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探讨食管悬吊在胸腔镜治疗食管闭锁合并食管气管瘘一期食管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我们对30例食管闭锁合并气管食管瘘患儿进行胸腔镜矫治手术。按照手术时间将患儿分为2组:(1)常规组(A组,13例),采用常规一期食管吻合术,食管两端间断缝合进行吻合,未行食管悬吊;(2)食管的两端留置牵引线进行食管悬吊,食管一期吻合术采用后壁间断缝合,前壁连续锁边缝合组(B组,17例),对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患儿年龄、体质量、手术出血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165~210 min,平均(188.1±16.0)min;B组手术时间120~170 min,平均(146.5±14.5)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少,两组均无术中输血者,无手术相关的特殊并发症。A组有3例并发吻合口漏,2例采用保守治疗获愈,1例行胸腔镜吻合口漏修补术;B组有2例并发轻度吻合口漏,均经保守治疗后获愈(P>0.05)。两组各有3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需进行食管扩张(P>0.05)。食管悬吊及一期吻合术改良方法成功减少了食管吻合的技术难度,减少了胸腔镜治疗食管闭锁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吻合口漏的机会,降低患儿的手术并发症,有利于胸腔镜食管闭锁矫治技术的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腹腔镜下膀胱腰大肌悬吊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输尿管远端缺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4月至2018年3月期间行腹腔镜下膀胱腰大肌悬吊处理的输尿管下段较长缺损患者15例。其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23~68岁,平均42岁。病变位于左侧10例,右侧5例。彩超提示肾盂分离平均2.7(1.4~5.2)cm,患者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3.8(19.8~28.5)kg/m2。术前评估缺损段长度平均4.8(3.0~8.0)cm。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经腹腔镜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5(90~210)min,平均手术失血量是75(30~150)mL。术后平均尿管拔除时间为7.2(5.0~11.0)d,术后平均住院8.7(5.0~14.0)d,术后输尿管支架管平均拔除时间为46(28~90)d,平均随访时间19.2(4.0~34.0)个月。围手术期无重大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出现症状缓解,排尿良好。结论腹腔镜下膀胱腰大肌悬吊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输尿管下段较长缺损安全、有效,具有学习曲线短,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且可以完全保证输尿管无张力及连续性等优点,短期随访效果满意。

  • 标签: 输尿管疾病 腹腔镜检查 再植术
  • 简介:摘要在腹腔镜下行胃癌根治术尤其是近端胃癌根治术或全胃切除术时,通过悬吊肝脏以暴露最佳的术野,同时避免造成肝功能异常的手术方式尤为重要。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和本中心对于腹腔镜下不同肝脏悬吊方法及具体操作,并分析其术野暴露情况、对肝功能影响、操作难易度等,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将各种悬吊方法进行总结归类,以利于腹腔镜术者选择最适方法进行肝脏悬吊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10年来,上穹隆联合筋膜鞘悬吊术逐渐成为国内外眼整形美容领域中的热点。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上穹隆联合筋膜鞘悬吊术的最新研究做分类阐述从联合筋膜鞘的解剖、历史命名、手术原理、手术方法及适应证、手术并发症及治疗几个方面作出阐述,并对联合筋膜鞘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分析,以明确该术式中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

  • 标签: 上穹隆 联合筋膜鞘 悬吊 上睑下垂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频率悬吊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平衡和后期步行生活能力研究。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90例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在常规训练基础上接受悬吊训练,行前瞻性研究,并按照随机数字均分为1次/d低频组,2次/d中频组,3次/d高频组;20 min/次,共训练3个月。1、2、3个月后分别对3组患者采用躯干控制测试(trunk control test,TCT)、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 FAC)、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结果低、中、高频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TCT 、BBS、FAC与MB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个月与2个月低、中、高频组TCT分别为(36.21±6.31)、(42.51±4.33)、(49.52±4.90)分与(41.23±6.31)、(50.32±8.32)、(58.12±7.23)分,BBS分别为(15.11±4.31)、(19.69±5.86)、(24.56±8.74)分与(21.43±5.37)、(27.61±7.50)、(33.81±6.99)分,较治疗前[(23.46±12.80)、(24.69±9.33)、(22.84±10.11)分与(9.32±3.11)、(9.504.10)、(9.47±3.73)]均明显改善,且高频组较中频组与低频组、中频组较低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训练3个月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频组患者在训练1个月时FAC与MB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训练2个月与3个月FAC[(1.84±0.41)、(2.39±0.44)、(3.29±0.33)分与(2.74±0.77)、(3.63±0.56)、(4.50±0.43)分]与MBI[(27.32±9.33)、(34.45±9.21)、(44.77±10.27)分与(41.33±11.21)、(52.73±12.31)、(75.94±13.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高频组较中频组与低频组、中频组较低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 d多次悬吊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人躯干控制平衡和步行生活能力,缩短病程。

  • 标签: 脑卒中 悬吊强化训练 躯干控制平衡 步行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前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该病现已成为全球中老年女性常见疾病之一,对其正常生活、工作及社交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现在国内外学者对于该病治疗的共识是:女性Ⅲ级SUI患者或Ⅰ~Ⅱ级保守治疗无效的SUI患者应行手术治疗。女性SUI的手术治疗历经百年的探索,最初的手术方式治愈率低,且易出现并发症。近20多年来,随着女性尿道中段悬吊术(MUS)的发明及不断发展,女性SUI手术治愈率明显提高,但仍有部分患者未能有效改善症状或出现并发症。本文旨在综述分析不同MUS术式治疗女性SUI的效果及患者自身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

  • 标签: 尿失禁,压力性 尿道中段悬吊术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最常见的黄斑病变,其进展缓慢,黄斑区视网膜劈裂、黄斑区视网膜脱离和黄斑裂孔是其主要表现。在各种牵引机制的综合作用下,MTM可能表现为解剖结构稳定、病情进展或自发好转。MTM自发好转可能性小且BCVA改善程度不一,而MTM的恶化风险随其程度发展而提高。临床上应注意患者的随访,适时手术治疗,以防病变进展至威胁患者视觉的严重阶段。

  • 标签: 近视 视网膜劈裂症 视网膜脱离 综述 自然病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腹针联合悬吊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痛(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门诊的NLBP患者80例,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联合组和悬吊组,每组40例。悬吊组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采用悬吊训练的治疗方法,联合组在悬吊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腹针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的疗效与复发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时联合组VAS、ODI评分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的复发率分别为(2.6±0.8)分、(17.2±2.6)分和10.0%(4/40例),悬吊组分别为(3.9±0.9)分、(19.3±3.2)分和27.5%(11/40例)。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的VAS和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联合组VAS、ODI评分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悬吊训练组(P均<0.05)。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VAS 0~3分的例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联合组均明显高于悬吊组(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未见晕针、断针、针孔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悬吊训练及腹针联合悬吊训练均能改善NLBP患者的疼痛症状及功能障碍,但腹针联合悬吊训练疗效更佳,复发率降低,疗效稳定。

  • 标签: 针刺镇痛 后肢悬吊 腰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对颈椎病治疗前、后的表面肌电活动的影响,并与常规推拿治疗效果相比较,探讨SET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颈椎病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40例患者分成SET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推拿治疗训练,SET组根据表面肌电图的结果实施特异性的SET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周。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进行颈伸肌的sEMG测试[包括平均肌电值(AEMG)和中位频率斜率值(MF slope)]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治疗后,SET组颈部竖脊肌和斜方肌的AEMG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部竖脊肌和斜方肌的MF slope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ET组治疗后颈部竖脊肌和斜方肌的MF slope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ET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分别为(2.1±1.3)分和(3.0±1.1)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SET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竖脊肌和斜方肌MF slope降低值与VAS的变化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SET组分别为(r=0.463,P<0.05;r=0.678,P<0.05),对照组为(r=0.550,P<0.05;r=0.486,P<0.05),即颈部竖脊肌和斜方肌的MF slope的下降率与VAS变化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SET可显著改善颈椎病患者的颈部肌肉功能,且疗效优于推拿治疗。

  • 标签: 悬吊运动治疗 平均肌电值 中位频率斜率值 视觉模拟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拉出悬吊固定技术治疗半月板后根部撕脱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对2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伴随半月板后根部撕脱损伤的患者,在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的同时采用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拉出悬吊固定技术修复半月板后根部撕脱损伤。纳入前交叉韧带损伤伴随半月板后根部撕脱损伤的患者,排除术前下肢力线异常者及合并软骨损伤者。术前和术后1年时通过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通过磁共振(MR)观察术后半月板后根部撕脱损伤愈合情况。定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超过1年的随访,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Lysholm评分及Tegner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t=7.98、5.55,均为P<0.05);且MR观察未发现半月板后根部再撕裂或半月板体部外凸。结论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拉出悬吊固定技术可将半月板后根部撕脱复位并稳定固定于其解剖止点区域,从而维持半月板的环状结构以期最大程度恢复膝关节的功能,短期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损伤,半月板 关节镜检查 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额肌瓣联合check韧带双重悬吊术矫治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13例(16只眼)肌力几乎为零的重度上睑下垂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5~28岁。采用重睑切口,于上直肌与提上睑肌之间的结膜上穹窿处分离出check韧带,悬吊固定于睑板上缘使上睑缘抬高2~3 mm,眶隔后分离形成额肌瓣缝合固定于check韧带下端,动态调整提高上眼睑高度至角膜上1~2 mm处。术后进行手术效果评价并计算有效率。结果本组共13例16只眼,均于术后7 d拆线,切口愈合良好。16只眼睁眼时上睑缘均位于角膜上1~2 mm处,闭眼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闭合不全,未见结膜脱垂、睑内翻等发生。随访4~12个月,矫正效果良好共12只眼,效果一般3只眼,矫正不足1只眼,矫正总有效率约93.75%(15/16), 效果满意。所有病例未见暴露性角膜炎、睑内翻、结膜脱垂等并发症。结论额肌瓣联合check韧带双重悬吊术能有效地提高上睑缘高度,具有矫正效果确切而稳定、并发症少等优点,适用于上睑提肌肌力极弱的重度上睑下垂的矫治。

  • 标签: 上睑下垂 额肌瓣 check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选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悬吊运动疗法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及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能力、体征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使用悬吊运动疗法进行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其疼痛程度,缓解其颈椎功能障碍情况。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悬吊运动疗法 推拿 疼痛程度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切口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C-NDL)与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治疗女性单纯性压力性尿失禁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接受C-NDL与TVT-O治疗的女性单纯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07例患者纳入研究,C-NDL组51例,TVT-O组56例,年龄分别为(58.8±9.3)岁(范围:43~81岁)和(56.9±11.4)岁(范围:32~87岁),咳嗽漏尿点压力[M(QR)]分别为70(20)cmH2O(1 cmH2O=0.098 kPa)和80(25)cmH2O。比较两种术式患者围手术期结果、客观治愈率、主观治愈率、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尿失禁影响问卷简表(IIQ-7)中文问卷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NDL组和TVT-O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30(10)min和40(30)min(Z=-3.73,P<0.01)。术后两组分别随访32.0(17.4)个月和41.0(23.2)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客观治愈率分别为48/51和54/56(χ2=0.01,P=0.94),主观治愈率分别为43/51和50/56(χ2=0.03,P=0.86),ICIQ-SF评分分别为2.29±4.02(范围:0~13)和1.71±3.67(范围:0~18),IIQ-7评分分别为1.12±1.85(范围:0~7)和0.70±1.70(范围:0~6),两组整体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异。术后C-NDL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0(1.5)分,低于TVT-O组的1.0(1.0)分(Z=3.41,P<0.01)。两组各有排尿困难2例,C-NDL组还发生阴道切口疼痛1例,TVT-O组发生大腿内侧轻度疼痛2例、新发尿急3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1比7/51,P=0.325)。结论C-NDL与TVT-O两种术式均能有效治疗女性单纯性压力性尿失禁,长期疗效稳定。

  • 标签: 尿失禁,压力性 尿道下悬吊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报告Q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Q-ESD)应用于大范围早期食管癌(EE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福建省立医院接受ESD治疗的82例大范围EEC(单发病灶>1/2周径或纵径长度>5 cm)患者病例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传统ESD组(n=44)和Q-ESD组(n=38),比较两组操作面积、操作时间、操作速度、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并发症情况。结果82例病灶均于内镜下成功整块切除。Q-ESD组和传统ESD组在操作面积[779.8(329.9~2 552.5)mm2比875.7(417.8~1 914.8)mm2,U=155,P=0.636]、操作时间[63(41~177) min比59(42~169)min,U=171,P=0.167]、完整切除率[94.7%(36/38)比93.2%(41/44), χ2=0.086,P=0.769]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Q-ESD组操作速度快[14.9(5.4~20.8)mm2/min比9.0(5.0~19.5)mm2/min,U=142,P=0.035],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低[7.9%(3/38)比27.3%(12/44), χ2=5.123,P=0.023],术后狭窄发生率低[5.3%(2/38)比20.5%(9/44),χ2=4.051,P=0.044]。除传统ESD组有1例穿孔外,未发生其他不良事件。结论Q-ESD是治疗大范围EEC安全有效的可选策略。

  • 标签: 食管肿瘤 早期食管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牵引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痉挛性脑瘫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4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悬吊训练(训练频率为每周6次,每次30 min,持续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GMFM分级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步行速度(10MWT)分别评估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10MW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10MWT分别为(33.38±6.32)分、(40.25±7.66)分、(32.35±4.43)分和(14.03±2.89)m/min,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悬吊训练不仅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还可提高其步行能力。

  • 标签: 悬吊训练 痉挛型脑瘫 运动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痛患者经过悬吊运动疗法(SET)核心控制训练后屈曲-放松现象的变化。方法招募年龄在41~50岁的健康无腰痛受试者15例作为健康组,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腰痛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每次训练45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训练3周;治疗组接受SET核心控制训练,每次训练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训练3周。使用生物刺激反馈仪,分析比较受试者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治疗后)的竖脊肌屈曲-放松比值(FRR)、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Roland-Morris问卷(RMQ)、目测类比(VAS)评分及腰椎关节活动度(ROM)的变化,并与健康组进行比较。结果①健康组竖脊肌的FRR值为(21.82±3.06),2组患者竖脊肌治疗前的FRR值[对照组(5.50±2.19)、治疗组(5.44±2.37)]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竖脊肌FRR值[对照组(13.36±2.09)、治疗组(22.77±2.84)]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竖脊肌的FRR值更接近健康组(P>0.05);②治疗后,2组患者的ODI、RMQ和VAS评分[对照组(9.53±2.77)、(7.53±2.33)、(1.07±0.59)分和治疗组(2.00±1.13)、(1.67±1.18)、(0.40±0.51)分]较组内治疗前[对照组(15.53±4.98)、(12.13±3.07)、(4.13±1.13)分和治疗组(14.33±3.33)、(12.80±2.34)、(4.67±1.35)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③治疗前,2组患者腰椎各项活动时的ROM值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2组患者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腰椎各方向ROM指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各项ROM指标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竖脊肌的屈曲-放松现象测量的FRR比值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治疗效果,可以作为临床判断慢性腰痛的诊断方法。

  • 标签: 悬吊运动疗法 核心训练 腰痛 屈曲-放松现象
  • 简介:摘要带线锚钉软组织悬吊骨锚定法通过嵌插于骨骼内的锚钉,利用配套缝线固定目标软组织,完成悬吊目的。该文探讨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材料特点、操作要点以及在整形外科领域的具体应用,并提出该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延伸应用。

  • 标签: 带线锚钉 软组织 骨锚定法 悬吊 整形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中下面部除皱手术时,对于脱垂的颊脂垫进行"拉网式"多重悬吊提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2月至2019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整形美容中心,对42例面部松垂伴颊脂垫膨出松垂的患者,在行经典高位面部表浅肌肉筋膜系统(SMAS筋膜)悬吊手术的同时行"拉网式"颊脂垫多重悬吊。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6~65岁。术中采用经典的颞部至耳周切口,进行皮肤瓣、SMAS瓣的分离和常规悬吊后,再用起自口轮匝肌外侧缘止于颧突点水平的5针"网兜式"排布悬吊线,改善颊脂垫下垂膨出的状态,达到中下面部年轻化的目的。术后总结各种短期、长期并发症,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进展顺利,术后1例血肿形成,经局部抽吸后再次加压包扎自愈。其余41例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9~12个月,患者面部老化特征,特别是口周垂肉、口角下垂等改善显著,面中部容量恢复,面部轮廓、外形自然。满意度调查显示,十分满意28例,满意12例,不满意2例,主观满意率达95.2%(40/42)。2例不满意患者自觉术后面部局部凹陷形成,其中1例诉面部不对称,1例患者轻度面颊部触感异常。结论"拉网式"脱垂颊脂垫悬吊技术可较好地改善中下面部老化状态,获得年轻化效果。

  • 标签: 表浅肌肉腱膜系统 面部 解剖学 悬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隧道悬吊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间27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男19例,女8例,年龄平均(28±8)岁,排除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骨折按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9例,Ⅲ型14例,Ⅳ型4例。本组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单隧道缝线环绕固定方法治疗。定期复查X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Lysholm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疼痛采用视觉模拟(VAS)进行评定;主观因素包括肿胀、关节稳定性及参加工作满意度;记录并发症。术前术后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8±6)个月。骨折均在3个月内愈合,无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27例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26例患者末次随访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均阴性,1例患者随访体检时膝关节Ⅱ°松弛,自诉无腿软不稳现象。视觉模拟VAS评分平均为(1.0±0.6)分。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42±9),末次随访膝关节Lysholm评分(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365,P <0.01)。主观评价所有患者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结论关节镜下单隧道悬吊固定缝线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手术操作创伤小,简单方便,骨折复位固定牢靠,术后功能恢复快,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关节镜检查 前交叉韧带 骨折,撕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