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首先从凉山彝族婚姻习惯的价值追求的考察入手,进而分析影响彝族婚姻习惯价值追求的因素,然后再以凉山彝族婚姻习惯为例逐步揭示民族习惯与国家法的价值冲突,阐明二者进行价值协调的意义、即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的协调价值,并努力提出二者进行价值协调的建设性建议。

  • 标签: 彝族 婚姻习惯法 国家法 价值协调
  • 简介:婚姻法律法规的主要功能是将婚姻的效力以一定的形式公示于众。虽然确定结婚的效力的因素相对稳定,但随着缓慢的发展会演变。多种结婚效力之确认要素并存时,解决各种要素之间的效力优先性问题,取决于当时法律的价值取向。代表性的维吾尔族传统的婚姻效力习惯有以血宣誓、以盐馕宣誓、以宗教仪式宣誓;现代的婚姻效力习惯有登记证明和登记公示。维吾尔族现代的结婚效力来看,未以法登记不仅不能产生国家法层面的效力,而且同样产生不了符合习惯的夫妻关系。

  • 标签: 维吾尔人 婚姻效力 传统习惯 登记
  • 简介:青海湖流域为青海省最大的,也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湿地资源,为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人文活动较密集,本地区遭受人文破坏的潜在风险也在加大,所以对本地区有关环境保护习惯性规则的研究,能对生态立法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青海湖 周边 藏族 环境保护 习惯法
  • 简介:分析蒙古族习惯的源头必须从禁忌入手,元朝的立法司法实践受到蒙古族习惯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如元朝的刑罚制度、婚姻继承制度,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王朝赋予僧侣如此多的特权,实践中,元朝在处理民事诉讼案件时,广泛运用调解方式。

  • 标签: 习惯法 元朝 法律 蒙古族
  • 简介:法律是阶级社会的产物。藏区进入奴隶制社会后,特别在公元七世纪西藏建立吐蕃王朝政权以来,先后制定和出现的法律有:《法律廿条》、《法律十五条》、《十三法》、《十六法》、《番例》、《红本法》等。这些法律属于成文法的范畴,从吐蕃王朝以来在全藏区广泛实施。随着吐蕃王朝的瓦解,法律实施的范围缩小。元朝时的《法律十五条》和清朝时的《十三法》、《十六法》,只在西藏的小区域内具有强制性。青海果洛的《红本法》只在果洛范围内有效力,广大的安多地区,充其量也只是仿效和变通性的执行,其强制性和约束力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

  • 标签: 部落习惯法 赔命价 被害人 国家法律 成文法 藏区社会
  • 简介:佤族习惯是佤族特有的心理、意识反映,凝结了佤族强烈的民族意识情感。佤族习惯的产生与佤族生存环境、佤族社会生产力和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密切的联系。

  • 标签: 佤族 习惯法 历史 背景
  • 简介:甘孜州藏族习惯是甘孜藏族民间强制性的准用性规范。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被特定的社会群体所选择、采纳、共享,成为甘孜州藏族人民共遵共循的行为准则。本文采用文史资料收集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重阐述了甘孜藏族习惯在禁忌、宗教保护社会生产生活、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并对其特征与功能作了简要分析。

  • 标签: 甘孜州 藏族 习惯法 特征 功能
  • 简介:地方性知识的提出,首先与人们对知识的实质的认识发生变迁密切相关,也是吉尔兹针对法律现代性霸权的盛行提出来的。但是,强调法律是地方性知识,并不意味着法律形式的单一性及封闭性。从苗族习惯可以清晰看出,地方性的法律在社会进步过程中,同样会借鉴和吸收区域之外的法律制度。

  • 标签: 民族 地方 知识 法律
  • 简介:在蒙古族古代法制史研究领域,充分利用元以来汉籍文献日趋显得十分重要。汉籍蒙古族习惯文献有三大特点,文献体裁丰富、时间跨度绵长、地域覆盖广阔。有元以来的汉籍文献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包括刑事法律规范,民事法律规范,社会组织方式,婚姻家庭习惯。事涉蒙古族习惯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中窥见蒙古族习惯之一斑,并可借此补充蒙古文文献的缺漏,从而完善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 标签: 元代以来 汉籍文献 蒙古族习惯法
  • 简介:法律多元化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存在的现象,民族习惯和国家制定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固有组成部分。藏族婚姻习惯是藏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不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是藏族智慧的结晶,且已经成为藏族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一部分,维持着当地的生活秩序和社会和谐。由于藏族婚姻习惯在传统的封建制度中发展而来,虽然不断的发展、演进,其中依然有与现代婚姻制度相冲突的部分,研究藏族婚姻与现代婚姻制度的冲突与调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标签: 藏族婚姻习惯 国家法 冲突与调试
  • 简介:在多元化的仡佬民族社会,仡佬族传统习惯与国家制定法一道成为约束和限制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两者之间发生冲突和碰撞不可避免。因此,仡佬民族地区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实现国家制定法与仡佬族传统习惯的协调契合,这对于推动仡佬民族地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仡佬民族地方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国家制定法 仡佬族传统习惯法 协调契合 途径 实现方法
  • 简介:摘要少数民族习惯是我国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依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组织的权威而俗成或约定的,起到调整该少数民族内部社会关系。而三江侗族习惯通过千百年的口头传诵、碑刻等方式被当地群众广为传承,其内容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与村规民约、国家法律一道成为了维护侗族地区社会生活秩序、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在三江侗族地区的初中德育工作中充分应用侗族习惯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 标签: 侗族 习惯法 德育
  • 简介:藏族“赔命价”习惯的合理存在已经是法治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藏区“赔命价”习惯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我们应吸收借鉴其合理性并纳入司法审判程序中;但“赔命价”习惯也存在局限性,在司法审判活动中应弃其糟粕,正确引导藏族“赔命价”习惯在藏区发挥作用。

  • 标签: 赔命价 部落习惯法 藏族地区刑事司法 民间法
  • 简介: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为我们展现了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的相对分散性、封闭性和边缘化等因素,造成了少数民族习惯的存在这一不可否认的事实,同时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运行也证明了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因此,我们应重新审视少数民族习惯的作用,以促进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的良性互动,实现民族和谐发展。

  • 标签: 国家法 少数民族 习惯法 冲突 互补
  • 简介: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环境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并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 标签: 语文学习习惯构成培养培养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劳动教育既能培养幼儿坚强独立、不怕吃苦的良好品质,又能让幼儿在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等方面得到提高,使之真正达到全面发展。中班幼儿处在塑造性格、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本文从幼儿的一日生活入手,通过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劳动技能并不断巩固,使之内化成为劳动习惯

  • 标签: []劳动教育 一日生活 习惯
  • 简介:【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幼儿良好交往习惯的培养策略,包括:注重创设良好积极的幼儿交往环境;为幼儿创造适宜的交往条件;注重建立幼儿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幼儿学会交往。

  • 标签: 幼儿 交往习惯 培养
  • 简介:摘要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除了方法上的指导外,还需要经过意识强化、制度约束、评价激励等措施,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逐步总结出了“五步培养习惯”,让学生的好习惯悄然形成,即强化意识—明确目标—指导方法—严格训练—整体评价

  • 标签: 小学语文 学习 五步 习惯培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