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旨在分析英语句内信息分布,研究句内度层级.布拉格学派"句子功能前景"将句子分为主位-过渡-述位三部分(theme-transition-rheme),主、述位代表信息度低、高两端,过渡部分度居中.信息中心(Focus)一般在述位,中心外成分都属非中心成分(Non-Focus).当代功能语言学的研究又进一步认为,中心往往不孤立存在,而会与中心提示(Cue)、剩余(theRemaining)等外围成分形成中心结合体(FocusSyntagma).不同部分度不同,形成了本文所谓的"阶".度阶在实际文本中大致体现为六种可能序列.较之主、述位3分或6分的框架,这种4分的工作框架在语言研究和教学中都有其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标签: 句内 显度 层级 英语 功能语言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旨在探讨重铸和工作记忆对汉语为母语的高水平韩语学习者习得韩语使役形态的影响。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两个群体:重铸实验组和非重铸组。实验组在基于任务的交互活动中接受密集的重铸,而对照组则没有。重铸的影响由两种类型的测试加以确定:诱发性模拟试验用于测量隐性知识;非计时语法判断测试用于测量显性知识。调查结果如下:首先,从前测到后测,重铸通过发展学习者的隐式和式知识,促进了学习者对使役结构的习得。其次,后测显示,相对显性知识而言,重铸可更有效促进隐性知识的发展。第三,工作记忆是重铸对显性知识的促进效果中的一个显著变量,也就是说,工作记忆,作为一个显著的个体差异因素,通过重铸间接促进了显性知识的发展知识的发展。即使在工作记忆的影响受控的情况下,重铸的促进效果依然存在。

  • 标签: 纠正性反馈 重铸 工作记忆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韩语作为第二语言
  • 简介:英国汉学家雷蒙·道森的《论语》英译本面向普通读者,语言平实无华。译者尊重原文,在词语翻译、句式翻译和义理阐释等方面均运用了"陌生化"的翻译策略,较为充分地传达了原文的"他性"。同时,在义理方面,道森的《论语》译本中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但遗憾的是,译本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字义、句式及语义理解方面的误读和误译,较大程度上损伤了译本的整体质量。

  • 标签: 《论语》 雷蒙·道森 典籍英译
  • 简介:世界文学崛起并迅速成为国际文学理论界和比较文学界的又一个前沿理论话题。本文是对宁教授的访谈录,主要涉及世界文学的概念、发展模式和体系、世界文学作品构成、比较文学的新问题和方法,以及作为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理论升华的世界诗学的建构等。作为学贯中西的国际知名学者,宁教授结合自己学习、考察、研究经历,在西方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比较的和中国的视角提出了一种世界诗学的理论建构。这一理论话题值得引起国际学界的关注和讨论,并将改变和修正现有的世界文学和文论格局。

  • 标签: 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 世界诗学
  • 简介:齐宣王去雪宫看望孟子。齐王说:“贤明者也有这种乐趣吗?”孟子回答说:“有,臣子如果得不到其所应得的那一份,就会非议起其君主来。得不到就非议君主,是不对的;身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分享自己的乐趣,也是不对的。以百姓之乐为乐的人,百姓也以其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的人,百姓也以其忧为忧。

  • 标签: 《孟子》 百姓 齐宣王 君主 乐趣
  • 简介:关于政治文献中文化负载词在翻译时的处理技巧,较有代表性的可归纳为:直译(加注)、意译、酌情省译和增译。但在不同情况下文化负载词翻译技巧的选择仍缺乏比较明晰的指导性原则。文章基于翻译的目的论,结合语义学理论,分析在特定语境、受众等因素限制下领导人讲话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所使用的技巧,试归纳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 标签: 文化负载词 翻译技巧 语义学 翻译目的
  • 简介:从美学角度来阐发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既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为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的佐良,也为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所论述翻译主体之“情、知、才、志”提供了更翔实丰富的论述,因其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推动了翻译美学的建设和发展。

  • 标签: 王佐良 翻译美学 审美主体
  • 简介:云风*月朗星稀,夜深人静1。蓦然,几声"嗷嗷"的狼嚎声,划破寂静的夜空。一条矫健的白色*狼影2,在月光里,驰骋、跳跃,眨眼间,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王老汉翻身坐起,披衣下炕,*借着明亮的月光3,来到院子里。院子的西北角,篱笆墙下面,一只肥硕的兔子,正瑟瑟发抖。王老汉走过去,拎起兔子,

  • 标签: 汉译英 训练 兔子 寂静
  • 简介:本文对比研究了《习近平谈治国理》的中、英文两个版本,通过对专题、目录及注释信息等的翻译进行分析,旨在发现政治文献外宣翻译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及应借鉴的处理方法,以期对将来的政治文献外宣翻译工作有所帮助。

  • 标签: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政治文献 外宣翻译
  • 简介:寅教授践行中西合璧之学术研究理念,为我们建构了一幅语言研究和教学的宏观蓝图,引领了语言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趋势,如后现代哲学与语言学等的结合。本次访谈主要从为学、为师、为文、为人四个角度对寅教授进行访问。

  • 标签: 王寅教授 语言教学 语言研究
  • 简介:文化负载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历史形态、文化意蕴、生态环境、宗教信仰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如今中国与世界交流往来频繁,文化负载词更是在中外交流中得以彰显.准确恰当地翻译文化负载词不仅是我国对外合作交流的需求,更是树立中国形象,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思想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习近平谈治国理》英译本为研究语料,着重分析脚本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即构建与源语相似脚本、去除源语标记脚本、引用目的语标记脚本、增补目的语脚本、省略源语脚本与整合源语脚本与目的语脚本.

  • 标签: 脚本理论 文化负载词 翻译策略
  • 简介:翻译的媒介是语言,语言由意义和形式组成。本文顺着意义与形式适一思路探讨可译度问题,认为:从翻译过程来看,翻译无非两件事:理解与表达;从表达看,翻译也无非两件事:意义与形式。如果我们顺着意义与形式这一思路去探讨可译度,问题便迎刃而解。给翻译造成障碍的是形式,而不是意义。意义基本可译或基本意义可译,形式不完全可译或完全不可译。形式的可译与否取决于两种语言文字及其表现形式的同与异,有与无。

  • 标签: 可译度 意义 形式
  • 简介:从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的中译文的“孝”字的翻译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在《李尔》的中译文形成的伦理意义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西方伦理中不存在中国意义的“孝”,因此,译文中不宜过多使用“孝”,而应该使用“爱”等词语,以免造成对《李尔》悲剧意义的曲解。

  • 标签: 莎士比亚 《李尔王》 孝爱 伦理
  • 简介:根据亲自改编的丝弦剧《李尔》,探讨了莎剧改编特别是丝弦戏改编《李尔》的得与失。

  • 标签: 莎剧 丝弦剧 改编
  • 简介:多年以来,我对北外的《英语学习》杂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候我父亲被开除党籍军籍,在老家的一个砖瓦厂里劳动改造。我们住在一间黑乎乎的小屋里,煤卫之类是完全谈不上了,墙上有好些小洞和裂缝,冬天风呜呜地进来,夏天又有各种小动物爬进爬出,抓蟋蟀都不用跑到门外去。不过呢,在所有倒霉的人里面,我们的生活应该不算特别恶劣。

  • 标签: 李赋宁 王佐良 开除党籍 惯用法 英美文学 语法问题
  • 简介:可以说,戏剧是一种对话的艺术,因此,借助语用理论对戏剧进行分析应当是很有可行性的.本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尝试.在言语行为理论和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的框架下,本文分析了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言语行为.本文指出,这几个主要人物的言语行为违反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而言语行为上的失误是导致李尔和考狄丽娅悲剧的部分原因或直接原因.同时,通过对剧中主要人物话语的语用分析,本文揭示了他们不同的品格和个性.本文证明,作为一种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话语分析方法,语用学的一些原理可以用于文学作品,特别是戏剧作品的分析.

  • 标签: 言语行为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说者 听者 语用学
  • 简介:外语教学法始终是外语教学的核心问题。从四个维度对它进行思考和评价,就本体论而言,其语言观的本质是建构语言学,体现为语言学的建构性循环网络;就认识论而言,该理论建立在对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历时分析基础上,坚持实践、发展和多角度综合研究的眼光;其价值论体现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突破和提高;而其方法论意义已经体现在如上三个维度的分析之中。

  • 标签: 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论 本体论 认识论 价值论 方法论