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正>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陶渊明《杂诗》:“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注:“孤,指月亮。”按:此注不妥。古诗文中,“孤”往往是指自己孤独的身影。《后汉书·列女传·

  • 标签: 茕茕 初中语文课本 列女传 杂诗 古诗文 后汉书
  • 简介:马海给我们讲灰姑娘讲七个小矮人时,我刚满九岁,拖长长的鼻涕读着小学三年级。那时实行包班制,他教我们所有的课程。

  • 标签: 包班制 课程 小学三年级 灰姑娘
  • 简介:《雁斋题跋》四卷,清代李希圣撰,所记为方功惠之藏书。作为清代著名藏书家,方功惠的藏书多宋元刻本和精校、精抄,李希圣为方氏藏书撰写的题跋集对于书籍的版刻行格、藏书印记、他书著录等方面的信息均有涉及,至今仍有研究价值。

  • 标签: 雁影斋题跋 李希圣 目录学 版本学
  • 简介:须知,获得知识就如同获得金子这种珍贵的物质一样,也是需要聪明才智的。有这样一种看法,无论是你还是我,都是无从解释的。即大地为什么不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把所有蕴藏在地底下的黄金都统统集中到一个山上呢?这样一来,王公贵族,平民布衣,不都可以知道黄金的所在,并能无所顾忌地开采了吗?或者凭

  • 标签: 黄金 王公贵族 获取知识 平民 澳大利亚 思想
  • 简介:以沈从文的生命哲学来看,《边城》远不是作家所认可的生命理想国,《三三》才完美地体现出作家的生命理想.然而,由于作家的思想局限,这种生命理想犹如雨后的彩虹一般美丽空幻.

  • 标签: 生命理想 自在生命 自为生命
  • 简介:读书,苦乐不均。紧张的学习,痛苦的应试,足以令我们疲惫,哪还有心思读书!如果把读书看作一种负累,当然就是一件苦差;但若成为生活的必需,那么读书就可能成为赏心乐事。科举考试盛行的年代,贵贱荣辱在读书一途,读书所承担的责任过于繁重,这对于大多数学子来说真是苦不堪言。唐代科举考试很难,老死文场者大有人在,时人写诗讽刺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罗隐和温庭筠都是有名的诗人,他俩同样给科举考试害惨了。罗隐,江东人,本名横,十次考进士皆不中第,灰心丧气之下更名"罗隐",取隐名埋姓之意;温庭筠,本名岐,友人姚最厚资助他读书进取,他拿这些钱光顾花街柳巷去了,姚最厚一气之下把他赶出家门,温庭筠因此终生不第。这两人吃不了科第读书之苦,为什么最终还能以诗文名满天下?从中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另类读书的思考新角度。解除功名利禄的羁绊,读书的话题就没有那么沉重了。当学习成为人的自觉行为时,读书已是生活的必需。三国时魏人董遇常教人利用"三余"时间读书,谓"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说实在的,这"三余"时间很多人都不重视,经常让它白白流走,这董遇与众不同,把这些"多余"时间利用起来为我所用。《三国志》说董遇"质讷而好学",他曾与哥哥一起投军,在军中做些运粮买菜的事务。尽?

  • 标签: 厕所 温庭筠 科举考试 欧阳修 《三国志》 个性化
  • 简介:鲁迅评《红楼梦》,有八个字:“正因写实,转为新鲜。”这适用于一切写实作品。这篇作品中,马海的命运不够新鲜,使读者感到新鲜的,是马海教书的方式,那种仿佛军队号令、不得违拗的提问,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自豪表现,以及他与那个“极齐整丰韵”的妻子的几次出场(从学生眼中看去)。

  • 标签: 教书 新鲜 教学成果 提问 学生 读者
  • 简介:有时,一件十分偶然的小事,会给人一生很大的影响。敏锐地感觉到它,捕捉住它写出来,就是一篇散文。《头上的那把伞》,本来十分平常,但在“蒙蒙细雨”中,为“我”撑着伞的,竟是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大伯”,就有些不平常了,而此刻的“我”,又因两分之差没能考上重点中学,正感到悲哀,感到孤独,甚至感到“万念俱

  • 标签: 散文 重点中学 叶片 平常 孤独 偶然
  • 简介:比喻是根据联想,用与甲物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乙物来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格。它是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艺术手段,运用得极为普遍,它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概念的事物形象化,把陌生的事物熟悉化,把深奥的哲理浅显化。博喻,则是用众多的

  • 标签: 博喻 形象化 思维模式 修辞格 比喻 事物
  • 简介:黎明驾驶在结冰的土地上/有如一群红乌在暮色中飞翔∥有人挥起手来指指点点,一只野兔猛然窜过了路旁∥那是久远的往事了而今,野兔和挥手人都已不在世上∥哦亲爱的他们哪儿去了,他们去到了何方∥那挥手那奔驰还有/那卵石沙沙滚响∥我这样问不是由于悲伤/而是感到人生凄凄惶惶——[波兰]米沃什《邂逅》

  • 标签: 《邂逅》 生命 野兔
  • 简介:》是张艺谋对自己电影风格的一次颠覆和超越。电影用水墨色彩呈现出传统中国国画恬淡冷峻、写意抒怀的风格,“中国故事”完成了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表达”。全片用古典悲剧的风格对古代王权进行新的探讨,实现了导演个人历史思考的完整表达。虽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无论是对张艺谋本人还是对中国电影,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影》 张艺谋 中国风 色彩 中国电影
  • 简介:曹雪芹先人曹寅、曹宣(荃)和曹家姻親李士楨、李煦、孫文成等,在明清之際西學東漸處於高潮的康熙朝與西洋人、西洋物和西洋學術文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接觸,他們對西人、西物和西洋學術文化的認知以及對異質文化的受容態度,都通過曹家與其姻親共同建構的泛家族學術文化和文化觀念,對曹雪芹的文化視野、知識結構、文化心態及其《紅樓夢》創作産生了重要的響。

  • 标签: 世西方 作紅 影響
  • 简介:林清玄的散文,有着东方民族文化的心理机制,注重性情的广大融通,倾向于中和之情的徐缓舒释,追求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林清玄的散文还继承了乡土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其加以意趣上的超越,用勾栏瓦社中的“人情味”来标注生活诠释人生,从而实现了“情”、“意”和“艺”的完美统一。所有这些,都在《有生命力的所在》一文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 标签: 林清玄 散文 乡土文学 意趣 性情 倾向
  • 简介:文章认为,从唐代到清代,“一般”由数量短语词汇化为形容词,语义演变路径为“一种〉同样〉普通”,此后在谓语位置上“一般”又经历了语法化,能参与到“X(/似/像)Y一般”比拟式中,充当比拟助词。考察“一般”的语法化过程可以发现,“xY一般”类比拟式是由“xY一般”式添加像义动词“/似/像”而来,而非由“XY”类比拟式添加助词“一般”而来。

  • 标签: 一般 词汇化 语法化 平比句 比拟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