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静脉(IVT)后桥血管治疗(EVT)术中使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采用IVTEVT治疗的203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EVT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将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80例)与非替罗非班组(123例),将使用替罗非班的患者根据是否行急诊支架植入术分为支架植入组(52例)与非支架植入组(28例)。分别统计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术后24 h、2~3 d及90 d颅内出血(ICH)或术后3~90 d新发ICH发生率,致死性ICH发生率,术后90 d死亡率]和预后的差异。结果(1)与非替罗非班组比较,替罗非班组男性、串联闭塞、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者占比较高,心房颤动者占比较低,手术时间较长,脑卒中类型的分布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与非替罗非班组患者术后24 h ICH发生率、术后2~3 d ICH发生率、术后90 d ICH发生率、致死性ICH发生率、术后90 d死亡率以及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非支架植入组比较,支架植入组患者串联闭塞、球囊扩张者占比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组与非支架植入组患者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术后3~90 d新发ICH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支架植入组比较,支架植入组患者术后24 h、2~3 d及90 d ICH发生率,致死性ICH发生率,术后90 d死亡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接受IVT后桥EVT术中使用替罗非班总体是安全的,但如果术中再行急诊支架植入术则会导致ICH发生率及死亡率增加。

  • 标签: 静脉溶栓 血管内治疗 替罗非班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静脉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于临汾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取静脉治疗,观察组38例采取介入治疗治疗后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36/38),高于对照组的78.95%(30/38),P<0.05。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选择介入治疗可获得更好的效果,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恢复,减轻炎性反应,明显优于静脉治疗

  • 标签: 介入溶栓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TREVO支架取治疗颈动脉T型闭塞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1例颈内动脉T型闭塞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单纯静脉组,29例)和观察组(静脉TREVO支架取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及颅内出血率。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出院NIHSS评分为(9.50±2.18)分,低于对照组的(11.14±3.07)分,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0.9%(20/22),90 d mRS评分低分者(0~2分)占36.4%(8/22),均高于对照组的20.7%(6/29)和10.3%(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颅内出血率(10.3%,3/29)与观察组(36.4%,8/22)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支架取治疗颈动脉T型闭塞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 标签: 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桥接TREVO支架取栓 脑梗死 颈内动脉T型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血管血栓切除与血栓切除治疗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血栓切除(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VT)治疗的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静脉治疗标准。根据是否接受静脉治疗分为直接EVT(direct EVT, DEVT)组和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血管再通率、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发生率以及临床转归。在卒中发病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临床转归(转归良好定义为0~2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74例颈内动脉终末段闭塞患者,其中直接血栓切除组40例,血栓切除组34例。两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VT组发病至接受影像学检查时间显著长于组(P=0.005),但股动脉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成功血管再通率、sICH发生率以及90 d转归良好率和病死率与组均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优势比(odds ratio, OR)1.06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7~1.118;P=0.027)、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高(OR 1.160,95% CI 1.049~1.283;P=0.004)以及sICH(OR 13.032,95%CI 1.387~122.457;P=0.025)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结论对于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DEVT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治疗相当。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颈动脉狭窄 血栓切除术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心房黏液瘤作为心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由肿瘤或肿瘤表面血栓引起栓塞,黏液瘤所致脑梗死的治疗目前仍是一个临床和技术挑战。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了1例61岁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的男性患者,NIHSS评分16分,发病1 h后接受静脉动脉取,取出栓子病理提示黏液瘤,术后没有颅内出血,进一步检查发现了左心房肿瘤,3周后手术切除心脏肿瘤,病理报告为心房黏液瘤。在术后1个月的随访中,患者NIHSS评分为1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分,术后未再出现栓塞发作。推测对心房黏液瘤所致脑梗死进行静脉动脉取是安全有效的,而尽早的心房黏液瘤切除能有效避免脑梗死复发。

  • 标签: 卒中 心房黏液瘤 动脉取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时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和rt-PA静脉血管支架取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7月收住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起病在24 h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49例,其中24例行rt-PA静脉组,25例行rt-PA静脉血管支架取治疗者为组,通过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治疗后24 h和出院时治疗有效率、出院后90 d良好预后率和功能独立率、主要安全终点事件(如症状性颅内出血、住院期间及出院后90 d任何原因所致的死亡等)及次要安全终点事件(如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评估2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基线资料比较: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的患者比例,组高于组(66.67% vs 36.00%;29.17% vs 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08,P=0.032;P=0.023),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疗效比较:组与治疗后24 h及出院时治疗有效率组间比较(32.00% vs 25.00%;44.00% vs 2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院后90 d良好预后率和功能独立率组高于组(28.00% vs 4.17%;36.00% vs 8.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χ2=5.384,P=0.020)。安全性比较:组在肾功能异常、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上低于组(8.00% vs 33.33%;4.00% vs 25.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49);2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及住院后90 d任何原因所致的死亡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具有rt-PA血管支架取治疗指征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rt-PA血管支架取治疗的疗效可能优于单纯行rt-PA静脉治疗,且两者安全性无差异。

  • 标签: 静脉溶栓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桥接治疗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联合神经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1月至2022年2月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06例,以双色球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神经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23%,51/53)高于对照组(84.91%,45/53),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更低,而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量、动态阻力更高,颈动脉外周阻力更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S患者采取静脉联合神经介入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神经功能,促进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介入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静脉治疗组和介入联合组。比较静脉治疗组和介入联合组患者治疗3个月的临床疗效、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介入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静脉治疗组(73.33%),P<0.05。治疗3个月,介入联合组患者最小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量、动态阻抗均高于静脉治疗组,脑血管外周阻力低于静脉治疗组,P<0.05。治疗3个月,介入联合组与静脉治疗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BI)评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下肢FMA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3个月,介入联合组患者BI评分、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高于静脉治疗组(P<0.05)。结论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 标签: 神经介入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流动力学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肺动脉栓塞治疗中应用血管介入阿替普酶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分配原则将其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外周阿替普酶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介入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生命体征指标水平、动脉血气生化指标水平。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3.3%(22/30),低于研究组的96.7%(29/30)(P<0.05);治疗后,对照组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依次为(87.35±11.82)min、(23.17±3.29)min、(118.21±11.15)mmHg(1 mmHg=0.133 kPa)、(82.49±1.56)mmHg,研究组依次为(80.07±12.37)min、(19.38±3.12)min、(121.17±10.26)mmHg、(71.31±2.47)mmHg,研究组各生命体征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PaCO2、PaO2、PAOI及NT-proBNP水平依次为(38.47±9.35)mmHg、(70.48±13.58)mmHg、(5.42±2.47)、(689.32±182.47)ng/L,研究组依次为(33.21±8.26)mmHg、(81.25±12.47)mmHg、(3.56±1.79)、(486.27±191.35)ng/L,研究组各动脉血气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将血管介入联合阿替普酶应用于急性肺动脉栓塞治疗中优势明显,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对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及生命体征水平的改善有积极作用,具有进一步推广使用的价值。

  • 标签: 急性肺动脉栓塞 血管介入 阿替普酶 动脉血气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产褥期突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行介入联合支架取的救治过程,为产褥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救治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5例产褥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介入联合支架取临床救治经过。结果5例患者治疗后有4例患者达到临床痊愈,1例患者恢复良好,康复训练3个月达到临床治愈。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产褥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介入联合支架取拴救治较传统治疗可有效减少致残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产褥期 急性脑梗死 介入溶栓 支架取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程序化护理对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生活质量、效果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该院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130例,根据其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及程序化组。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程序化组患者实施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及出院3个月后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结果流程化组患者有效率(90.77%),显著优于常规组(83.08%),出院3个月后程序化组患者各项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SAS及SDS评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综合程序化护理对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效果,同时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综合程序化护理 介入溶栓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的效果。方法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3月至9月收治的ACI患者128例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65例A组(联合组)和63例B组(对照组)。A组接受静脉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14 d总有效率与治疗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mRS评分),并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同时将两组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指标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进行治疗前、治疗后3 d比较。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1β、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A组各指标均比B组低(P<0.05);两组治疗后SOD较治疗前升高,MDA较治疗前降低,且A组SOD、MDA优于B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下降(P<0.05);A组mRS评分<3分患者人数高于B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静脉联合亚低温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状况,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促进预后。

  • 标签: 脑梗死 静脉溶栓 亚低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脉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经动脉后效果不佳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起病5 h之内经动脉治疗1 d后效果不佳的CRAO 19例(19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单眼发病且在动脉之前均未接受任何治疗;均采用生理盐水250 ml加入尿激酶3 000 U/kg静脉滴注进行纤,2次/d,间隔期8~10 h,注射5 d后再进行检查。观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视力及视野等。结果FFA显示:静脉前臂-视网膜循环时间为(29.9±5.9)s,纤后缩短至(21.3±4.9)s (t=26.13,P=0.032)。纤前视网膜动脉循环时间为(13.1±2.1)s,纤后缩短为(7.2±2.4)s (t=25.31,P=0.018)。静脉前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0.92±0.05,纤后升至0.76±0.03(t=9.68,P=0.012)。纤前视野缺损小于30%者占15.79%(3/19),纤后升至63.16%(12/19)(P=0.021)。结论动脉后效果不佳的CRAO患者再行静脉滴注纤可进一步提升视力、缩短视网膜循环时间及改善视野。

  • 标签: 阻塞,动脉,中央,视网膜 纤溶,静脉 溶栓,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静脉联合导管治疗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10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例AMVT小肠坏死、肠切除的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应用Fogarty经肠系膜上静脉加术后。结果患者治愈出院11例(91.7%),死亡1例(8.3%)。治愈患者术后无肠瘘、短肠综合征、肠系膜静脉血栓复发等并发症出现,无再次手术。结论术中经肠系膜上静脉联合导管术后治疗AMVT简单易行,临床效果良好,联合后续抗凝等预防性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肠系膜静脉 血栓形成 静脉取栓术 导管溶栓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例经血管栓塞治疗肺动静脉瘘的病例资料,其中1例以活动后气促为主要症状,另1例以间断咯血为主要症状,2例患者保守治疗后症状迁延不愈,经血管栓塞治疗后均获得痊愈,且随访至今症状未见复发。血管栓塞治疗肺动静脉疗效确切、创伤小,可作为肺动静脉瘘首选治疗方式,但其远期效果仍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病因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侯马市人民医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病因不同分成5组,A组(13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B组(15例)为心源性,C组(14例)为穿支动脉疾病,D组(13例)为其他病因,E组(12例)为病因不确定。5组患者均予以静脉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各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①各组患者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C组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改善优于B、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C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总有效率高于B、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C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2/13)、7.14%(1/14),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D、E组[40.00%(6/15)、46.15%(6/13)、41.67%(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病因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治疗效果、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有一定差异,其中因穿支动脉疾病引起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效果最好。

  • 标签: 脑梗死 急性 静脉溶栓 病因 疗效
  • 作者: 孟一曼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09
  • 出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1年 第07月 04
  • 机构: 隆尧县医院,河北隆尧055350
  • 简介:目的:探究rt-PA静脉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方法:抽选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3例,实验组接受rt-PA静脉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结果:治疗后,实验组MRS评分、NIH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rt-PA静脉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治疗;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逆行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和弊端。方法纳入南京市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次发现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共213例,其中逆行置管(CDT)组(150例),单纯抗凝组(63例)。比较两组血栓清除率、6个月的髂股静脉通畅度、12个月PTS情况、静脉瓣膜反流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CDT组对于髂静脉血栓清除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抗凝(P=0.011),但对于股腘静脉血栓与单纯抗凝无差异(P>0.05)。逆行置管对于股总静脉血栓的效果在中央型优于混和型(P<0.0 001)。相应的,CDT组6个月的髂静脉通畅率高于单纯抗凝组(P=0.002),而股静脉通畅率两组间无差异(P>0.05)。CDT组PTS发生率以及重度PTS的发生率均低于抗凝组(P<0.0 001),但轻中度PTS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CDT组12个月的静脉瓣膜反流情况与抗凝组相似(P>0.05),但生活质量要高于抗凝组(P<0.0 001)。结论逆行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髂静脉血栓有一定优势,但由于置管困难、对静脉瓣膜损伤等原因,对于累及股腘静脉的血栓,如无特殊情况,建议将逆行置管作为次选方案。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置管溶栓 逆行置管 单纯抗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