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纵隔子宫是最常见的子宫畸形。近年来,国际上应用较多且公认的两种诊断标准[即美国生殖医学学会(ASRM)标准、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ESHRE)和欧洲妇科内镜学会(ESGE)]分别由美国和欧洲的相关学术组织于2016年制定和发布,但存在诊断不足或过度诊断、甚至过度医疗的风险。2018年,欧洲研究者提出另一关于纵隔子宫的专家共识新分类标准(即CUME标准);2021年,ASRM再次更新纵隔子宫的诊断标准,即:纵隔长度>1 cm、夹角<90°且宫底外轮廓凹陷<1 cm。这些诊断标准已在临床应用,但亟需临床评估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检验。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静脉畸形采用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19例子宫动静脉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评价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结果19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均一次性UAE治疗止血成功,术后患者主诉右下腹轻度疼痛不适,术后2~5 d症状消失,剩余4例治疗后阴道仍有出血,其中2例患者转手术治疗,另2例给予保守治疗后好转。19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子宫动静脉畸形虽然在临床较为少见,但很容易引起严重后果,UAE治疗子宫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微创、高效且可重复的治疗方式,对无手术禁忌症者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子宫动静脉畸形 子宫动脉栓塞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获得性子宫动静脉畸形(uterine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UAVM)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入选2014年1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影像学诊断为UAVM 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孕产次等;辅助检查情况: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B超、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病灶直径、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治疗方案及术后病理特点等。结果16例患者中hCG阴性10例,阳性6例。两者第1次异常出血时间分别为(43.4±36.4)d与(16.0±9.0)d;再住院时间为(63.3±54.4)d与(48.3±54.0)d;其中6例大量出血患者均为hCG阴性。16例患者超声均提示宫腔见血流丰富的混合回声光团,行磁共振检查14例也提示宫腔内或宫壁异常信号;6例DSA检查可见团块状染色,静脉提前显影,2例可见造影剂外溢,5例CTA结论与DSA相符。治疗中行子宫动脉栓塞5例,其中2例为大出血急诊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3例为预防性栓塞。4例在栓塞后行宫腔镜,1例因宫腔内无明显组织物行球囊压迫止血。未行子宫动脉栓塞者实施宫腔镜手术10例,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未刮宫1例。经手术治疗的15例中14例病理学可见退变滋养细胞或绒毛组织。随访中1例子宫动脉栓塞后患者术后主诉月经减少,超声考虑宫腔粘连可能。结论妊娠终止后应加强影像学检查,警惕UAVM的发生,一旦诊断应尽早开始医疗干预以减少出血。妊娠相关UAVM尚无标准化治疗,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出血情况、病灶位置以及是否有生育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治疗方案。

  • 标签: 子宫动静脉畸形 妊娠组织物残留 子宫出血 超声检查 子宫动脉栓塞术
  • 简介:摘要脉管瘤是含有血管和淋巴的一种少见的血管-淋巴管畸形。多数病变出现于儿童,90%出现在颈部和腋窝,发生在纵隔较少见,其中前纵隔是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合并有脾脏脉管瘤的更为罕见,但影像表现具有特异性。本文通过报道1例前纵隔合并脾脏脉管瘤病例,重点介绍该病的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该病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纤维素性纵隔炎是一种纵隔良性疾病,是由纵隔中纤维组织增生引起。根据受累范围,分为肉芽肿性和非肉芽肿性两种亚型。肉芽肿性通常与感染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有关;非肉芽肿性可能是特发性的,或与自身免疫有关。这两种亚型均会出现与重要纵隔结构梗阻或压迫相关的体征和症状。CT增强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纤维素性纵隔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影像学特征包括纵隔软组织浸润(伴或不伴钙化),伴有纵隔血管结构和/或呼吸消化道的压迫或阻塞。当在适当的临床背景下发现这些特征时,放射科医师就可以提出纤维素性纵隔炎的诊断。在初始和后续的影像学检查中,仔细评估对于排除潜在恶性肿瘤、评估疾病进展、识别并发症和评估治疗反应至关重要。

  • 标签: 纵隔炎 纤维素性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后纵隔苗勒管囊肿罕见,因部位特殊,临床、影像和病理均易误诊,准确诊断依赖于细致的组织形态学观察及特征性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本文介绍2例后纵隔苗勒管囊肿的临床、影像学特点、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探讨后纵隔苗勒管囊肿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成人肾外肾母细胞瘤(extrarenal Wilms′ tumor)很少见。发生在纵隔的肾母细胞瘤更加罕见。患者男,27岁,体检发现前上纵隔占位,肿瘤大小约14 cm×11 cm×5 cm,切面灰白、质软、分叶状,可见直径6 cm的坏死区域。镜下肿瘤由未分化的胚芽组织、上皮成分和间叶成分构成,可见胚胎性肾小管及肾小球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胚芽细胞弥漫强表达WT-1、CD56、PAX8;上皮成分表达WT-1、广谱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CD56、PAX8,间质成分表达波形蛋白;均不表达胎盘碱性磷酸酶、CD30、甲胎蛋白、S-100蛋白、嗜铬粒素A、突触素、甲状腺转录因子1、OCT3/4、结蛋白,过碘酸雪夫染色阴性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WSR1基因未发生断裂。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切除术后并发纵隔气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5年7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5例甲状腺切除术后并发纵隔气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2~54岁。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5例患者均经颈部切口行甲状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清扫术,均于术后第1天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部肿胀、胸痛及皮下气肿,经胸部CT增强扫描确诊为纵隔气肿,5例均予对症治疗,并经颈部切口置单腔乳胶管引流,治疗后5例患者症状缓解,气肿吸收,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结论甲状腺切除术后短期出现颈部肿胀、胸痛及皮下气肿的患者应警惕此并发症的可能,及时行颈胸部CT增强扫描可明确诊断,经对症治疗多可痊愈,伴随压迫症状时应尽早行经颈部切口置管引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纵隔脂肪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收集2007年3月至2019年7月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就诊的30例纵隔脂肪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案、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其中,男19例,女11例;中位年龄2.9岁。按手术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腔镜手术组(14例)和开放手术组(16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并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患儿表现为咳嗽15例,偶然发现纵隔占位9例,呼吸困难4例、颈部包块4例、霍纳综合征2例。按纵隔四分法,肿瘤位于上纵隔11例,后上纵隔6例,后纵隔5例,前纵隔3例,前上纵隔3例,其他位置2例。术前CT、MRI检查表现为含有脂肪和软组织混合密度的不均匀肿块。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中位手术时间为72.5(25.0~230.0)min,中位术中出血量为4(2~400)ml,中位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为4(2~17)d,中位住院时间为8(4~30)d。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局限型脂肪母细胞瘤24例,弥漫型脂肪母细胞瘤6例。腔镜手术组14例患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2~5)ml、65(25~115)min和5.5(3~11)d,开放手术组16例患儿上述指标分别为10(2~400)ml、77.5(60~230)min和7.0(5~23)d,前者均较后者少和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有26例(86.7%)患儿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7年(2个月~12年),25例术后恢复良好,未见恶性变或转移。1例术后7个月复发,因肿瘤无压迫症状,密切随访中,未再次手术。结论发生于纵隔内的脂肪母细胞瘤临床较为罕见,影像学检查是重要的辅助手段,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后通常无需联合化疗或放疗。

  • 标签: 脂肪母细胞瘤 纵隔 儿童 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纵隔毛霉菌病累及心脏病例。患儿男,11岁。CT平扫示纵隔内不规则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与周围分界不清。CT增强示病变中等、均匀强化;左、右心房壁,房间隔均明显增厚;左心室表面可见多发椭圆形结节,薄壁环状强化;上腔静脉周围可见厚度均匀的软组织包绕。患儿经抗真菌治疗后症状消失。

  • 标签: 毛霉菌病 纵隔 心脏
  • 简介:摘要患者男,52岁,因“劳累后呼吸困难2个月,发现皮肤结节1个月”于2016年5月就诊我院,皮肤结节病理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EBUS-TBNA)淋巴结病理符合结节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皮肤结节缩小消失,但纵隔淋巴结进行性增大,经验性抗结核治疗后病变吸收,最终诊断结节病合并结核感染可能性大,抗结核疗程18个月,随访5年病情稳定。

  • 标签: 皮下结节 淋巴结肿大 结节病 结核感染
  • 简介:摘要髓外造血是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在骨髓外的扩增和分化,病理性髓外造血常伴有骨髓纤维化和地中海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健康患者出现病理性髓外造血称为特发性髓外造血,本文报道了1例原发于后纵隔的特发性髓外造血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了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大前上纵隔肿瘤的外科诊疗手段及经验。方法通过对本院2013—2018年收治的34例巨大前上纵隔肿瘤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3例患者行肿瘤偏向侧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21例患者行正中开胸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手术切口的手术指标(肿瘤最大直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34例巨大前上纵隔肿瘤患者均进行了手术切除:13例患者行肿瘤偏向侧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手术,根治性切除12例,姑息性切除1例,根治性切除率为92.3%;21例患者行正中开胸手术,其中根治性切除18例,姑息性切除3例,根治性切除率为85.7%。34例患者中胸腺鳞癌3例,高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胸腺瘤14例,肉瘤3例,成熟畸胎瘤7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3例,精原细胞瘤2例,甲状腺肿1例。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大于正中开胸组(均P<0.05),肿瘤最大直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与胸骨后壁紧密、肺组织受侵犯的巨大前上纵隔肿瘤,肿瘤主体偏向侧行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可作为手术切口手术视野和安全性更高。结论手术是巨大前上纵隔肿瘤首选治疗方法,术前增强CT对于手术方式及风险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手术切口的选择对手术成功有重要辅助性作用。

  • 标签: 巨大前上纵隔肿瘤 前纵隔肿瘤 手术切口 外科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1例以纳奶时呼吸困难、发绀起病的先天性后纵隔囊肿患儿,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增强+三维重建示后纵隔囊性占位、前肠囊肿(支气管源性囊肿)可能性大,予机械通气治疗仍呼吸困难,放弃治疗后死亡。后纵隔囊肿起病急,临床表现取决于囊肿压迫程度,症状明显者需积极手术,否则预后不良。

  • 标签: 先天畸形 支气管源性囊肿 纵隔囊肿
  • 简介:摘要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期常见的恶性肿瘤,约20%原发于纵隔。随着综合治疗的开展,纵隔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预后已明显改善,但在外科治疗规范性方面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儿童纵隔神经母细胞瘤的外科诊疗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手术时机选择、切除范围确定、合并症及并发症处理进行重点阐释。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儿童 纵隔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纤维纵隔炎是一种罕见的纵隔内纤维组织良性增生性疾病,但严重时也可危及生命。由于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误、漏诊。纤维纵隔炎导致的肺血管狭窄可引起肺高血压和右心衰竭,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发现,经皮肺血管介入治疗纤维纵隔炎导致的肺血管狭窄疗效显著。该文对纤维纵隔炎导致肺血管狭窄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手段进行了综述。同时,结合甘肃省人民医院对于该病的诊治经验,总结了纤维纵隔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纤维纵隔炎二联征、三联征),并针对纤维纵隔炎导致肺血管狭窄的临床分型和诊断流程提出了建议。

  • 标签: 高血压,肺性 纤维纵隔炎 肺动脉狭窄 肺静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常规开胸手术与胸腔镜手术对良性原发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良性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常规开胸手术组和胸腔镜手术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02例患者资料,常规开胸手术组40例,胸腔镜手术组62例。与常规开胸手术组比较,胸腔镜手术组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胸腔引流量较少,手术时间、留置胸腔引流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对良性原发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开胸手术,对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更为有利。

  • 标签: 良性原发性纵隔肿瘤 常规开胸手术 胸腔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