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急性脑外伤患者心电图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的急诊脑外伤患者289例,最终入选219例及与相匹配的对照组220例,入院1 h及住院72 h行心电图,测算P波离散度(Pd)、校正后QT (QTc)、校正后QT离散度(QTcd )、校正后Tp-e间期(Tp-ec )、校正后Tp-e间期离散度(Tp-ecd )及Tp-e/QT比值,分别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脑外伤组第1天和对照组、第1天和第3天上述指标的变化,分析外伤组心电图指标与病情轻重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结果脑外伤组患者第3天QTc、Tp-ec和Tp-e/QT较对照组及第1天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格拉斯哥(GCS)评分中重度脑损伤患者Tp-ec、Tp-e/QT较评分为轻度者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48±16.58 )vs(130.14±11.86 ),P=0.006 ;(0.29±0.04)vs (0.23±0.03 ),P=0.030]。住院期间出现MACE组患者Tp-ec、Tp-e/QT较无MACE组增大[(149.76±12.52 )vs(128.84±12.47 ),P <0.001 ;(0.30±0.04 )vs (0.21±0.03),P <0.001]。结论急性脑外伤患者Tp-eTp-e/QT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一定条件下可作为短期预后的评价和预测指标。

  • 标签: 急性脑外伤 心电图 Tp-e间期 Tp-e/QT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校正Tp-e间期(Tp-ec)、Tp-e/QT比值与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静脉旁路移植血管狭窄程度的关系,及对恶性心电生理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就诊的169例患者,其中男113列,女59例;年龄41~79岁,平均(62.58±4.23)岁。纳入标准为CABG后5~7年,因症状复发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SVG)再狭窄>50%者。根据旁路移植血管造影狭窄程度分为A组(SVG再狭窄程度50%~70%,105例)和B组(SVG再狭窄程度>70%,64例)。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测量校正QT间期(QTc)、Tp-ec和Tp-e/QT比值,随访6个月,观察恶性心电生理事件发生情况,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定量评价Tp-ec、Tp-e/QT比值对恶性心电生理事件的预测效能。结果B组QTc、Tp-ec、Tp-e/QT比值均明显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p-ec和Tp-e/QT比值均是旁路移植血管狭窄程度>70%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Tp-ec和Tp-e/QT比值均与静脉旁路移植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384、0.457,均P=0.000)。169例患者中随访162例(95.86%),发生恶性心电生理事件25例。经ROC曲线分析,Tp-ec联合Tp-e/QT比值预测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患者GABG后发生恶性心电生理事件的AUC为0.924,明显大于单一指标Tp-ec的0.698和Tp-e/QT比值的0.7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ec、Tp-e/QT比值与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患者CABG后静脉旁路移植血管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两者联合预测恶性心电生理事件发生的效能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 标签: 冠状动脉左主干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静脉旁路移植血管 狭窄 恶性心电生理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BRAFV600E突变比值(The Ratio of BRAFV600E expression),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手术治疗的234例PTC患者,采用微滴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定量法检测病理石蜡标本BRAFV600E突变比值,分析突变比值与PTC患者LNM的相关性,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PTC患者伴有LNM者的BRAFV600E突变比值显著高于无LNM者(P<0.01),ROC曲线显示BRAFV600E突变比值预测LNM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27.7%、91.0%、73.3%、58.5%、0.581。结论利用PTC病理石蜡标本中BRAFV600E突变比值预测LNM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为PTC颈淋巴结清扫提供临床决策。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预测 淋巴结转移 BRAFV600E突变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程度乳糜血浆中TP-Ab检测的影响因素,探讨乳糜血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方法在阴性乳糜血浆中加入定量TP-Ab阳性血液,采用ELISA法检测乳糜血浆中TP-Ab。结果乳糜指数分别为2、3、4、5、6、8及>8与无乳糜指数(≤1)(1.876±0.209)比较,(±s)分别为(1.854±0.264)、(1.775±0.285)、(1.748±0.144)、(1.650±0.276)、(1.846±0.225)、(1.841±0.480)及(1.670±0.474),不同乳糜程度血浆TP-Ab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乳糜程度血浆放置时间不同,TP-Ab检测结果有差异:放置时间延长,检测结果升高,第1天与第3天比较,(±s)分别为(1.876±0.209)和(1.919±0.194),3 d内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第5天,仅乳糜指数2和4的(±s)为(1.780±0.342)及(1.801±0.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乳糜指数血浆(±s)分别为(1.697±0.280)、(1.934±0.363)、(2.156±0.308)、(2.013±0.470)及(1.871±0.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7天和第10天,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程度乳糜血浆TP-Ab检测结果无差异;乳糜血浆3 d内检测TP-Ab结果可靠,5 d后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乳糜血浆 质量 酶联免疫法 实时聚合酶联反应 梅毒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1 27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418例,女860例;中位年龄81(75,9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728例,股骨颈骨折550例。绘制NLR、MLR、PLR预测老年髋部骨折后谵妄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分别得到最佳截断点(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根据最佳截断点分别将NLR、MLR、PLR分成升高组和正常组。根据髋部骨折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与无谵妄组,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P<0.05的因素再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1 27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NLR、MLR、PLR中位数分别为5.43(3.87, 7.88)、0.40(0.29, 0.54)、158.40(118.00, 222.50)。术后共153例(12.0%)患者发生谵妄,利用ROC曲线研究NLR、MLR、PLR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最佳截断点(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613(57.5%、77.1%、0.726)、0.512(52.3%、74.0%、0.663)、201.125(68.6%、73.3%、0.751)。其中NLR升高(OR=2.046,95% CI:1.322~3.166,P<0.001)、MLR升高(OR=1.568,95% CI:1.039~2.367,P=0.032)、PLR升高(OR=3.489,95% CI:2.290~5.317,P<0.001)是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NLR≥7.613、MLR≥0.512和PLR≥201.125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NLR、MLR和PLR对术后谵妄预测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髋骨折 老年 谵妄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6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随机尿蛋白肌酐的比值(UACR)分为DN(UACR≥30 μg/mg)组85例,非DN(UACR<30 μg/mg)组75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50例为对照组,收集各组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比较其临床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N的影响因素。结果T2DM组NLR(2.14±1.12)、PLR(175.00±56.21)均高于对照组[(1.53±0.29)、(142.70±3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84、5.642,均P<0.05);DN组的NLR(2.64±1.22)、PLR(278.00±72.23)均高于非DN组[(1.80±0.90)、(193.00±62.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8、3.166,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LR、PLR为DN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981、1.807;95%CI分别为2.104~15.563、1.327~2.795)。结论在临床同时检测NLR、PLR可能有助于DN的早期预测。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肾病 粒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 危险因素 早期诊断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早期胃癌的相关性,评估PLR和NLR对早期胃癌诊断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浙江省台州医院住院治疗的178例早期胃癌、129例慢性胃炎和122例胃上皮内瘤变(GIN)患者,运用Rand随机函数将所有患者按7∶3分为训练组(301例,其中早期胃癌125例,慢性胃炎90例,GIN 86例)和验证组(128例,其中早期胃癌53例,慢性胃炎39例,GIN 36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常规指标、癌胚抗原水平、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等资料,比较训练组中早期胃癌、慢性胃炎与GIN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和临床特征,训练组中早期胃癌患者与慢性胃炎+GIN患者(以下简称非早期胃癌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分析早期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独立危险因素诊断预测早期胃癌的最佳临界值、曲线下面积(AUC)、OR和95%置信区间(95%CI)等,建立诊断预测模型,运用Hosmer-Lemeshow检验模型的拟合度,比较模型应用于训练组与验证组的AUC以评估模型的区分度。统计学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以及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训练组中,慢性胃炎、GIN、早期胃癌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占比分别为50.0%(45/90)、50.0%(45/90),61.6%(53/86)、38.4%(33/86),69.6%(87/125)、30.4%(3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P=0.014);早期胃癌患者的男性占比高于慢性胃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8,P=0.004)。训练组中慢性胃炎、GIN、早期胃癌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年龄、PLR、NLR、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癌胚抗原分别为18.9%(17/90)、18.6%(16/86)和43.2%(54/125),54.0岁(45.5岁,64.0岁)、63.0岁(58.0岁,66.3岁)和66.0岁(58.5岁,71.0岁),113.70(84.48,136.09)、120.00(97.94,138.37)和124.29(101.97,173.57), 1.55(1.17,2.23)、1.71(1.44,2.02)和2.04(1.57,2.62),2.00×109/L(1.50×109/L,2.40×109/L)、1.75×109/L(1.50×109/L,2.40×109/L)和1.60×109/L(1.30×109/L,2.05×109/L),3.00×109/L(2.38×109/L,3.90×109/L)、3.00×109/L(2.48×109/L,3.40×109/L)和3.30×109/L(2.60×109/L,4.30×109/L),1.70 g/L(1.10 g/L,2.50 g/L)、2.05 g/L(1.48 g/L,2.90 g/L)和2.50 g/L(1.55 g/L,3.40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26,H=41.00、11.79、21.13、10.82、8.54、14.42;均P<0.05)。早期胃癌患者H.pylori感染率高于慢性胃炎和GIN患者,早期胃癌和GIN患者的年龄均大于慢性胃炎患者,早期胃癌患者的NLR和PLR均高于慢性胃炎患者,早期胃癌患者的NLR高于GIN患者,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慢性胃炎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癌胚抗原高于慢性胃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98、13.90,Z=-6.13、-4.15、-4.07、-3.25、-3.40、-3.18、-2.62、-3.74;均P<0.017)。早期胃癌患者的PLR、NLR、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癌胚抗原均高于非早期胃癌患者[124.29(101.97,173.57)比117.97(101.57,137.32)、2.04(1.57,2.62)比1.66(1.25,2.17)、3.30×109/L (2.60×109/L,4.30×109/L)比3.00×109/L (2.40×109/L,3.60×109/L)、2.50 g/L (1.55 g/L,3.40 g/L)比1.90 g/L (1.23 g/L,12.70 g/L)],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非早期胃癌患者[1.60×109/L (1.30×109/L,2.05×109/L)比1.80×109/L (1.50×109/L,2.20×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23、-4.45、-2.91、-3.30,-2.35,均P<0.05)。ROC分析显示,PLR、NLR、癌胚抗原、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38.18、1.76、2.70 g/L、3.40×109/L、1.80×109/L。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H.pylori感染情况、中性粒细胞计数、PLR、NLR、淋巴细胞计数和癌胚抗原水平均与早期胃癌有关(χ2=5.98、27.73、21.26、8.26、10.26、22.80、4.81、25.91,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9.267, 95%CI 3.239~26.514)、H.pylori感染(OR=3.353,95%CI 1.862~6.037)、NLR>1.76(OR=2.084,95%CI 1.190~3.648)、PLR>138.18(OR=2.452,95%CI 1.325~4.539)、癌胚抗原>2.70 g/L(OR=2.637,95%CI 1.490~4.667)是早期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在训练组人群中,诊断预测模型的AUC为0.787(95%CI 0.737~0.832,P<0.001),将该模型应用于验证组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的AUC为0.664(95%CI 0.576~0.745,P<0.001),提示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结论NLR和PLR是早期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有助于识别早期胃癌。本研究建立的诊断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拟合度,可为临床诊断早期胃癌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有助于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并改善预后。

  • 标签: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早期胃癌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长QT综合征(LQTS)反复晕厥及猝死等心脏事件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9年3月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诊断为LQTS的69例患儿[男43例,女26例,年龄(7.6±4.2)岁]临床资料。评估每例患儿的病史、体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致病基因筛查结果。根据是否发生晕厥或猝死等心脏事件将患儿分为2组:心脏事件组(32例)和无心脏事件组(37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32例(46.4%)患儿发生晕厥,其中2例猝死。14例(20.3%)患儿有阳性家族史,其中8例(11.6%)有猝死家族史。52例(75.4%)患儿发现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32例,46.4%)为主,其中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11例(15.9%)。53例(76.8%)患儿发现10种LQTS相关的致病或可能致病的突变基因。与无心脏事件组患儿相比,心脏事件组患儿首发年龄小[(4.7±4.1)岁比(7.4±3.7)岁,t=-2.856,P=0.006],校正的QT(QTc)值大[(529±66) ms比(478±52) ms,t=3.537,P=0.001],TdP发生率高(34.4%比0%,P<0.001),致病基因构成以KCNQ1及KCNH2为主(62.5%比18.9%,χ2=14.178,P=0.001)。结论儿童LQTS易发生心脏事件,发病年龄小、QTc值大及并恶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儿发生心脏事件风险高,KCNQ1及KCNH2基因型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高于其他基因型。

  • 标签: 长QT综合征 儿童 心脏事件 风险分层
  • 简介:摘要保留比值受损肺功能(PRISm)是指一秒率(FEV1/FVC)正常但出现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降低的肺功能测定模式。PRISm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但在目前的研究中被低估。欧美队列研究发现PRISm人群的慢阻肺发生风险、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较肺功能正常人群显著增加,其可能是慢阻肺前期人群之一,因此早期发现和防治PRISm至关重要。本文就目前PRISm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增加对PRISm的认识,更好地为PRISm人群提供综合全面的评估和管理。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8例确诊肝细胞癌并发微血管浸润(MVI)的患者与233例同期按随机数表法选取的肝细胞癌未并发MVI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术前外周血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GP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APR)对肝细胞癌患者并发MVI的预测价值。结果表明,术前GPR和APR水平是肝细胞癌患者并发MVI的独立危险因素,GPR>0.32与APR>0.18的肝细胞癌患者并发MVI的可能性大,且两者与甲胎蛋白联合可提高对MVI的预测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TNMⅠ至Ⅲ期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1年5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4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卡方检验分析PLR、NLR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患者的总体生存期,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胃癌患者的预后,ROC曲线比较NLR与PLR对胃癌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PLR和NLR的截断值分别为141.50和1.94。PLR与胃癌患者的性别、手术切除程度、肿瘤最大径、是否化学治疗、T分期、N分期、TNM分期、肿瘤部位、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和是否全胃切除均有关(χ2=9.224、10.577、28.825、6.831、29.059、28.637、30.748、18.023、24.320、77.274、9.021、10.745,P均<0.05);NLR与胃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程度、肿瘤最大径、T分期、N分期、TNM分期、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均有关(χ2=14.563、12.092、22.697、44.735、34.151、7.949、9.611、7.498,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切除程度、是否化学治疗、T分期、N分期、PLR和是否全胃切除均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χ2=23.653、22.023、16.697、24.038、4.110、22.364,P均<0.05)。PLR<141.50的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高于PLR≥141.50的患者(55.4%比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68,P<0.01)。PLR预测胃癌的AUC值为0.629,高于NLR的0.596(P<0.01)。结论PLR对胃癌患者生存结果的评估价值优于NLR。

  • 标签: 胃肿瘤 预后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焦孔素E蛋白与肿瘤关系密切。焦孔素E通过基因甲基化、基因突变或其他方式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焦孔素E介导的焦亡参与多种肿瘤的药物治疗过程,为肿瘤的药物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焦孔素E将为肿瘤的认识、诊治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

  • 标签: 细胞焦亡 肿瘤 焦孔素E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验室检验指标对脓毒症心肌损伤的诊断及预警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21年10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脓毒症患者的病历资料,摘录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生命体征和病原菌培养结果等资料,记录患者入组时和72 h时的心功能、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炎症因子、凝血功能以及APACHEⅡ和SOFA评分等指标。将纳入病例间隔72 h仍存在cTnT≥300 pg/mL且NT-proBNP≥1 243 pg/mL定义为脓毒症心肌损伤,比较心肌损伤组和非心肌损伤组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Logistic回归法分析联合cTnT和NT-proBNP对脓毒症心肌损伤的诊断效能,以及PCT/PLT比值与脓毒症心肌损伤发生的相关性。结果250例入组脓毒症患者中,排除缺乏主要结果资料的患者后,最终183例患者(其中有62例患者既往有心脏病病史)纳入分析。①183例脓毒症患者中,105例患者(57.38%)间隔72 h同时存在cTNT≥300 pg/mL且NT-proBNP≥1 243 pg/mL,诊断为心肌损伤;排除既往存在心脏病病史患者后,121例患者中有59例(48.76%)诊断为心肌损伤。②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PCT /PLT比值升高(OR=1.585,95%CI为1.124~2.237,P=0.009)是预警脓毒症心肌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排除既往存在心脏病史患者后,PCT /PLT比值(OR=1.850,95%CI为1.103~3.102,P=0.020)可稳定地预警脓毒症心肌损伤发生。③ROC曲线分析显示,对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PCT /PLT比值可有效地预测其发生(AUC=0.693, 95%CI为0.617~0.769,P<0.001),最佳截断值为0.177(敏感度:65.7%,特异度:66.7%);排除既往存在心脏病病史患者后,PCT /PLT比值仍可有效地预测其发生(AUC=0.733,95%CI为0.643~0.823,P<0.001),最佳截断值为0.429(敏感度:55.9%,特异度:83.9%)。结论联合cTnT和NT-proBNP对脓毒症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PCT/PLT比值可预警SIMD的发生。

  • 标签: 脓毒症 心肌损伤 降钙素原 血小板 肌钙蛋白T 脑钠肽前体
  • 简介:摘要长QT综合征(LQTS)根据有无继发因素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遗传性LQTS由心肌离子通道基因异常引起。获得性LQTS主要由药物、电解质紊乱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所致。本文报道1例由副神经节瘤引起的获得性LQTS,患者经手术切除副神经节瘤后QT间期缩短,未再出现心律失常和晕厥症状。本病例为获得性LQTS提供了一个新的诊治思路。

  • 标签: 副神经节瘤 长QT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症状性先天性长QT综合征(congenital long QT syndrome,cLQTS)患者心脏事件复发的主要诱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分析。在2014年11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66例症状性cLQTS患者中,选取首次就诊后心脏事件复发的38例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性别、发病和就诊年龄、就诊前后临床表现、家族史、治疗情况、心电图和cLQTS亚型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心脏事件发作时间、次数、诱因以及药物治疗情况和心电图资料。心脏事件包括:晕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放电、ICD误放电、心脏骤停生还、心脏性猝死、心电图证实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结果38例心脏事件复发的cLQTS患者中,女性30例(79%),儿童14例(37%),发病年龄(15.6±14.6)岁,就诊后复发时间为(3.6±3.5)年。亚型分析表明纳入11例(29%)LQT1(含2例Jervell-Lange-Nielson综合征患儿)、19例(50%)LQT2、5例(13%)LQT3及3例(8%)其他少见亚型(1例LQT5、1例LQT7和1例LQT11)。LQT1患者中共6例(55%)患者因停药和/或漏服药物出现心脏事件发作;4例(36%)患者在特定诱因(运动、情绪激动)下发生晕厥;1例(9%)患者自行换药后出现晕厥发作。LQT2中共16例(84%)患者因漏服和/或停药后出现心脏事件,3例(16%)患者于特定诱因(惊吓、声音刺激、睡醒)下心脏事件发作;1例(5%)患者怀孕后出现反复晕厥发作;1例(20%)患者发生ICD误放电。LQT3患者中4例(80%)患者反复静息状态下出现晕厥;1例(20%)患者于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过程中出现室性心动过速。1例LQT5患者特定诱因(情绪激动、休息时)下反复出现晕厥及ICD放电。1例LQT11患者特定诱因(劳累)下有反复ICD放电。1例LQT7患者随访过程中出现ICD误放电。随访过程中2例Jervell-Lange-Nielson综合征患儿和2例LQT2患者因β受体阻滞剂效果不佳行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后晕厥发作较前减少;1例服用美托洛尔后仍有晕厥发作的LQT2患者改服纳多洛尔后无晕厥发作;2例服用β受体阻滞剂效果不佳的LQT2患者加用美西律治疗后症状较前改善。结论自行停药或漏服药物是心脏事件复发的重要诱因。

  • 标签: QT延长综合征 猝死 诱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CD4/CD8比值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17年4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MM患者资料,选取31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探讨CD4/CD8比值与MM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按NLR中位值将MM患者分为高NLR组和低NLR组,分析NLR与相关临床指标、染色体核型、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M患者CD4+细胞比例[(35.28±6.58)%比(31.85±6.76)%,t=-2.067,P=0.043]、NK细胞绝对值[0.22×109/L(0.13×109/L~0.59×109/L)比0.17×109/L(0.00×109/L~0.42×109/L),Z=-2.614,P=0.009]和CD4/CD8比值[0.97(0.50~2.69)比0.81(0.30~1.28),Z=-2.253,P=0.024]降低,CD8+细胞比例升高[(36.93±7.38)%比(40.50±6.50)%,t=2.074,P=0.042]。MM患者CD4/CD8比值≥0.94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CD4/CD8比值<0.94组[(98.89±21.35)g/L比(80.60±23.23)g/L,t=-2.066,P=0.047]。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M患者NLR增高[1.54(1.10~3.23)比1.95(0.29~12.70),Z=-2.384,P=0.017]。MM患者中,与低NLR(<1.95)组比较,高NLR(≥1.95)组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4.56 mg/L(1.63~12.60 mg/L)比6.17 mg/L(1.58~67.50 mg/L),Z=-2.586,P=0.010]、血清肌酐升高[84.5 μmol/L(43.0~376.5 μmol/L)比113.0 μmol/L(46.5~754.0 μmol/L),Z=-3.866,P<0.01];高NLR组男性、β2微球蛋白>5.5 mg/L、血清肌酐>177 μmol/L、国际分期系统(ISS)Ⅲ期患者比例均高于低NLR组(均P<0.05);两组染色体核型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NLR组中位OS时间较高NLR组长[30个月(20~40个月)比17个月(7~27个月),χ2=4.519,P=0.034];两组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校正血钙、血清肌酐、乳酸脱氢酶是MM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而NLR不是MM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513)。结论MM患者CD4/CD8比值降低提示存在免疫功能失调。高NLR的MM患者OS时间缩短。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T淋巴细胞亚群 CD4/CD8比值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变化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86例接受新辅助治疗的直肠癌患者资料,分析新辅助治疗前后NLR、PLR变化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疗效的关系。结果86例患者治疗后NLR、PLR升高均为43例。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的NLR及PLR变化与患者年龄、性别、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癌结节数量、肿瘤长径均无关(均P>0.05),肿瘤与肛门距离<6 cm者治疗后NLR、PLR升高者比例均高于≥6 cm者[60.00%(30/50)比36.11%(13/36),χ2=4.778, P=0.029;64.00%(32/50)比30.56%(11/36),χ2=9.364,P=0.002];体质量指数≥28 kg/m2者治疗后NLR、PLR升高者比例均高于<28 kg/m2者[81.82%(9/11)比45.33%(34/75),χ2=5.108,P=0.024;90.91%(10/11)比44.00%(33/75),χ2=8.444,P=0.004]。治疗后NLR降低组患者的缓解率高于NLR升高组[72.09%(31/43)比51.16 %(31/43),χ2=3.983,P=0.046],而治疗前后PLR变化与患者新辅助治疗效果无关(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NLR变化与其疗效相关。

  • 标签: 直肠肿瘤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新辅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近年来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中HIV合并TP感染的大致情况,为进一步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性。方法对2017—2019年献血员中的HIV与TP合并感染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国产和进口试剂用ELISA方法对标本平行检测,单试剂初筛阳性的标本第2天进行4孔复检(2孔血样管,2孔血辫),双试剂阳性的标本第2天进行2孔复检(2孔血辫),仍反应性的标本判定为不合格,HIV反应性的标本送大连市疾控中心确认。结果2017—2019总献血人数262 450,HIV反应性标本658例,占0.25%(658/262 450),TP反应性标本1 370例,占0.52%(1 370/262 450),HIV合并TP标本8例,占0.40%(8/2 020);团体献血人数逐年增加,团体献血人数所占比率逐年上升;HIV不合格标本数,TP不合格标本数,HIV合并TP不合格标本数逐年下降;送大连市疾控中心用WB法最终确认,3年里HIV阳性合并TP感染8例,年龄范围为18~40岁,均为男性,并有2名在校大学生。结论大连地区HIV合并TP感染的情况存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献血者征询,防控和宣传工作。

  • 标签: ELISA TP HIV 合并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血清乳酸、白蛋白、乳酸/白蛋白比值(L/A)对脓毒症成人患者28 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脓毒症成人患者,记录其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症、入院24 h内乳酸、白蛋白、L/A、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28 d预后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乳酸、白蛋白、L/A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并根据最佳截断值对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脓毒症患者28 d累积生存情况。结果共纳入274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122例,28 d病死率为44.53%。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年龄、肺部感染比例、休克比例、乳酸、L/A和IL-6明显升高,白蛋白明显下降〔年龄(岁):65(51,79)比57(48,73),肺部感染:75.4%比53.3%,休克:37.7%比15.1%,乳酸(mmol/L):4.76(2.95,9.23)比2.21(1.44,3.19),L/A:0.18(0.10,0.35)比0.08(0.05,0.11),IL-6(ng/L):337.00(97.73,2 318.50)比55.88(25.26,150.65),白蛋白(g/L):27.68(21.02,33.03)比29.62(25.25,34.23),均P<0.05〕。乳酸、白蛋白和L/A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794(95%CI为0.741~0.840)、0.589(95%CI为0.528~0.647)、0.807(95%CI为0.755~0.852);乳酸最佳截断值为4.07 mmol/L时,敏感度为57.38%,特异度为92.76%;白蛋白最佳截断值为22.28 g/L时,敏感度为31.15%,特异度为92.76%;L/A最佳截断值为0.16时,敏感度为54.92%,特异度为95.39%。亚组分析显示,L/A>0.16组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显著高于L/A≤0.16组〔90.5%(67/74)比27.5%(55/200),P<0.001〕;白蛋白≤22.28 g/L组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显著高于白蛋白>22.28 g/L组〔77.6%(38/49)比37.3%(84/225),P<0.001〕;乳酸>4.07 mmol/L组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显著高于乳酸≤4.07 mmol/L组〔86.4%(70/81)比26.9%(52/193),P<0.001〕,三者与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吻合。结论早期血清乳酸、白蛋白和L/A均对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有预测价值,且L/A的预测作用比乳酸和白蛋白更好。

  • 标签: 脓毒症 血清乳酸 白蛋白 乳酸/白蛋白比值 病死率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