因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的全身性疾病中,SFCT的变化也为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笔者现对非脉络疾病中SFCT的变化进行综述。

  • 标签: 脉络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中心凹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血流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超声造影分析脉络转移癌的血流灌注特点以及与脉络血管瘤的血流灌注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脉络转移癌患者21例(21只眼)作为脉络转移癌组,纳入同时期确诊的脉络血管瘤患者46例(46只眼)作为脉络血管瘤组。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获得肿瘤及其相邻正常眶内组织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峰值强度(maximum of intensity,IMAX)、上升时间(rise time,R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比较脉络转移癌与其相邻眶内正常组织定量参数的差异以及脉络转移癌与脉络血管瘤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定量参数鉴别脉络转移癌和脉络血管瘤的效能。结果脉络转移癌的IMAX大于眶内正常组织,RT、TTP、mTT小于眶内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脉络转移癌组IMAX小于脉络血管瘤组,RT、TTP、mTT小于脉络血管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IMAX、RT、TTP及mTT鉴别两种肿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5(95%CI=0.666~0.884)、0.970(95%CI=0.896~0.996)、0.729(95%CI=0.607~0.831)、0.992(95%CI=0.931~1.000),敏感性分别为71.7%、95.7%、76.1%、95.7%,特异性分别为85.7%、90.5%、66.7%、95.2%。结论超声造影可以显示脉络转移癌与脉络血管瘤的血流灌注差异,超声造影定量参数RT及mTT在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超声造影 脉络膜转移癌 脉络膜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肾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原发性性肾病(IMN)脾肾气虚证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62例IMN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31例。对照组予以激素+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肾方。2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BUN、SCr、胱抑素C(Cys-C)、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EC)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补体C1q;收集24 h尿液,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29/31)、对照组为74.19%(23/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38)。治疗后,观察组下肢浮肿、乏力纳差、面色无华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07、10.80、4.34、4.57,P值均<0.001);血清Cys-C水平[(0.51±0.05)mg/L比(0.55±0.06)mg/L,t=2.85]、24 h尿蛋白定量[(0.95±0.19)g比(1.38±0.23)g,t=13.32]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PLA2R[(17.53±1.84)Ru/ml比(19.62±2.05)Ru/ml,t=4.22]、EC[(2.74±0.26)μg/L比(3.05±0.37)μg/L,t=3.82]及补体C1q[(152.34±15.62)mg/L比(169.33±16.77)mg/L,t=4.1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0%(4/31)、对照组为16.13%(5/3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781)。结论肾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减少IMN脾肾气虚证患者的蛋白尿,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尿蛋白及补体C1q、PLA2R、EC水平有关。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膜肾方 补体C1q 抗磷脂酶A2受体 E-钙黏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脊穿破硬膜外(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阻滞分娩镇痛在起效速度、阻滞效果和副作用等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要求行分娩镇痛、单胎、头位、足月的初产妇662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在线随机数生成器将产妇分为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CSE)组(231例)、硬脊穿破硬膜外(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组(225例)和硬膜外(epidural, EP)组(206例)。于给药后前20 min每隔2 min评估并记录1次产妇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 NRS),以3组产妇达到NRS评分≤1分的时间为主要结果。次要结果包括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T10及S2、不对称阻滞、麻醉医师干预、更换导管、剖宫产、器械助产、Bromage评分≥1分、胎儿心动过缓、子宫收缩过频、低血压、恶心、瘙痒、头痛、神经损伤、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宫口开全时疼痛评分(NRS2),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长。结果与CSE组比较:DPE组达到NRS≤1分的时间延长(P<0.05),麻醉医师干预发生率降低(P<0.05);EP组达到NRS≤1分的时间延长(P<0.05),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不对称阻滞发生率及NRS2评分升高(P<0.05)。与EP组比较:DPE组达到NRS≤1分的时间缩短(P<0.05),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不对称阻滞、麻醉医师干预的发生率及NRS2评分降低(P<0.05)。与CSE组比较:DPE组和EP组Bromage评分≥1分、胎儿心动过缓、子宫收缩过频、低血压、瘙痒的发生率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E阻滞镇痛起效快、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分娩镇痛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 硬膜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前患者剥术后对比敏感度及解剖结构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特发性黄斑前手术22例(22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CS)和黄斑中心区厚度(CMT)的变化。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BCVA(logMAR)0.74±0.28较术前明显提高(t=8.475,P=0.000);术前3 cpd、6 cpd和12 cpd空间频率平均为(1.529±0.645)c/d、(1.403±0.621)c/d和(1.118±0.4467)c/d,术后6个月提高至(1.565±0.314)c/d、(1.435±0.418)c/d和(1.125±0.236)c/d,手术前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t=5.357, 5.479,5.216;P=0.000,0.000,0.000)。CMT由术前的(542.29±213.26)μm降低到术后6个月的(315.37±126.39)μm(t=6.023,P=0.000)。结论特发性黄斑前术后视力改善,对比敏感度提高,CMT下降。

  • 标签: 膜,视网膜前,特发性 敏感度,对比 厚度,中心区,黄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