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急性脑外伤患者心电图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的急诊脑外伤患者289例,最终入选219例及与相匹配的对照组220例,入院1 h及住院72 h行心电图,测算P波离散度(Pd)、校正后QT (QTc)、校正后QT离散度(QTcd )、校正后Tp-e间期(Tp-ec )、校正后Tp-e间期离散度(Tp-ecd )及Tp-e/QT比值,分别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脑外伤组第1天和对照组、第1天和第3天上述指标的变化,分析外伤组心电图指标与病情轻重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结果脑外伤组患者第3天QTc、Tp-ec和Tp-e/QT较对照组及第1天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格拉斯哥(GCS)评分中重度脑损伤患者Tp-ec、Tp-e/QT较评分为轻度者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48±16.58 )vs(130.14±11.86 ),P=0.006 ;(0.29±0.04)vs (0.23±0.03 ),P=0.030]。住院期间出现MACE组患者Tp-ec、Tp-e/QT较无MACE组增大[(149.76±12.52 )vs(128.84±12.47 ),P <0.001 ;(0.30±0.04 )vs (0.21±0.03),P <0.001]。结论急性脑外伤患者Tp-eTp-e/QT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一定条件下可作为短期预后的评价和预测指标。

  • 标签: 急性脑外伤 心电图 Tp-e间期 Tp-e/QT比值 预后
  • 简介: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实心脏室壁心肌具有电异质性,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产生的一个正常存在的电生理现象,并且发现异常增大的跨壁复极离散度是多种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源性猝死)发生的主要基质,也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指标[1]。T波峰-末间期(Tp-e)已证实可作为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量化指标[2]。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临床意义 比值变化 跨壁复极离散度 室性心律失常 T波峰-末间期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血栓抽吸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Tp-eTp-e/QT的影响.方法选取同期发病12h内行直接PCI罪犯血管(IRA)内存在血栓负荷重的STMEI患者110例,随机分成血栓抽吸组(血栓抽吸+PCI)及对照组(单纯PCI).测量两组PCI术前及术后2h心电图中Tp-eTp-e/QT,并观察两组在住院期间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心血管风险因子、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PCI术前Tp-eTp-e/QT等方面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血栓抽吸组PCI术后ST段回落>70%的比率、Tp-eTp-e/QT减少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60.00%比40.00%,(22.66±9.91)ms比(15.89±8.24)ms,0.04±0.03比0.03±0.02,P均<0.05];血栓抽吸组PCI术后Tp-eTp-e/QT及术后至出院前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比率均低于对照组[(88.54±13.13)ms比(93.7l±11.00)ms,0.25±0.03比0.26±0.03,16.00%比33.33%,P均<0.05].结论对于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重的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时应用血栓抽吸可以更多地减少心室复极离散度指标Tp-eTp-e/QT,降低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其原因可能与血栓抽吸有助于更好地恢复微循环再灌注水平有关.

  • 标签: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栓抽吸术 Tp-e Tp-e/Q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校正Tp-e间期(Tp-ec)、Tp-e/QT比值与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静脉旁路移植血管狭窄程度的关系,及对恶性心电生理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就诊的169例患者,其中男113列,女59例;年龄41~79岁,平均(62.58±4.23)岁。纳入标准为CABG后5~7年,因症状复发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SVG)再狭窄>50%者。根据旁路移植血管造影狭窄程度分为A组(SVG再狭窄程度50%~70%,105例)和B组(SVG再狭窄程度>70%,64例)。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测量校正QT间期(QTc)、Tp-ec和Tp-e/QT比值,随访6个月,观察恶性心电生理事件发生情况,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定量评价Tp-ec、Tp-e/QT比值对恶性心电生理事件的预测效能。结果B组QTc、Tp-ec、Tp-e/QT比值均明显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p-ec和Tp-e/QT比值均是旁路移植血管狭窄程度>70%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Tp-ec和Tp-e/QT比值均与静脉旁路移植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384、0.457,均P=0.000)。169例患者中随访162例(95.86%),发生恶性心电生理事件25例。经ROC曲线分析,Tp-ec联合Tp-e/QT比值预测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患者GABG后发生恶性心电生理事件的AUC为0.924,明显大于单一指标Tp-ec的0.698和Tp-e/QT比值的0.7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ec、Tp-e/QT比值与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患者CABG后静脉旁路移植血管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两者联合预测恶性心电生理事件发生的效能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 标签: 冠状动脉左主干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静脉旁路移植血管 狭窄 恶性心电生理事件
  • 简介:目的分析心肌致密化不全(noncompactionofventricularmyocardium,NVM)儿童T波峰末间期(Tp-Te)、校正的Tp-Te间期(Tp-Tec)、Tp-Te与QT间期的比值Tp-Te/QT)等心肌复极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4例住院NVM患儿作为NVM组,随机选取健康儿童3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Tp-Te、Tp-Tec及Tp-Te/QT等指标。结果34例NVM患儿中5例(14.7%)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4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NVM组心率较对照组明显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8.8±21.8)次/minvs.(113.1±17.5)次/min,P〈0.05]。两组QTc、Tp-T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04.8±30.9)msvs.(402.6±21.4)ms,(76.1±17.3)msvs.(72.1±13.9)ms,P均〉0.05]。NVM组与对照组比较,Tp-Tec明显延长,Tp-Te/QT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12.7±26.8)msvs.(98.6±16.6)ms,(0.27±0.06)vs.(0.23±0.04),P均〈0.05]。结论儿童NVM存在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异常,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由于心率等因素的影响,Tp-Tec、Tp-Te/QT对儿童NVM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高于Tp-Te。

  • 标签: 心肌致密化不全 T波峰末间期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波峰末间期与QT间期(Tp-e/QT比值及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我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45例分为非室性心律失常组(NVA组)和室性心律失常组(VA组)。分析各组临床特点并观察心电图12导联的Tp-e间期和Tp-eQT比值的差异及心脏超声LVEDD、LVEF的指标。结果:NVA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Tp-eQT比值较VA组小[LVEDD(62.09+/-3.62)mm比(69.95+/-5.42)mm,P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Tp-e/QT比值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1990年,Day等首先提出QT离散度(QTd)的概念,他们将心电图12导联中最长与最短QT问期之差定义为QTd,并认为这是反映心肌区域性复极差异的定量指标,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危险性的意义。

  • 标签: QT离散度 恶性心律失常 12导联 定量指标 QTD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归纳总结几种常见病因所致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及治疗,让临床工作者对心电图QT间期延长有更深的认识,从而较早的从心电图上QT间期的异常中识别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及时治疗,从而减少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 标签: 心电图 QT间期延长 猝死
  • 简介:QT间期代表心室肌除极与复极过程的心电位变化,是心肌电生理、心脏几何学、躯体学、组织阻抗和生物信息各方面相互联系的综合反应。该值在各个导联上存有差异。1985年Campbell等发现这些差异的规律性,并提出了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这个概念。1990年Day等进一步证实了QTd这个概念,认为它代表了心室肌区域性复极化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且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随着QTd在临床各领域的广泛研究,其临床价值备受人们的关注。通常正常人生理性心室肌复极不一致所造成的QTd很小,而在病理状态下,QTd就会明显增大。本文现就其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 标签: 其临床应用 QT离散度 心室肌除极 临床价值 心肌电生理 心脏几何学
  • 简介: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尚健答:血糖波动较大,往往是晚餐前血糖急剧升高。解决办法:①首先查找是否为饮食导致的高血糖;②1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胰岛功能很差,外源补充胰岛素很难纠正血糖的漂移。建议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可行72小时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可以详细了解血糖波动情况,更好地指导治疗以及饮食,尤其对于夜间有无低血糖情况一目了然。

  • 标签: 连续动态血糖监测 血糖波动 海军总医院 1型糖尿病 主治医师 内分泌科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成人QT间期离散度正常值。方法246例健康成人按年龄分为21岁~40岁、41岁~60岁和≥61岁3个组,记录体表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R—R间期,QTmax、QTmin、QTd、QTc、QTcd,对比分析不同年龄组及性别的数据测量结果。结果(1)246例健康成人QTd为(34.07±12.41)ms,范围10ms~68ms:(2)21岁~40岁、41岁~60岁和≥61岁组QTd分别为(31.55±10.56)ms、(34.06±11.54)ms和(37.45±12.68)ms,随年龄增加QTd逐渐增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3)同一年龄组女性QTd小于男性(p<0.05)。结论健康成人QTd范围10ms~68ms:注重心电图描记质量、统一测量方法,可保障QTd测量良好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 标签: 健康成人 QT间期离散度 同步12导联心电图 健康体检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盐酸依托必利对老年冠心病患者QT间期和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的影响,评估其心血管安全性。方法5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或功能性便秘,服用盐酸依托必利片50mg/次,3次,d,连续服用7~56d,平均(28.7±12.8)d,服药前后记录12导联心电图,计算QT和QTd值,比较服药前、后二者变化。其中28例患者服药14d时加量至100mg/次,3次/d,记录服药前、后和14d的QT和QTd值,然后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后患者QT和QTd值均无明显变化,药物加量至300mg/d对QT和QTd值无影响。结论盐酸依托必利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QT间期和QT离散度无影响,且药物加量至300mg/d也未见有潜在的心血管危险性。

  • 标签: 盐酸依托必利 冠心病 QT间期 QT离散度R57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BRAFV600E突变比值(The Ratio of BRAFV600E expression),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手术治疗的234例PTC患者,采用微滴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定量法检测病理石蜡标本BRAFV600E突变比值,分析突变比值与PTC患者LNM的相关性,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PTC患者伴有LNM者的BRAFV600E突变比值显著高于无LNM者(P<0.01),ROC曲线显示BRAFV600E突变比值预测LNM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27.7%、91.0%、73.3%、58.5%、0.581。结论利用PTC病理石蜡标本中BRAFV600E突变比值预测LNM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为PTC颈淋巴结清扫提供临床决策。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预测 淋巴结转移 BRAFV600E突变比值
  • 简介:患者女,25岁.因与邻居发生争吵,自服强痛定20片,约30min后发生头晕、恶心、呕吐、困倦、腹胀、心前区不适,被同事发现后,随即送院诊治.

  • 标签: 强痛定中毒 QT间期 ST-T改变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选择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且成功地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14例为治疗组,并根据血管病变支数分为三个亚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临床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未行PCI治疗40例为对照组。各组于术前及术后4h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分别计算QTd及QTcd。结果PCI术后4h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QTd及QTcd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组术前与术后4h相比,QTd及QTcd均有明显减小(均P<0.05);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之间QTd及QT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及QTcd明显改善。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校正QTd
  • 简介:摘要短QT综合征(shortQTsyndrome,SQTS)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心律失常性疾病,可致猝死,是一种新的、有猝死高度危险的综合征。目的讨论短QT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与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诊断短QT综合征必须排除引起一过性QT间期缩短的继发性原因,如高温、血钙或血钾水平高、酸中毒、自主神经张力变化等。氟卡尼(钠通道阻滞剂)对Ikr、内向整流钾电流(Ik1)和瞬时外向钾电流(Ito)有阻断作用,可延长有效不应期而产生抗颤作用。

  • 标签: 短QT综合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QT综合征(shortQTsyndrome,SQTs)是一种心肌离子通道病,伴/不伴有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晕厥、心源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1990年Kontny等首先报道一例反复心室颤动伴晕厥患者,心室颤动停止后心电图QT间期明显缩短。1993年Algra等对动态心电图回顾性分析时发现,QT间期缩短增加猝死风险。

  • 标签: 短QT综合征 诊断标准 风险评估
  • 简介:QT离散度(QT_d)作为预测心脏突发事件及预后的指标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本文旨在探讨缺血总负荷与QT_d之间的内在联系。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心肌缺血组102例,男49例,女53例,均为1994~1998年住院及门诊病例。诊断符合1978年WHO缺血性心

  • 标签: 缺血总负荷 QT离散度 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检查 常规心电图 急性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